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
|
|
□ 本报记者 申东
大力推行院领导带头办理信访案件,接续开展重复信访积案实质性化解三年“清仓”行动;深化检察听证理念,既解“法结”,又解“心结”;深化司法救助意识,为息诉解纷作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宁夏检察机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塞上枫桥”品牌,立足检察职能,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努力实现信访矛盾在首次接访环节得到实质性化解,形成了银川市“枫桥12309”、吴忠市“五心”工作法、石嘴山市惠农区“双助理”联动工作机制等助力基层治理的经验做法,主动融入源头治理大格局。 院领导包案化解信访案件 “我办理的一起民事监督案中,当事人雍某某申请对其民事生效裁判案件进行监督,在调取卷宗审查时发现确实有疑点,随即调取了13年前的转账凭证。经过审查分析,根据出现的新证据等监督点,邀请专家就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充分了解和论证,举行公开听证。经审定,我院将该案提请抗诉,最终法院改判,了却了当事人的心结。”银川市兴庆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建军谈起自己包案化解的一起信访案件时,深有体会。 近年来,宁夏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大力推行院领导带头办理信访案件、领办重大疑难复杂信访案件机制。兴庆区检察院制定院领导接待日工作安排,明确领导包案方式,坚持“谁包案、谁负责”原则,自2022年以来成功化解信访案件30件,受理的信访案件7日内程序回复率、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率均为100%。 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处长陈宁辉告诉《法治日报》记者,2022年以来,宁夏各级检察院院领导共包案办理信访案件588件,接待群众来访802件,做到“真包案、真下访”,提高案件息诉息访率,主动开展约访下访,全面履行包案职责,充分运用公开听证、司法救助、协调对接等各类办案机制措施,促进信访案件有效化解,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同时,从2021年开始,宁夏检察机关开展集中治理重复信访专项工作,对59件重复信访案件进行化解;2022年持续开展重复信访积案清理“回头看”和常态化攻坚化解活动,对43件重复信访事项进行化解;2023年接续开展重复信访积案实质性化解三年“清仓”行动,对摸排出的11件重复信访积案开展实质性化解。一大批长期信访案件得到解决,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 借助“外脑”定分止争 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中,石嘴山市惠农区人民检察院探索推行“检察官+村官”双助理工作机制,19名员额检察官与辖区79名村(社区)负责人互任助理,村干部熟悉村情民意、检察官擅长释法说理,二者联动化解矛盾纠纷,打通检察为民“最后一公里”。在化解信访工作中,包村检察官主动邀请村(社区)主任参与听证案件120件次,积极开展简易听证,率先在全区对年老、体弱、残疾等出行不便的群众开展上门简易听证。 陈宁辉告诉记者,近年来,宁夏检察机关积极推进落实公开听证工作,用心用情纾解群众“急难愁盼”。全区各级检察院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全面推开简易听证,努力把信访问题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解决到位,使12309检察服务中心成为矛盾化解的终点站。 2020年以来,全区检察机关控申部门组织召开听证771件,其中简易公开听证375件,普通听证396件,注重在民事复查监督案件中开展简易听证,在“第一环节”化解矛盾纠纷;主动邀请办案检察官、人大代表、律师、专家学者以及基层工作人员作为听证员,借助“第三方”力量,提升听证工作质效,共同做好信访群众的释法说理和矛盾化解工作;开展上门听证,及时就地化解信访矛盾。把听证室“搬”到信访人家门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 既解“法结”又化“心结” 宁夏各级检察院坚持将办理司法救助案件贯穿到检察办案各环节、全过程,通过依法救助,及时传递司法温度。 红寺堡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洪霞告诉记者,该院建立司法救助、民政救助、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多元化司法救助综合体系,实现“一次救助,长期关怀”,两年来共救助125人,发放救助金122.5万元。同时,针对移民区特点,该院对留守未成年人、困境未成年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建立闭环摸排救助机制,将涉及未成年人监护缺失、监护侵害、经济困境、就学困难、不良行为等问题及时报告并启动联合救助程序。该院对摸排出的144余名监护缺失未成年人逐户走访调查,制作调查笔录,收集书证、人证等证明材料,将90余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救助系统,每名儿童每月领取保障资金1000元。 2020年以来,宁夏检察机关共决定给予司法救助案件1463件1808人,发放救助款2482.51万元,收到了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
|
把听证室“搬”到当事人家门口
|
宁夏检察打造特色品牌促息诉解纷
|
|
|
( 2024-01-1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 |
|
□ 本报记者 申东
大力推行院领导带头办理信访案件,接续开展重复信访积案实质性化解三年“清仓”行动;深化检察听证理念,既解“法结”,又解“心结”;深化司法救助意识,为息诉解纷作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宁夏检察机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塞上枫桥”品牌,立足检察职能,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努力实现信访矛盾在首次接访环节得到实质性化解,形成了银川市“枫桥12309”、吴忠市“五心”工作法、石嘴山市惠农区“双助理”联动工作机制等助力基层治理的经验做法,主动融入源头治理大格局。 院领导包案化解信访案件 “我办理的一起民事监督案中,当事人雍某某申请对其民事生效裁判案件进行监督,在调取卷宗审查时发现确实有疑点,随即调取了13年前的转账凭证。经过审查分析,根据出现的新证据等监督点,邀请专家就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充分了解和论证,举行公开听证。经审定,我院将该案提请抗诉,最终法院改判,了却了当事人的心结。”银川市兴庆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建军谈起自己包案化解的一起信访案件时,深有体会。 近年来,宁夏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大力推行院领导带头办理信访案件、领办重大疑难复杂信访案件机制。兴庆区检察院制定院领导接待日工作安排,明确领导包案方式,坚持“谁包案、谁负责”原则,自2022年以来成功化解信访案件30件,受理的信访案件7日内程序回复率、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率均为100%。 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处长陈宁辉告诉《法治日报》记者,2022年以来,宁夏各级检察院院领导共包案办理信访案件588件,接待群众来访802件,做到“真包案、真下访”,提高案件息诉息访率,主动开展约访下访,全面履行包案职责,充分运用公开听证、司法救助、协调对接等各类办案机制措施,促进信访案件有效化解,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同时,从2021年开始,宁夏检察机关开展集中治理重复信访专项工作,对59件重复信访案件进行化解;2022年持续开展重复信访积案清理“回头看”和常态化攻坚化解活动,对43件重复信访事项进行化解;2023年接续开展重复信访积案实质性化解三年“清仓”行动,对摸排出的11件重复信访积案开展实质性化解。一大批长期信访案件得到解决,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 借助“外脑”定分止争 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中,石嘴山市惠农区人民检察院探索推行“检察官+村官”双助理工作机制,19名员额检察官与辖区79名村(社区)负责人互任助理,村干部熟悉村情民意、检察官擅长释法说理,二者联动化解矛盾纠纷,打通检察为民“最后一公里”。在化解信访工作中,包村检察官主动邀请村(社区)主任参与听证案件120件次,积极开展简易听证,率先在全区对年老、体弱、残疾等出行不便的群众开展上门简易听证。 陈宁辉告诉记者,近年来,宁夏检察机关积极推进落实公开听证工作,用心用情纾解群众“急难愁盼”。全区各级检察院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全面推开简易听证,努力把信访问题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解决到位,使12309检察服务中心成为矛盾化解的终点站。 2020年以来,全区检察机关控申部门组织召开听证771件,其中简易公开听证375件,普通听证396件,注重在民事复查监督案件中开展简易听证,在“第一环节”化解矛盾纠纷;主动邀请办案检察官、人大代表、律师、专家学者以及基层工作人员作为听证员,借助“第三方”力量,提升听证工作质效,共同做好信访群众的释法说理和矛盾化解工作;开展上门听证,及时就地化解信访矛盾。把听证室“搬”到信访人家门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 既解“法结”又化“心结” 宁夏各级检察院坚持将办理司法救助案件贯穿到检察办案各环节、全过程,通过依法救助,及时传递司法温度。 红寺堡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洪霞告诉记者,该院建立司法救助、民政救助、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多元化司法救助综合体系,实现“一次救助,长期关怀”,两年来共救助125人,发放救助金122.5万元。同时,针对移民区特点,该院对留守未成年人、困境未成年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建立闭环摸排救助机制,将涉及未成年人监护缺失、监护侵害、经济困境、就学困难、不良行为等问题及时报告并启动联合救助程序。该院对摸排出的144余名监护缺失未成年人逐户走访调查,制作调查笔录,收集书证、人证等证明材料,将90余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救助系统,每名儿童每月领取保障资金1000元。 2020年以来,宁夏检察机关共决定给予司法救助案件1463件1808人,发放救助款2482.51万元,收到了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