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万静 9月5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法律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这是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非常重要的一场盛会,它致力于“汇智共通,打造北京国际争议解决和法律服务新高地”,全面展示近年来北京法治营商环境在司法、律师、公证、仲裁等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也充分展现出北京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的不俗实力:北京目前有涉外律师4000余人,37家律所设立境外办公机构323个。全市24家公证机构2022年办理涉外公证业务占全部业务的32.3%。国际商事纠纷调解平均周期仅28.4天。 三年内培养百名涉外法治人才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法律论坛从2021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三届。 北京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崔杨在致辞中介绍:计划从今年起到2025年,用三年时间,选拔培养包括涉外律师、仲裁员、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和法治岗位公务员在内的百名涉外法治人才,让他们熟知国内外法律、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业务,切实提升北京市法治人才处理涉外案件的能力,为首都涉外法治建设、服务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 法治人才是优化和保障北京法治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更是保证北京涉外法律服务水准的“底气”。 据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韩映辉介绍,北京律协组建涉外律师人才库,经过四年三次扩充现有入库律师1326人。人才库律师执业范围涵盖了国际贸易、跨境投资、能源与基础设施、知识产权及信息安全、数字经济等11大类专业领域。目前,北京涉外律师4000余人,170名律师入选《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名单》,21名律师入选全国律协“一带一路”跨境律师人才库,45名律师入选全国律协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库。经统计,300余名律师加入各类国际组织,96名律师在其中担任职务。不断壮大的涉外律师人才队伍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北京市公证协会副会长王瑞林介绍,目前北京市24家公证机构均可办理涉外公证业务,其中,9家公证机构实现了公证、认证一站式服务。全市公证行业具有涉外法律服务资格的公证员327名,占公证员总数的73.3%,具有五年以上涉外法律服务经验的公证员209名,占全市具有涉外公证业务资格的公证员数量的63.9%。市公证协会成立涉外涉港澳台专门工作委员会,开展与国际和港澳台公证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和规范涉外和涉港澳台业务。 国际商事纠纷调解平均周期28.4天 据介绍,为打造国际争议解决和法律服务新高地,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仲裁委员会、市律协、市公证协会及相关行业、部门协同合作。 为探索兼顾全球视野和北京特色的一站式纠纷解决新路径,2021年1月,北京法院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以下简称解纷中心)成立。截至目前,解纷中心共调解国际商事纠纷310件,地域涉及美国、德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一带一路”相关成员国,案由涵盖国际货物买卖纠纷、股权转让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国际商事纠纷,调解成功案件标的额超过7亿元,调解平均周期仅为28.4天。 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迎新介绍了建立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1+1+1+N”工作机制:即每个案件由前端的速裁法官、程序分流员、特邀调解员与后端的诉讼服务人员、执行法官、行专调解组织或仲裁机构组成工作团队,相互协调,共同推动纠纷化解。具体的工作流程是,由程序分流员对纠纷解决难度进行初步评估,根据当事人需求个性化定制包含诉讼、调解、仲裁的多元解纷路径;特邀调解员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对纠纷开展实质性调解工作;由审判经验十年以上的员额法官担任速裁法官,负责案件的财产保全审查、司法确认以及在纠纷解决过程中的法律释明与指导工作。在解纷过程中,诉讼服务人员、执行法官、调解组织或仲裁机构全流程支持,及时满足当事人在解纷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为当事人节省一半以上仲裁费用 近年来,涉外法律服务业务和客户类型呈现多样化,在国际案件中由从属关系转为牵头律师的项目越来越多,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多起重大国际贸易争端案件中,北京商事仲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仲裁委员会秘书长姜丽丽介绍,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以下简称北仲)一直致力于仲裁制度创新及国际化探索,对标国际先进仲裁规则,逐步实现与国际商事仲裁通行做法接轨。2023年上半年,北仲已受理国际商事案件118件,案件量同比增长12.38%,总标的额28.28亿元,其中超1亿元的案件为8件。双方当事人均有境外主体的案件数为8件。国际案件审理保持高效,从立案到结案平均为230.8天,从组庭到结案平均为145.3天。 2019年北仲率先将仲裁费用区分为仲裁员报酬和机构管理费,并规定了仲裁员报酬可以按照小时费率计算,其后公布了《关于采用小时费率计收仲裁员报酬的操作指引》等配套机制,当事人可以灵活选择计费方式,降低纠纷解决成本。目前,适用小时费率的案件中,实际最高为当事人节省一半以上的仲裁费用。 今年7月,国际商会仲裁院秘书长费萨斯对北京的法治环境给予高度评价:北京提供了公平公正的仲裁司法审查和专业优质的司法服务,为公正高效解决国际商事纠纷作出有益探索,对全球商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
第三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法律论坛举行
|
高效涉外法律服务助力北京更高水平开放
|
|
|
|
( 2023-09-0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在2023年服贸会上,来自首都司法行政系统的“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北京市方圆公证处等5家公证处和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等10家律所亮相首钢园展区,为参会嘉宾和观众介绍法律服务创新成果。图为“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工作人员正为参会观众介绍相关法律服务。 本报记者 徐伟伦 本报通讯员 郭磊 摄 |
|
□ 本报记者 万静 9月5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法律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这是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非常重要的一场盛会,它致力于“汇智共通,打造北京国际争议解决和法律服务新高地”,全面展示近年来北京法治营商环境在司法、律师、公证、仲裁等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也充分展现出北京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的不俗实力:北京目前有涉外律师4000余人,37家律所设立境外办公机构323个。全市24家公证机构2022年办理涉外公证业务占全部业务的32.3%。国际商事纠纷调解平均周期仅28.4天。 三年内培养百名涉外法治人才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法律论坛从2021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三届。 北京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崔杨在致辞中介绍:计划从今年起到2025年,用三年时间,选拔培养包括涉外律师、仲裁员、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和法治岗位公务员在内的百名涉外法治人才,让他们熟知国内外法律、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业务,切实提升北京市法治人才处理涉外案件的能力,为首都涉外法治建设、服务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 法治人才是优化和保障北京法治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更是保证北京涉外法律服务水准的“底气”。 据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韩映辉介绍,北京律协组建涉外律师人才库,经过四年三次扩充现有入库律师1326人。人才库律师执业范围涵盖了国际贸易、跨境投资、能源与基础设施、知识产权及信息安全、数字经济等11大类专业领域。目前,北京涉外律师4000余人,170名律师入选《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名单》,21名律师入选全国律协“一带一路”跨境律师人才库,45名律师入选全国律协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库。经统计,300余名律师加入各类国际组织,96名律师在其中担任职务。不断壮大的涉外律师人才队伍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北京市公证协会副会长王瑞林介绍,目前北京市24家公证机构均可办理涉外公证业务,其中,9家公证机构实现了公证、认证一站式服务。全市公证行业具有涉外法律服务资格的公证员327名,占公证员总数的73.3%,具有五年以上涉外法律服务经验的公证员209名,占全市具有涉外公证业务资格的公证员数量的63.9%。市公证协会成立涉外涉港澳台专门工作委员会,开展与国际和港澳台公证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和规范涉外和涉港澳台业务。 国际商事纠纷调解平均周期28.4天 据介绍,为打造国际争议解决和法律服务新高地,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仲裁委员会、市律协、市公证协会及相关行业、部门协同合作。 为探索兼顾全球视野和北京特色的一站式纠纷解决新路径,2021年1月,北京法院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以下简称解纷中心)成立。截至目前,解纷中心共调解国际商事纠纷310件,地域涉及美国、德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一带一路”相关成员国,案由涵盖国际货物买卖纠纷、股权转让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国际商事纠纷,调解成功案件标的额超过7亿元,调解平均周期仅为28.4天。 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迎新介绍了建立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1+1+1+N”工作机制:即每个案件由前端的速裁法官、程序分流员、特邀调解员与后端的诉讼服务人员、执行法官、行专调解组织或仲裁机构组成工作团队,相互协调,共同推动纠纷化解。具体的工作流程是,由程序分流员对纠纷解决难度进行初步评估,根据当事人需求个性化定制包含诉讼、调解、仲裁的多元解纷路径;特邀调解员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对纠纷开展实质性调解工作;由审判经验十年以上的员额法官担任速裁法官,负责案件的财产保全审查、司法确认以及在纠纷解决过程中的法律释明与指导工作。在解纷过程中,诉讼服务人员、执行法官、调解组织或仲裁机构全流程支持,及时满足当事人在解纷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为当事人节省一半以上仲裁费用 近年来,涉外法律服务业务和客户类型呈现多样化,在国际案件中由从属关系转为牵头律师的项目越来越多,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多起重大国际贸易争端案件中,北京商事仲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仲裁委员会秘书长姜丽丽介绍,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以下简称北仲)一直致力于仲裁制度创新及国际化探索,对标国际先进仲裁规则,逐步实现与国际商事仲裁通行做法接轨。2023年上半年,北仲已受理国际商事案件118件,案件量同比增长12.38%,总标的额28.28亿元,其中超1亿元的案件为8件。双方当事人均有境外主体的案件数为8件。国际案件审理保持高效,从立案到结案平均为230.8天,从组庭到结案平均为145.3天。 2019年北仲率先将仲裁费用区分为仲裁员报酬和机构管理费,并规定了仲裁员报酬可以按照小时费率计算,其后公布了《关于采用小时费率计收仲裁员报酬的操作指引》等配套机制,当事人可以灵活选择计费方式,降低纠纷解决成本。目前,适用小时费率的案件中,实际最高为当事人节省一半以上的仲裁费用。 今年7月,国际商会仲裁院秘书长费萨斯对北京的法治环境给予高度评价:北京提供了公平公正的仲裁司法审查和专业优质的司法服务,为公正高效解决国际商事纠纷作出有益探索,对全球商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