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地方新闻
13 10/13 9 10 11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金融犯罪案件数量同比上升
· 海南两检察机关协作共护昌化江鱼类资源
· 湘乡翻江镇:“细毛工作室”助力基层善治
· 西藏阿里边境管理支队打造诉源治理新模式
· 固原交警补齐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短板
· 日照凝聚守护食品安全合力
· 铜陵铜官区着力化解信访难题
· 淮安经开区税务干部帮扶贫困学生
· 图片新闻

西藏阿里边境管理支队打造诉源治理新模式

( 2024-01-1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地方新闻
□ 本报记者  刘玉璟
□ 本报通讯员 李永康 龙小凤

  近年来,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里边境管理支队坚持“矛盾纠纷化解依靠人民群众”的工作路径,全力推行人民调解制度,创设构建“加减乘除”矛盾纠纷多元联调化解模式,打造诉源治理新模式,实现矛盾纠纷不上交,风险隐患止于萌芽阶段。
建网格
借力而为做“加”法

  阿里边境管理支队积极推进警民互动,广泛开展警民恳谈、相约警务室等活动,运用入户走访、上门服务、普法宣传、隐患排查等方式,不断拉近和群众的距离。各派出所主动协调,推动形成由县人民法院统筹,乡(镇)级政法委员、派出所民警、司法所派驻人员、律师事务所人员等配合,以“法律明白人”“红袖标”等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网络,构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骨架。霍尔边境派出所“三所一庭”调解体系、托林边境派出所联合调处机制、多玛边境派出所扎西调解室、普兰边境派出所“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等一批新型纠纷化解模式应运而生。
  各调解机构结合工作实际对调解工作中常见的婚姻家庭、街坊邻里、民间借贷纠纷等调解方法进行学习交流,进一步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的针对性、时效性。
掐苗头
减少矛盾做“减”法

  2023年12月25日晚,日土边境派出所社区警务队民警穿戴好执法执勤装备,像往常一样,开展夜间辖区治安隐患巡查工作,这样的工作状态将一直持续到早晨10点。
  “针对辖区实际,派出所创新探索工作模式,加强巡逻频次和密度,提高24小时见警率和管事率,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挤压违法犯罪空间。”日土边境派出所教导员沈小川说。
  各派出所、网格民警坚持困难群众必走访,严格落实帮扶制度,着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按照“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工作要求,全覆盖摸排收集矛盾纠纷信息线索,建立矛盾纠纷台账,及时了解辖区范围内正在推进的决策事项、工程项目等实际情况,提前做好相关稳定风险方面的排查分析。
  同时,同步动态研判,警务室、网格及时通报各村(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情况,梳理疑难重点案件,派出所定期会同政府职能部门、项目工地负责人,总结矛盾纠纷化解情况及工作经验,提前研判苗头性隐患。真正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调解,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最大限度减少矛盾发生和升级恶化。
聚合力
联调联处做“乘”法

  阿里边境管理支队通过借鉴、学习、协调、试点等有益尝试,建立推广“三级联调”机制,多元化解纠纷。对于一般矛盾纠纷,联合网格员、村(组)干部等人员就地化解,不耽搁、不拖延;对于复杂矛盾纠纷,确定专人负责,会同乡(镇)政府及村(组)干部实行联合调处,防止矛盾纠纷扩大升级;对于重大矛盾纠纷,坚持聚合民间、行政和司法“三方力量”,联合信访、综治、司法及村(组)干部等力量,对矛盾群体、个体反映的问题联动调处、分类处理,民间力量侧重“动之以情”,行政力量侧重“晓之以理”,司法力量侧重“断之以法”,建立起综合调处的“合力”模式,共同调处化解矛盾。
抓末梢
杜绝矛盾反弹做“除”法

  阿里边境管理支队常态化抓案(事)件回访工作,按照“谁调处、谁负责”的原则,将责任落实到人。对已办结的案(事)件、已调处矛盾纠纷开展回访,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好疏导工作,实现既调矛盾、更解心结,切实做到问题解决到位,促使纠纷调解后不反弹。广泛开展典型案例引导和普法宣传教育,以经济负担、法律后果为切入口,用图表、数据等直观易懂形式、简单通俗的语言向群众展示“民转刑”案件从发案到结案所需费用及投入的时间、精力、物力和财力以及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引导群众从经济角度增强理性思考,切实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克制力,避免矛盾纠纷的演化升级,有效预防了“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和肇事肇祸案(事)件发生。
  在实施新一轮加强派出所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中,阿里边境管理支队将持续推动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切实做好“就地解决”文章,努力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米”,将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在居民的“家门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