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徐鹏 2023年以来,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健全机制、充实力量、创新载体等多种方式,深化诉源治理工作,有力推动了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截至目前,1670件矛盾纠纷被成功化解在诉前,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达38.42%,在全省收案数量5000件以上的基层法院中居首位。 平安区法院院长祝玉芝介绍说:“多年的诉源治理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情理法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将纠纷化解在诉前,从而解开群众心中的‘疙瘩’。” 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 调解不伤和气、不担风险、不费时间、不花费用……如今,对于想打官司的当事人来说,无论是在平安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的诉讼服务点,还是到平安区法院的立案大厅,手里都会拿到一份《诉前调解劝导书》,这本红色的宣传册从8个方面将调解的优势一一列举。工作人员在倾听群众诉求的同时,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调解的好处,为群众算一算诉讼的时间账、金钱账,建议群众在起诉前慎重理性考虑,尽量以非诉方式解决纠纷。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平安区法院于2023年10月在全省率先推出《诉前调解劝导书》,用群众熟悉的温情话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他们选择诉前调解来化解矛盾纠纷,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自推行《诉前调解劝导书》以来,平安区法院已向前来起诉的当事人发放623份,成功劝导523件纠纷,诉前分流、诉前调解510件,相比推行劝导制度之前诉讼分流率提高了41%。 针对调解成功的案件,平安区法院健全“诉前调解+司法确认”工作机制,给调解成果赋予法律强制执行力。该院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立诉讼辅导岗,在引导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的基础上,向他们说明通过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的协议,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司法确认,诉前调解书具有与法院裁判文书同等的法律效力,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不全部履行义务时,另一方当事人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从而及时有效维护其合法利益。 临时办案点就地解纷 河湟新区原为海东工业园区临空综合经济区,人口约5万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河湟新区成为诉讼案件多发地。为此,平安区法院主动担当作为,在新区设立了名为“理”法官驿站的临时办案点,集中就地化解矛盾纠纷。 2023年7月18日,“理”法官驿站揭牌运行。同日,平安区法院分管副院长、员额法官、速裁团队及区法院委聘的人民调解员入驻驿站,受理诉讼及诉前调解案件。设立“理”法官驿站是基于“以理服人,以和为贵,天下无诉”的价值理念,让当事人在诉讼前,先在这里停一停、歇一歇,由法官主持,双方当事人就矛盾纠纷说说各自的理,从而尽力达成调解协议,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截至目前,“理”法官驿站共受理矛盾纠纷426件,其中成功调解并当场履行422件,其余4件因数额较大,当事人约定分期支付,现已履行完毕。 在设立临时办案点的同时,平安区法院还不断充实基层调解力量,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其能力水平,从而提高纠纷调解成功率。2023年11月17日,平安区法院举行人民调解员聘书颁发仪式,对13名新聘任调解员进行了岗前培训,其中3名调解员系平安区法院退休的优秀老法官。 在人民调解员培训会上,祝玉芝与人民调解员分享了做好调解的“五个一”工作法,希望他们抓住一条主线,把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贯穿于调解的全过程;夯实一个基础,把事与法、情与理融汇在案件调解之中;讲求一套方法,把灵活多样的措施运用到具体案件调解上;实现一个目标,把人和事了作为案件调解的始终追求;建立一个机制,把调解案件数作为考核人民调解员业绩的重要内容。 构建多元解纷平台 2023年12月5日,9名农民工来到平安区劳动监察大队投诉,要求解决李某某拖欠工资的问题。为快速高效化解纠纷,平安区劳动监察大队随即通知平安区法院介入,平安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主任王芳带领诉前调解工作人员及时来到现场。 调解过程中,监察大队工作人员发挥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先热心接待当事人,缓解当事人紧张情绪。然后,王芳仔细分析案情,准确归纳双方的争议焦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经过几个小时的共同努力,李某某与9名农民工达成了调解协议,并共同申请司法确认,平安区法院及时出具了司法确认裁定书。 通过建立“法官+特邀调解员+劳动监察大队”调解模式,2023年以来,平安区法院与区劳动监察大队对接后司法确认的案件已有26件。 平安区法院不断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使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诉前调解中,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行业调解、专业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联动,形成合作互助、多元便捷的矛盾纠纷调处模式,避免大量社会矛盾以诉讼形式涌入法院。 通过完善“法院+金融机构”联动解纷机制,平安区法院力争让金融纠纷在进入法院之前先分流至金融诉调中心,对达成调解协议的进行司法确认。主动融入基层解纷网络建设,全力推进人民调解平台“三进”工作,3个法庭及时向小峡镇、石灰窑乡、沙沟乡的司法所推送涉农民工工资案件。截至目前,通过“三进”工作线上调解案件100余件。 同时,平安区法院积极构建道交一体化平台,与海东市平安区公安局交警大队、海东市河湟新区公安局交警大队签订合作备忘录,推动责任认定、理赔计算、在线调解、在线诉讼、一键理赔等业务的信息共享和在线处理,实现道交纠纷的可视化、阳光化快速化解。

|
|
1670件矛盾纠纷成功化解在诉前
|
海东平安法院践行“枫桥经验”深化诉源治理
|
|
|
( 2024-01-1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本报记者 徐鹏 2023年以来,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健全机制、充实力量、创新载体等多种方式,深化诉源治理工作,有力推动了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截至目前,1670件矛盾纠纷被成功化解在诉前,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达38.42%,在全省收案数量5000件以上的基层法院中居首位。 平安区法院院长祝玉芝介绍说:“多年的诉源治理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情理法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将纠纷化解在诉前,从而解开群众心中的‘疙瘩’。” 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 调解不伤和气、不担风险、不费时间、不花费用……如今,对于想打官司的当事人来说,无论是在平安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的诉讼服务点,还是到平安区法院的立案大厅,手里都会拿到一份《诉前调解劝导书》,这本红色的宣传册从8个方面将调解的优势一一列举。工作人员在倾听群众诉求的同时,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调解的好处,为群众算一算诉讼的时间账、金钱账,建议群众在起诉前慎重理性考虑,尽量以非诉方式解决纠纷。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平安区法院于2023年10月在全省率先推出《诉前调解劝导书》,用群众熟悉的温情话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他们选择诉前调解来化解矛盾纠纷,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自推行《诉前调解劝导书》以来,平安区法院已向前来起诉的当事人发放623份,成功劝导523件纠纷,诉前分流、诉前调解510件,相比推行劝导制度之前诉讼分流率提高了41%。 针对调解成功的案件,平安区法院健全“诉前调解+司法确认”工作机制,给调解成果赋予法律强制执行力。该院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立诉讼辅导岗,在引导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的基础上,向他们说明通过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的协议,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司法确认,诉前调解书具有与法院裁判文书同等的法律效力,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不全部履行义务时,另一方当事人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从而及时有效维护其合法利益。 临时办案点就地解纷 河湟新区原为海东工业园区临空综合经济区,人口约5万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河湟新区成为诉讼案件多发地。为此,平安区法院主动担当作为,在新区设立了名为“理”法官驿站的临时办案点,集中就地化解矛盾纠纷。 2023年7月18日,“理”法官驿站揭牌运行。同日,平安区法院分管副院长、员额法官、速裁团队及区法院委聘的人民调解员入驻驿站,受理诉讼及诉前调解案件。设立“理”法官驿站是基于“以理服人,以和为贵,天下无诉”的价值理念,让当事人在诉讼前,先在这里停一停、歇一歇,由法官主持,双方当事人就矛盾纠纷说说各自的理,从而尽力达成调解协议,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截至目前,“理”法官驿站共受理矛盾纠纷426件,其中成功调解并当场履行422件,其余4件因数额较大,当事人约定分期支付,现已履行完毕。 在设立临时办案点的同时,平安区法院还不断充实基层调解力量,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其能力水平,从而提高纠纷调解成功率。2023年11月17日,平安区法院举行人民调解员聘书颁发仪式,对13名新聘任调解员进行了岗前培训,其中3名调解员系平安区法院退休的优秀老法官。 在人民调解员培训会上,祝玉芝与人民调解员分享了做好调解的“五个一”工作法,希望他们抓住一条主线,把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贯穿于调解的全过程;夯实一个基础,把事与法、情与理融汇在案件调解之中;讲求一套方法,把灵活多样的措施运用到具体案件调解上;实现一个目标,把人和事了作为案件调解的始终追求;建立一个机制,把调解案件数作为考核人民调解员业绩的重要内容。 构建多元解纷平台 2023年12月5日,9名农民工来到平安区劳动监察大队投诉,要求解决李某某拖欠工资的问题。为快速高效化解纠纷,平安区劳动监察大队随即通知平安区法院介入,平安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主任王芳带领诉前调解工作人员及时来到现场。 调解过程中,监察大队工作人员发挥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先热心接待当事人,缓解当事人紧张情绪。然后,王芳仔细分析案情,准确归纳双方的争议焦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经过几个小时的共同努力,李某某与9名农民工达成了调解协议,并共同申请司法确认,平安区法院及时出具了司法确认裁定书。 通过建立“法官+特邀调解员+劳动监察大队”调解模式,2023年以来,平安区法院与区劳动监察大队对接后司法确认的案件已有26件。 平安区法院不断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使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诉前调解中,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行业调解、专业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联动,形成合作互助、多元便捷的矛盾纠纷调处模式,避免大量社会矛盾以诉讼形式涌入法院。 通过完善“法院+金融机构”联动解纷机制,平安区法院力争让金融纠纷在进入法院之前先分流至金融诉调中心,对达成调解协议的进行司法确认。主动融入基层解纷网络建设,全力推进人民调解平台“三进”工作,3个法庭及时向小峡镇、石灰窑乡、沙沟乡的司法所推送涉农民工工资案件。截至目前,通过“三进”工作线上调解案件100余件。 同时,平安区法院积极构建道交一体化平台,与海东市平安区公安局交警大队、海东市河湟新区公安局交警大队签订合作备忘录,推动责任认定、理赔计算、在线调解、在线诉讼、一键理赔等业务的信息共享和在线处理,实现道交纠纷的可视化、阳光化快速化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