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经纬
|
|
□ 本报记者 阮占江 帅标 □ 本报通讯员 李凌云
她,在从事艾滋病医护工作的25年里,用爱心和热心感染了无数“受伤”的艾滋病戒毒人员,是大家心目中的“暖心大姐”;她是奋战在湖南省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医疗工作一线的一名普通民警,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被评为湖南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最美戒毒警察”,被大家誉为戒毒所里的“解语花”。 她,就是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医务所四级警长谭美玲。 2010年4月,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成立衡阳市特殊病人员隔离管理中心。成立之初,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艾滋病戒毒人员的民警,危险面前,到底如何抉择?当时,在所内医务室工作的谭美玲没有丝毫犹豫,毅然选择到最危险的地方——艾滋病戒毒人员医疗岗位。 刚接触艾滋病戒毒人员时,她和其他医护人员每天戴口罩、手套,身着厚厚的防护服。接触久了,她发现,艾滋病戒毒人员其实内心很脆弱,防护服拉远了她和戒毒人员沟通的距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她和同事们一起克服心理障碍,脱下防护服,每天与艾滋病戒毒人员零距离接触。 “与他们近距离接触,我当时内心还是有点紧张的。”回想起10多年前经历的一次职业暴露,谭美玲至今心有余悸。 那时,谭美玲正处在谈婚论嫁的阶段,2010年7月的一天上午,按照惯例,她与同事给戒毒人员进行集中血样采集。 一名戒毒人员因长期吸食毒品导致血管被严重破坏,并且患有艾滋病。同事在注射时遇到了困难,请谭美玲帮忙。就在谭美玲拿着针头插入抗凝管时,突然,针头反弹到她的手指头上,顿时血流不止! 说时迟,那时快。她赶紧用清水冲洗伤口,并进行消毒。处理好伤口后,她又继续投入紧张的工作中。主管领导得知情况后,立刻安排她去市疾控中心做职业风险评估,她才从忙碌中回过神来,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在艾滋病血液传播的12周窗口期间,如及时服用艾滋病抗阻断药物可起到一定的阻断效果。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和单位领导同事,都建议谭美玲服用该药物。但服用该药物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乏力、厌食、抑郁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一段时间内不能怀孕等一系列问题。 思前想后,她大胆选择了不服用该药物。随后的每一次身体检查,对她来说都是心理上的一次折磨。 “当时,每天的心情都比较沉重,整晚整晚地失眠。我给妈妈写了诀别书,希望妈妈在没有我这个女儿的日子里坚强地活下去……”说到这里,谭美玲声音颤抖。 很庆幸,她最终被确认并未感染,直到4年后,她才结婚怀孕生子,如今8岁有余的女儿非常可爱。 回想起这段经历,谭美玲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她不后悔当初自己的选择,因为年少立志悬壶济世,从业便是医疗仁心,作为一名戒毒民警,穿上这身警服就要有这份担当。 艾滋病戒毒人员得知自己被感染后,往往自暴自弃,有的甚至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谭美玲遇到过这样一名学员刘某。他是一名大学生,因交友不慎,发现自己感染了艾滋病,一时间接受不了现实,吸食毒品后被送进戒毒所戒毒。入所时,他根本没有活下去的信心,整天浑浑噩噩,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不愿与人交流。 谭美玲与他接触后,发自内心地想帮助他。她经常以“姐姐”的身份与他交心谈心,拉近和他的距离,并对其安排了心理治疗,逐渐与他建立起信任。得知他父亲因为他的事情深受打击,不愿来所探望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时,谭美玲主动和其父母通电话,并通过远程视频让其看到了白发苍苍的父母。当看到父母为自己操碎了心,苍老了许多的那一刻,刘某顿时流下了忏悔的泪水。从此他判若两人。如今,出所后的他已4年没有吸毒,经常跟着父母到村子里帮助那些特别困难的家庭。 正是因为不歧视,关心和关爱,让戒毒人员感受到家人的亲切和温暖,戒毒人员都敞开心扉地叫她“谭姐”。 “吸毒人员因为长时间吸毒,血管又脆又硬,很多学员保外就医,护士找不到血管,只能把我接过去帮助他们治疗。”因为多年扎根一线,谭美玲练就出一身本领,应对脆弱的血管不在话下。 “她业务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同事这样评价谭美玲。 “被毒品戕害的戒毒人员,远比一般疾病缠身的患者所受的伤害更大,他们不仅需要治疗疾病,还需要进行精神和心灵疗伤。”谭美玲说,对于戒毒人员来说,除了为他们打针输液,清创伤口、缝合包扎,更重要的是给予关心,帮他们建立重返社会的信心。 13年来,该所已累计收治艾滋病戒毒人员近1300名,谭美玲和同事们不仅为他们提供医疗救治,还通过文化教育、心理矫治、运动康复等措施,帮助他们戒除毒瘾、提升信心,以更积极的心态回归社会。她如同坚强、温柔的“解语花”,在戒毒场所高墙内盛开,蕙心纨质,香远益清。
|
|
艾滋病戒毒人员心中的“暖心大姐”
|
记湖南省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医务所四级警长谭美玲
|
|
|
( 2023-06-2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
□ 本报记者 阮占江 帅标 □ 本报通讯员 李凌云
她,在从事艾滋病医护工作的25年里,用爱心和热心感染了无数“受伤”的艾滋病戒毒人员,是大家心目中的“暖心大姐”;她是奋战在湖南省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医疗工作一线的一名普通民警,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被评为湖南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最美戒毒警察”,被大家誉为戒毒所里的“解语花”。 她,就是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医务所四级警长谭美玲。 2010年4月,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成立衡阳市特殊病人员隔离管理中心。成立之初,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艾滋病戒毒人员的民警,危险面前,到底如何抉择?当时,在所内医务室工作的谭美玲没有丝毫犹豫,毅然选择到最危险的地方——艾滋病戒毒人员医疗岗位。 刚接触艾滋病戒毒人员时,她和其他医护人员每天戴口罩、手套,身着厚厚的防护服。接触久了,她发现,艾滋病戒毒人员其实内心很脆弱,防护服拉远了她和戒毒人员沟通的距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她和同事们一起克服心理障碍,脱下防护服,每天与艾滋病戒毒人员零距离接触。 “与他们近距离接触,我当时内心还是有点紧张的。”回想起10多年前经历的一次职业暴露,谭美玲至今心有余悸。 那时,谭美玲正处在谈婚论嫁的阶段,2010年7月的一天上午,按照惯例,她与同事给戒毒人员进行集中血样采集。 一名戒毒人员因长期吸食毒品导致血管被严重破坏,并且患有艾滋病。同事在注射时遇到了困难,请谭美玲帮忙。就在谭美玲拿着针头插入抗凝管时,突然,针头反弹到她的手指头上,顿时血流不止! 说时迟,那时快。她赶紧用清水冲洗伤口,并进行消毒。处理好伤口后,她又继续投入紧张的工作中。主管领导得知情况后,立刻安排她去市疾控中心做职业风险评估,她才从忙碌中回过神来,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在艾滋病血液传播的12周窗口期间,如及时服用艾滋病抗阻断药物可起到一定的阻断效果。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和单位领导同事,都建议谭美玲服用该药物。但服用该药物可能会出现头晕、恶心、乏力、厌食、抑郁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一段时间内不能怀孕等一系列问题。 思前想后,她大胆选择了不服用该药物。随后的每一次身体检查,对她来说都是心理上的一次折磨。 “当时,每天的心情都比较沉重,整晚整晚地失眠。我给妈妈写了诀别书,希望妈妈在没有我这个女儿的日子里坚强地活下去……”说到这里,谭美玲声音颤抖。 很庆幸,她最终被确认并未感染,直到4年后,她才结婚怀孕生子,如今8岁有余的女儿非常可爱。 回想起这段经历,谭美玲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她不后悔当初自己的选择,因为年少立志悬壶济世,从业便是医疗仁心,作为一名戒毒民警,穿上这身警服就要有这份担当。 艾滋病戒毒人员得知自己被感染后,往往自暴自弃,有的甚至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谭美玲遇到过这样一名学员刘某。他是一名大学生,因交友不慎,发现自己感染了艾滋病,一时间接受不了现实,吸食毒品后被送进戒毒所戒毒。入所时,他根本没有活下去的信心,整天浑浑噩噩,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不愿与人交流。 谭美玲与他接触后,发自内心地想帮助他。她经常以“姐姐”的身份与他交心谈心,拉近和他的距离,并对其安排了心理治疗,逐渐与他建立起信任。得知他父亲因为他的事情深受打击,不愿来所探望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时,谭美玲主动和其父母通电话,并通过远程视频让其看到了白发苍苍的父母。当看到父母为自己操碎了心,苍老了许多的那一刻,刘某顿时流下了忏悔的泪水。从此他判若两人。如今,出所后的他已4年没有吸毒,经常跟着父母到村子里帮助那些特别困难的家庭。 正是因为不歧视,关心和关爱,让戒毒人员感受到家人的亲切和温暖,戒毒人员都敞开心扉地叫她“谭姐”。 “吸毒人员因为长时间吸毒,血管又脆又硬,很多学员保外就医,护士找不到血管,只能把我接过去帮助他们治疗。”因为多年扎根一线,谭美玲练就出一身本领,应对脆弱的血管不在话下。 “她业务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同事这样评价谭美玲。 “被毒品戕害的戒毒人员,远比一般疾病缠身的患者所受的伤害更大,他们不仅需要治疗疾病,还需要进行精神和心灵疗伤。”谭美玲说,对于戒毒人员来说,除了为他们打针输液,清创伤口、缝合包扎,更重要的是给予关心,帮他们建立重返社会的信心。 13年来,该所已累计收治艾滋病戒毒人员近1300名,谭美玲和同事们不仅为他们提供医疗救治,还通过文化教育、心理矫治、运动康复等措施,帮助他们戒除毒瘾、提升信心,以更积极的心态回归社会。她如同坚强、温柔的“解语花”,在戒毒场所高墙内盛开,蕙心纨质,香远益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