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政府
9 5/9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4年提升50.4%
· “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立
· 图片新闻
· 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互联网发展成果

深化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领域合作
“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立

( 2023-11-2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政府
  □ 本报记者 蔡岩红
  
  应急管理部近日在2023“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部长论坛上正式宣布,“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正式建立,31个应急管理部门和国际组织加入,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当选首任理事会主席。
  2021年11月,应急管理部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部长论坛,并发布了《“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北京宣言》,提出了各方共建合作机制的愿景,以期共同提升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能力。两年来,应急管理部与各方共同推进“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设,着力在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领域深化合作,助力提升“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应急管理能力,切实维护共建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合作打造全球灾害治理新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风险高,抗灾能力弱,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在灾害治理领域合作愿望强烈。”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刘为民从四方面梳理了合作机制的定位和作用。
  打造全球灾害治理的新平台。“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应急管理领域的政府间合作机制,聚焦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三个领域,在制定减灾战略规划、加强防灾能力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强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与现有合作机制协同增效。合作机制坚持共商共建、互学互鉴、开放包容,通过加强与联合国机构和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协作,面向不同地区建立更多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双边和三方、多方合作,与国际和区域现有合作机制互为补充,共同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机制是新形势下促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开展国际救援救助,以实际行动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大国担当,为促进民心相通提供了新路径。
  更好支撑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合作机制建设将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通过互学互鉴,为走好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新时代应急管理之路,加快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积极构建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
  “周边是合作机制建设的优先方向。”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李胜利表示,应急管理部积极构建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把周边区域作为合作优先方向。
  建立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建立中国东盟灾害管理部长级会议机制,建设中国—东盟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共同编制《东盟灾害韧性展望》等灾害管理指导文件。加强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应急管理合作,建设上合组织多边协作应急信息共享系统,并将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应急医学合作中心。推动建立中国—太平洋岛国灾害管理合作机制。推动建立澜湄灾害管理合作机制和中国—中亚应急管理合作机制。
  不断加大务实合作力度。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加大对周边国家的支持力度。开展地震减灾合作,帮助老挝、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尼泊尔等国建设地震监测台站,为中缅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在安全生产方面,协助老挝制定安全生产法,逐步推进与周边国家在应急管理政策、规则与标准领域的“软联通”。在应急救援方面,去年组织中国政府专家组赴巴基斯坦开展防洪减灾指导。今年3月,瓦努阿图遭受热带气旋灾害后,充分发挥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作用,向瓦努阿图提供铁皮瓦、太阳能灯、大米等。前不久,尼泊尔发生地震,应急管理部紧急协调调拨帐篷、毛毯等中央救灾储备物资支持对尼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持续加强周边联防联控。推动与蒙古国、缅甸、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建立边境地区森林草原火灾联防联控机制,提升边境防火联合响应行动效率,减轻跨境森林草原火灾对我国威胁,服务边境地区合作与发展。
积极发挥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作用
  “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国际救援能力建设。”李胜利从四方面进行了介绍。
  建强国际救援队伍。在支持建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同时,2018年8月组建了中国救援队,2019年10月两支队伍同时通过了联合国重型救援队测评和复测,我国成为亚洲首个拥有两支通过联合国测评的重型救援队的国家。另外,依托专业力量建设了森林草原灭火、矿山(隧道)、危险化学品等专业跨国(境)救援队伍。
  通过实战锻炼队伍。中国救援队组建以来,分别赴莫桑比克和土耳其成功开展了两次国际救援,赢得了高度赞誉。如土耳其地震救援中,中国救援队、中国香港救援队及社会应急力量共搜救出幸存者68人、搜寻到遇难者198人。
  积极开展培训演练。组织举办政策规则、灾害医学等多期培训班,累计培训国际救援队伍骨干500余人次。在“一带一路”、联合国、东盟、上合组织、金砖等机制下举办联合搜救演练,提高参与跨国(境)救援协同实战能力和水平。
  建立完善预案体系。制订了国际救援方案等一系列制度,不断规范救援行动策略和流程。加强与外交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中国民航局等部门协调联动,积极参与对外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工作机制。
  应急管理部还将健全完善与有关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优化队伍和物资投送流程,进一步提高出动效率。通过派遣救援队、提供救灾物资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对外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加强与联合国及其他国际救援队伍的交流,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救援领域的影响力。
推进自然灾害防治政策体系建设
  “中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基本国情。”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副司长袁艺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指导推动我国自然灾害防治政策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已颁布了防洪法、防震减灾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一系列防灾减灾救灾法律法规,为灾害的预防、治理、救援、救助、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法治保障。今年,制定综合性的自然灾害防治法已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目前应急管理部正推动加快立法进程。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2022年我国印发了第4个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各有关部门聚焦防灾减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制定了防震减灾、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等专项规划;地方政府也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省级、市级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近年来,应急管理部完成了《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预案修订,编制了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参考,正在修订《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预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此外,我国在总结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实践的基础上,将灾害风险普查、会商研判、预警与应急联动、专业力量建设、技术装备攻关、应急物资保障、救灾款物发放等方面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政策,在全国进行推广,为有力有序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