2024年05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综合
5 3/5 2 3 4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神十七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 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暨百场宣讲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 最高法发布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审查财产性判项执行问题的规定
· 北京铁警全力确保“五一”假期旅客平安出行
· 大连金融法庭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座谈会
· 推进刑事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
· 扎实有效推进劳动者权益保障
· 今年第一季度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
涉劳动者权益保护行政检察案件1498件
· 最高检印发检察机关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典型案例
· 四川重庆举行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
· 图片新闻
· 青海法院建立诉调对接
共同化解劳动争议工作机制

最高法发布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审查财产性判项执行问题的规定

( 2024-05-0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本报北京4月30日讯 记者张昊 今天,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审查财产性判项执行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审议通过,于5月1日起施行。
  据介绍,减刑、假释是重要的刑罚执行变更制度,将财产性判项执行与减刑、假释关联,一方面可以激励罪犯积极履行生效刑事裁判的财产性判项,提高财产性判项执行率;另一方面可以充实“确有悔改表现”这一减刑、假释条件的判断标准,让加强减刑、假释案件实质化审理有了新抓手。但是,关联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关联标准不统一,履行能力判断困难,防止机械关联、过度关联也存在困扰。《规定》针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系统解决方案,对于依法公正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正确处理减刑、假释与财产性判项执行的关系,充分发挥减刑、假释的制度功能意义重大。
  《规定》明确,财产性判项的执行情况是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时判断罪犯是否确有悔改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罪犯财产性判项未履行完毕的,应着重审查其履行能力,将审查重点聚焦到履行能力的判断上,确保减刑、假释适用的公平性。
  《规定》对关联规则作了统一。要求有履行能力的罪犯必须在履行完后方可减刑、假释;确有履行能力拒不履行的,不认定确有悔改表现,不予减刑、假释;确无履行能力的,不影响对其悔改表现的认定。《规定》还明确罪犯被裁定减刑、假释后,发现其虚假申报、故意隐瞒财产,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减刑、假释,完善了有关配套制度。
  针对司法实践中履行能力判断难的问题,《规定》在总结各地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法院的执行情况为基础,结合罪犯的财产申报情况、实际拥有财产情况及其在服刑期间的消费等状况,递进式地认定履行能力的判断模式。《规定》采用列举方式对确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的情形进行了明确,通过正向证明加负面清单的方式界定了确无履行能力的判断标准,增强了履行能力判断的可操作性。
  《规定》还重申了民事赔偿责任优先的原则。对财产不足以承担全部民事赔偿义务及罚金、没收财产的罪犯,如能积极履行民事赔偿义务的,在认定其是否确有悔改表现时应予以考虑。以此促进罪犯积极履行民事赔偿义务,积极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增进社会和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