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社会
|
|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如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如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前不久,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京举行,会议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议题协商议政。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法治保障的作用不可或缺。多位常委在作大会发言和书面发言时提出,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通过完善生态文明相关法律制度等举措,为加快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严密法治保障。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划定生态红线,守护绿水青山,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多位常委在发言时建议,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相关法律制度,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阮成发常委建议,推动立法模式向系统规划、统筹推进、协同共进转变。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国家公园法等综合性法律起草,探索向“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治理的转变,明确综合管理部门和各方权责范围。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地方立法。 何志敏常委代表民进中央发言时提出,推动相关法律修订,完善产业化治沙机制。建议适时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的修订,同时出台配套法规政策,按照“防、治、用、养”并举的分类管理途径,明确四类对象的定义、属性、权属及其行政管理的责任主体等。建立光伏+治沙等新型产业化治沙主体的准入机制,制定沙区产业发展的正负清单,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防沙治沙领域。坚持治沙又致富,重点开发沙漠旅游,发展沙生植物、特种药用植物、林纸一体化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等多种类型的沙产业,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共赢。 围绕打好新污染物防治攻坚战,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王金南常委建议,坚持依法治污、协同治理,加快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专门立法。推动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条例纳入国务院立法计划;统筹危险化学品、有毒化学物质、农药、兽药、药品、化妆品以及大气、水、土壤等法律法规实施,明确各项法律的管控对象、适用范围、职责分工、管理制度和衔接机制,为依法开展新污染物治理保驾护航。 陈冬常委提出,加快推进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全面实施好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法律,不断健全我国流域水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指导各地开展“小快灵”立法、协同立法,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流域生态保护。 提升行政执法能力 近年来,我国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先后制定了长江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法律,推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新期待。多位常委在发言时提出,要深入实施相关法律,坚持依法治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维护生态环境。 阮成发建议,提升环境资源保护行政执法能力。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理顺执法体制,优化综合执法机制,明确执法权限,建强执法队伍,强化科技化手段。更新执法理念,健全完善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 曹卫星常委代表民盟中央作“协同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发言时建议,推进流域一体化协同共生发展。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将法律执行、流域综合管理、部门与地方权责调整相结合,并将“河湖治理”权责分配法治化。遵循流域系统的整体性,统筹治理山、水、林、河等,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刘同德常委认为,守护好青藏高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需要强化法治保障。切实提高贯彻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政治站位,严格履行各项法定职责,加强执法监管、环保督察,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自然保护地法、国家公园法等法律立法进程,以良法促进善治。 蔡威常委在作书面发言时提出,深化区域协同监管,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在跨区域层面,依托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区域船舶污染防治合作协作,重点加强区域船舶污染防治的信息共享、执法联动、应急协作。在跨部门层面,海事、交通、生态环境、绿化市容、水务等地方行业管理部门的执法合作,固化联合监管机制,同时加大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司法部门的行刑衔接,形成执法合力。 突出强调制度保障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多位常委在发言时提出,要构建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盛斌常委指出,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突出强调制度保障。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绿色消费既是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又是带动生产和生活方式低碳转型的关键环节。钱克明常委建议,构建完善绿色消费体制机制。以全面促进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为关键,以科技服务、制度保障、激励约束为重要支撑,构建促进绿色消费的完整制度政策体系。加快绿色消费法治体系建设,明确企业、个人和政府在绿色消费各环节中的责任义务。建立标准统一、认证明晰、监管透明、评价合理、扶持有力的政策体系,保障绿色消费体系整体运行高效有序。 当前,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难点依然在农村。王晓东常委提出,进一步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要更加注重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坚持建管并重,形成持续推进机制。建立健全美丽乡村管护责任体系。理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合力。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是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的重要抓手。符之冠常委代表台盟中央发言时建议,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优化财力补偿补助体制,深化跨区结对协作与精准合作。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要与功能区创造的生态价值挂钩。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探索建立协作双方财税分享和利益联结机制,结合实际需求创新合作模式。 制图/李晓军
|
全国政协聚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开展协商议政
|
运用法治方式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
|
|
|
( 2024-01-0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
|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如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如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前不久,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京举行,会议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议题协商议政。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法治保障的作用不可或缺。多位常委在作大会发言和书面发言时提出,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通过完善生态文明相关法律制度等举措,为加快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严密法治保障。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划定生态红线,守护绿水青山,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多位常委在发言时建议,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相关法律制度,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阮成发常委建议,推动立法模式向系统规划、统筹推进、协同共进转变。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国家公园法等综合性法律起草,探索向“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治理的转变,明确综合管理部门和各方权责范围。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地方立法。 何志敏常委代表民进中央发言时提出,推动相关法律修订,完善产业化治沙机制。建议适时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的修订,同时出台配套法规政策,按照“防、治、用、养”并举的分类管理途径,明确四类对象的定义、属性、权属及其行政管理的责任主体等。建立光伏+治沙等新型产业化治沙主体的准入机制,制定沙区产业发展的正负清单,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防沙治沙领域。坚持治沙又致富,重点开发沙漠旅游,发展沙生植物、特种药用植物、林纸一体化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等多种类型的沙产业,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共赢。 围绕打好新污染物防治攻坚战,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王金南常委建议,坚持依法治污、协同治理,加快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专门立法。推动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条例纳入国务院立法计划;统筹危险化学品、有毒化学物质、农药、兽药、药品、化妆品以及大气、水、土壤等法律法规实施,明确各项法律的管控对象、适用范围、职责分工、管理制度和衔接机制,为依法开展新污染物治理保驾护航。 陈冬常委提出,加快推进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全面实施好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法律,不断健全我国流域水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指导各地开展“小快灵”立法、协同立法,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流域生态保护。 提升行政执法能力 近年来,我国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先后制定了长江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法律,推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新期待。多位常委在发言时提出,要深入实施相关法律,坚持依法治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维护生态环境。 阮成发建议,提升环境资源保护行政执法能力。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理顺执法体制,优化综合执法机制,明确执法权限,建强执法队伍,强化科技化手段。更新执法理念,健全完善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 曹卫星常委代表民盟中央作“协同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发言时建议,推进流域一体化协同共生发展。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将法律执行、流域综合管理、部门与地方权责调整相结合,并将“河湖治理”权责分配法治化。遵循流域系统的整体性,统筹治理山、水、林、河等,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刘同德常委认为,守护好青藏高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需要强化法治保障。切实提高贯彻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政治站位,严格履行各项法定职责,加强执法监管、环保督察,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自然保护地法、国家公园法等法律立法进程,以良法促进善治。 蔡威常委在作书面发言时提出,深化区域协同监管,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在跨区域层面,依托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区域船舶污染防治合作协作,重点加强区域船舶污染防治的信息共享、执法联动、应急协作。在跨部门层面,海事、交通、生态环境、绿化市容、水务等地方行业管理部门的执法合作,固化联合监管机制,同时加大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司法部门的行刑衔接,形成执法合力。 突出强调制度保障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多位常委在发言时提出,要构建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盛斌常委指出,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突出强调制度保障。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绿色消费既是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又是带动生产和生活方式低碳转型的关键环节。钱克明常委建议,构建完善绿色消费体制机制。以全面促进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为关键,以科技服务、制度保障、激励约束为重要支撑,构建促进绿色消费的完整制度政策体系。加快绿色消费法治体系建设,明确企业、个人和政府在绿色消费各环节中的责任义务。建立标准统一、认证明晰、监管透明、评价合理、扶持有力的政策体系,保障绿色消费体系整体运行高效有序。 当前,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难点依然在农村。王晓东常委提出,进一步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要更加注重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坚持建管并重,形成持续推进机制。建立健全美丽乡村管护责任体系。理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合力。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是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的重要抓手。符之冠常委代表台盟中央发言时建议,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优化财力补偿补助体制,深化跨区结对协作与精准合作。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要与功能区创造的生态价值挂钩。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探索建立协作双方财税分享和利益联结机制,结合实际需求创新合作模式。 制图/李晓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