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法
|
|
□ 本报记者 黄 洁 □ 本报实习生 郎佩冉
通过“两卡”犯罪人员的微信号码和手机号码碰撞串并关联案件,揭开职业贩卡团伙真实面纱;一名驾驶员因酒驾醉驾被吊销驾驶证后,又被抓到无证驾驶,由此溯源更多失驾人员的监管缺位……一次次数字检察履职的生动实践正在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持续上演。 “要在市检察院统筹下用好已有监督模型,要结合区域实际积极建用本院更多实用、管用、好用的新模型。”昌平区检察院党组书记、代检察长刘慧为加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建用点明思路。 按照这一思路,截至目前,昌平区检察院已积极建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54个,排查发现线索6000余条,成案4000余件。今年8月,昌平区检察院还探索建成了北京首个基层检察院数字检察办案指挥中心。 唤醒沉睡数据 揪出幕后“卡头” 2021年3月初,程某为获取非法利益,动员汪某、赵某等10余人在昌平区实名办理了30多张银行卡,分批多次邮寄至缅甸出售。经查,这些银行卡中部分被用于实施电信诈骗犯罪活动,收入流水合计达人民币5000余万元。 案件移送到昌平区检察院,承办此案的检察官薛聪颖告诉《法治日报》记者:“程某被抓后,汪某和赵某慌忙注销已出售的银行卡,可就在他们将卡内钱款取出并将银行卡注销时,一名自称程某弟弟的人找来,说缅甸那边还押着人,让他们把取出的钱还回去。”而这个关键人物“程某弟弟”,除了手机号码和微信号码外再无其他信息。 为了弄清“程某弟弟”身份,薛聪颖将其微信号码和手机号码输入该院研发的涉“两卡”案件漏犯漏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进行碰撞发现,其微信号码与已经批捕并被录入身份信息的官某微信号重合,其正是已经归案的官某。不同于官某交代的“只是提供几张卡”,他还帮助程某找多人办理了银行卡,并协助转移赃款4万余元。揪出漏罪事实后,官某最终因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 “实践中,超九成‘两卡’犯罪案件中,到案的都是直接出租、出售银行卡的底层‘卡农’,很少能抓获背后职业收卡贩卡人员。且由于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往往避重就轻,对于既往行为不予供述,很可能出现漏人漏卡的问题。”昌平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王雪鹏告诉记者,为了把分散化、碎片化的涉“两卡”犯罪案件数据“唤醒”并有效利用,该院搭建了涉“两卡”案件漏犯漏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 “我们以电信诈骗案件及其关联的信息网络犯罪案件的相关信息作为大数据来源,将上下游相关人员姓名、绰号、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微信号码、办卡网点及其他案件线索信息自动抓取,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后台信息智能碰撞比对,实现关联案件的自动串并、提示、查询等功能,从而串联出电信诈骗及其关联黑灰产业的全链条。”王雪鹏介绍说。 据了解,该模型经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统筹后,在全市各基层检察院铺开应用,已成功深挖关联案件114件,认定职业收贩卡团伙18个,追捕追诉到案收贩卡人员107人。该模型目前已在天津、河北、河南等多地检察机关开展跨省应用。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举办的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该模型荣获一等奖。 锁定危险驾驶 治罪延伸到治理 “这个人醉驾拘役期满才5天,居然又被抓到无证醉驾!”凭着职业敏感性,昌平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检察官解红雷意识到这可能并非个案。通过对该院办理的因酒驾醉驾被吊销驾驶证的失驾人员守法情况进行调研,解红雷发现暂扣、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等行政处罚执行过程中,存在部分失驾人员无证驾驶而未被监管机关发现的情况。 基于此,昌平区检察院专门建用了醉驾案件治罪治理融合履职监督模型,将该院及交通管理部门办理的失驾人员涉案车辆车牌号清单,与交管部门“云瞳”系统抓拍的车辆行驶数据等进行识别比对,从而确定失驾人员是否存在被吊销驾驶证期间无证驾驶的违法行为。 解红雷告诉记者,目前,不仅已有多人被查实并给予行政处罚,该院还将上述线索移送至相关部门并制发检察建议,通过行刑反向衔接形成对失驾人员闭环管理,形成了对危驾“前端诉源治理,后端综合治理,全过程法律监督”的全方位多领域社会治理格局。 据昌平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赵磊介绍,为了推动治罪向治理转变,昌平区检察院在建用醉驾案件治罪治理融合履职监督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近年办理的1200余件危驾案件进行综合分析,按照案发时间、案发地点、关联场所要素,在电子地图上精准标记饮酒地点、路检地点、事故地点,辅之标注发案年份、月份、具体时间点,绘制了醉驾数据地图,该地图直观反映出醉驾多发的时间、地点及周边生活服务设施情况,由此形成了热力图形式的醉驾时空地图。将源头治理的着力点精准锁定在案件高发区域、街道,重点场所定位在发案率较高的周边饭店、酒店、公共停车场等点位。 昌平区检察院不仅通过与各相关部门共享应用醉驾时空地图,有效引导交管部门调整警力布防,实施精准打击,还通过检察建议向各镇街通报区域危驾指数,进一步推动形成各方齐抓共管的治理合力。数据显示,模型建用后的2022年,昌平区危驾案件同比上一年度下降了36.8%。 集中优势资源 打造“兵团”模式 今年11月,《关于全面加强数字检察工作服务保障昌平“四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昌平区委名义正式印发,在全市范围内率先以地方党委名义对区级层面数字检察工作作出制度性安排。实施意见要求昌平区委政法委加强统筹,全区各单位支持配合,全面推进执法司法办案数据、行政数据、社会公共数据等信息共享,破解数据共享难题。同时,要求检察机关增强数据模型建用成效,开展数字检察办案指挥中心的建设升级等工作,通过打造一主多元共治格局,全面加快数字检察工作统筹推进、提级加速。 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昌平区检察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数字检察工作的实施意见》,配套建立统筹调度、专案办理、模型建用、融合履职等10项工作机制,并制定印发《数字检察办案指挥中心运行机制汇编》。 “数字检察办案指挥中心是我院数字检察工作的主平台,主要开展重点案件指挥调度、重大决策参谋辅助、数据模型集中管理、数据信息归集研判等工作。”昌平区检察院第八检察部(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史焱告诉记者,为充分发挥数字检察办案效能,昌平区检察院打破传统业务分工,成立了由检察长担任组长统筹调度、副检察长担任副组长直接参与办案的工作专案组,同时吸纳具备刑事侦查、公益诉讼、计算机、财务审查等专业特长的检察人员,形成“兵团作战”最优模式。借助这一模式,该院在成品油相关大数据法律监督专项工作中,仅用10天就全面突破查实了9家重点加油站的涉税线索,追缴税款1795万余元。 “推进数字检察工作既要有‘国之大者’的格局与胸怀,还要有‘一帧一帧’拼像素的匠心与求极致的精神。”刘慧说,昌平区检察院将聚焦“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积极打造组织健全、机制完善、建用并举、人才完备的昌平数字检察工作体系,用大数据“活水”不断激发检察监督活力。
|
|
昌平检察院善用大数据模型盯紧漏犯漏罪
|
组建北京首个基层数字检察办案指挥中心调度重点案件
|
|
|
( 2023-11-2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本报记者 黄 洁 □ 本报实习生 郎佩冉
通过“两卡”犯罪人员的微信号码和手机号码碰撞串并关联案件,揭开职业贩卡团伙真实面纱;一名驾驶员因酒驾醉驾被吊销驾驶证后,又被抓到无证驾驶,由此溯源更多失驾人员的监管缺位……一次次数字检察履职的生动实践正在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持续上演。 “要在市检察院统筹下用好已有监督模型,要结合区域实际积极建用本院更多实用、管用、好用的新模型。”昌平区检察院党组书记、代检察长刘慧为加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建用点明思路。 按照这一思路,截至目前,昌平区检察院已积极建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54个,排查发现线索6000余条,成案4000余件。今年8月,昌平区检察院还探索建成了北京首个基层检察院数字检察办案指挥中心。 唤醒沉睡数据 揪出幕后“卡头” 2021年3月初,程某为获取非法利益,动员汪某、赵某等10余人在昌平区实名办理了30多张银行卡,分批多次邮寄至缅甸出售。经查,这些银行卡中部分被用于实施电信诈骗犯罪活动,收入流水合计达人民币5000余万元。 案件移送到昌平区检察院,承办此案的检察官薛聪颖告诉《法治日报》记者:“程某被抓后,汪某和赵某慌忙注销已出售的银行卡,可就在他们将卡内钱款取出并将银行卡注销时,一名自称程某弟弟的人找来,说缅甸那边还押着人,让他们把取出的钱还回去。”而这个关键人物“程某弟弟”,除了手机号码和微信号码外再无其他信息。 为了弄清“程某弟弟”身份,薛聪颖将其微信号码和手机号码输入该院研发的涉“两卡”案件漏犯漏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进行碰撞发现,其微信号码与已经批捕并被录入身份信息的官某微信号重合,其正是已经归案的官某。不同于官某交代的“只是提供几张卡”,他还帮助程某找多人办理了银行卡,并协助转移赃款4万余元。揪出漏罪事实后,官某最终因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 “实践中,超九成‘两卡’犯罪案件中,到案的都是直接出租、出售银行卡的底层‘卡农’,很少能抓获背后职业收卡贩卡人员。且由于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往往避重就轻,对于既往行为不予供述,很可能出现漏人漏卡的问题。”昌平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王雪鹏告诉记者,为了把分散化、碎片化的涉“两卡”犯罪案件数据“唤醒”并有效利用,该院搭建了涉“两卡”案件漏犯漏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 “我们以电信诈骗案件及其关联的信息网络犯罪案件的相关信息作为大数据来源,将上下游相关人员姓名、绰号、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微信号码、办卡网点及其他案件线索信息自动抓取,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后台信息智能碰撞比对,实现关联案件的自动串并、提示、查询等功能,从而串联出电信诈骗及其关联黑灰产业的全链条。”王雪鹏介绍说。 据了解,该模型经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统筹后,在全市各基层检察院铺开应用,已成功深挖关联案件114件,认定职业收贩卡团伙18个,追捕追诉到案收贩卡人员107人。该模型目前已在天津、河北、河南等多地检察机关开展跨省应用。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举办的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该模型荣获一等奖。 锁定危险驾驶 治罪延伸到治理 “这个人醉驾拘役期满才5天,居然又被抓到无证醉驾!”凭着职业敏感性,昌平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检察官解红雷意识到这可能并非个案。通过对该院办理的因酒驾醉驾被吊销驾驶证的失驾人员守法情况进行调研,解红雷发现暂扣、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等行政处罚执行过程中,存在部分失驾人员无证驾驶而未被监管机关发现的情况。 基于此,昌平区检察院专门建用了醉驾案件治罪治理融合履职监督模型,将该院及交通管理部门办理的失驾人员涉案车辆车牌号清单,与交管部门“云瞳”系统抓拍的车辆行驶数据等进行识别比对,从而确定失驾人员是否存在被吊销驾驶证期间无证驾驶的违法行为。 解红雷告诉记者,目前,不仅已有多人被查实并给予行政处罚,该院还将上述线索移送至相关部门并制发检察建议,通过行刑反向衔接形成对失驾人员闭环管理,形成了对危驾“前端诉源治理,后端综合治理,全过程法律监督”的全方位多领域社会治理格局。 据昌平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赵磊介绍,为了推动治罪向治理转变,昌平区检察院在建用醉驾案件治罪治理融合履职监督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近年办理的1200余件危驾案件进行综合分析,按照案发时间、案发地点、关联场所要素,在电子地图上精准标记饮酒地点、路检地点、事故地点,辅之标注发案年份、月份、具体时间点,绘制了醉驾数据地图,该地图直观反映出醉驾多发的时间、地点及周边生活服务设施情况,由此形成了热力图形式的醉驾时空地图。将源头治理的着力点精准锁定在案件高发区域、街道,重点场所定位在发案率较高的周边饭店、酒店、公共停车场等点位。 昌平区检察院不仅通过与各相关部门共享应用醉驾时空地图,有效引导交管部门调整警力布防,实施精准打击,还通过检察建议向各镇街通报区域危驾指数,进一步推动形成各方齐抓共管的治理合力。数据显示,模型建用后的2022年,昌平区危驾案件同比上一年度下降了36.8%。 集中优势资源 打造“兵团”模式 今年11月,《关于全面加强数字检察工作服务保障昌平“四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昌平区委名义正式印发,在全市范围内率先以地方党委名义对区级层面数字检察工作作出制度性安排。实施意见要求昌平区委政法委加强统筹,全区各单位支持配合,全面推进执法司法办案数据、行政数据、社会公共数据等信息共享,破解数据共享难题。同时,要求检察机关增强数据模型建用成效,开展数字检察办案指挥中心的建设升级等工作,通过打造一主多元共治格局,全面加快数字检察工作统筹推进、提级加速。 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昌平区检察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数字检察工作的实施意见》,配套建立统筹调度、专案办理、模型建用、融合履职等10项工作机制,并制定印发《数字检察办案指挥中心运行机制汇编》。 “数字检察办案指挥中心是我院数字检察工作的主平台,主要开展重点案件指挥调度、重大决策参谋辅助、数据模型集中管理、数据信息归集研判等工作。”昌平区检察院第八检察部(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史焱告诉记者,为充分发挥数字检察办案效能,昌平区检察院打破传统业务分工,成立了由检察长担任组长统筹调度、副检察长担任副组长直接参与办案的工作专案组,同时吸纳具备刑事侦查、公益诉讼、计算机、财务审查等专业特长的检察人员,形成“兵团作战”最优模式。借助这一模式,该院在成品油相关大数据法律监督专项工作中,仅用10天就全面突破查实了9家重点加油站的涉税线索,追缴税款1795万余元。 “推进数字检察工作既要有‘国之大者’的格局与胸怀,还要有‘一帧一帧’拼像素的匠心与求极致的精神。”刘慧说,昌平区检察院将聚焦“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积极打造组织健全、机制完善、建用并举、人才完备的昌平数字检察工作体系,用大数据“活水”不断激发检察监督活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