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
|
|
□ 本报记者 王家梁 □ 本报通讯员 远 航 张娟 毕节,位于贵州西北部,地处乌蒙山腹地,赤水河、乌江穿境而过,被誉为“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毕节市中级人民法院就与海雀村结成帮扶对子,结下了深情厚谊。二十多年过去了,海雀的那片绿更浓了,当地群众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实惠,也成就了他们通过绿色发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自强之路。 在当地党委领导和上级法院指导下,毕节市两级法院能动司法、主动作为,充分发挥环境司法职能作用,通过高质量案件审理,实现了惩治违法犯罪、修复生态环境、赔偿经济损失等“一判多赢”的司法效果,为乌蒙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毕节绿色发展样板区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不仅如此,毕节市两级法院还在七星关区等地设立5个集中管辖环境资源专业审判法庭,为乌江源百里画廊、织金洞等旅游景观提供司法保护。此外,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毕节市两级法院还在全市224个乡、镇、办事处设立法官工作站,高效审理林业、渔业、牧业承包合同纠纷等涉环资民事案件。 在环境司法中主动转观念、优服务、促发展,毕节市两级法院不断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检察机关等沟通协作,“司法+行政”协同发力,助力做好“河长制”“林长制”、自然保护区生态多样性及矿区生态保护等工作。据了解,截至今年8月,毕节市两级法院共推送综治中心分流调解或委派调解山林、土地承包合同等环境资源民事纠纷542件,调解成功173件,司法确认157件,将纠纷止于诉前。 为充分发挥刑事审判威慑和教育功能,近三年来,毕节市两级法院累计审结污染环境、盗伐林木、非法捕捞水产品、非法采矿等环境资源刑事案件400余件,依法严惩破坏环境者,震慑潜在危害者。 毕节市两级法院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体系格局,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案件审理机制,持续探索完善生态环境修复督促机制,全面加强新时代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以司法之力守护乌蒙绿水青山,为建设美丽毕节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
毕节法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
|
以司法之力守护乌蒙之绿
|
|
|
|
( 2023-09-1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 |
|
□ 本报记者 王家梁 □ 本报通讯员 远 航 张娟 毕节,位于贵州西北部,地处乌蒙山腹地,赤水河、乌江穿境而过,被誉为“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毕节市中级人民法院就与海雀村结成帮扶对子,结下了深情厚谊。二十多年过去了,海雀的那片绿更浓了,当地群众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实惠,也成就了他们通过绿色发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自强之路。 在当地党委领导和上级法院指导下,毕节市两级法院能动司法、主动作为,充分发挥环境司法职能作用,通过高质量案件审理,实现了惩治违法犯罪、修复生态环境、赔偿经济损失等“一判多赢”的司法效果,为乌蒙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毕节绿色发展样板区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不仅如此,毕节市两级法院还在七星关区等地设立5个集中管辖环境资源专业审判法庭,为乌江源百里画廊、织金洞等旅游景观提供司法保护。此外,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毕节市两级法院还在全市224个乡、镇、办事处设立法官工作站,高效审理林业、渔业、牧业承包合同纠纷等涉环资民事案件。 在环境司法中主动转观念、优服务、促发展,毕节市两级法院不断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检察机关等沟通协作,“司法+行政”协同发力,助力做好“河长制”“林长制”、自然保护区生态多样性及矿区生态保护等工作。据了解,截至今年8月,毕节市两级法院共推送综治中心分流调解或委派调解山林、土地承包合同等环境资源民事纠纷542件,调解成功173件,司法确认157件,将纠纷止于诉前。 为充分发挥刑事审判威慑和教育功能,近三年来,毕节市两级法院累计审结污染环境、盗伐林木、非法捕捞水产品、非法采矿等环境资源刑事案件400余件,依法严惩破坏环境者,震慑潜在危害者。 毕节市两级法院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体系格局,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案件审理机制,持续探索完善生态环境修复督促机制,全面加强新时代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以司法之力守护乌蒙绿水青山,为建设美丽毕节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