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经纬
|
|
对话人 北京中科博道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 宋 媛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总工程师 齐晓波 《法治日报》记者 赵 丽
记者:当下,研学旅行市场迅速发展,研学旅行需求强劲。您如何看待近几年的“研学热”?热度背后是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宋媛:研学的本质是在游中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世间百态,得生活真谛。但是,目前研学旅行由于教育机构和旅游机构两大类服务提供商的不同特色,呈现两种问题趋势,一是枯燥化、乏味化,研学变成了景点+课本,景点+作业;二是旅游化、形式化、肤浅化,研学变成了单纯的几日游,学只停留在了表面。 由于我国的研学旅行是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新型课程方式,起步较晚,发展模式和规范体系尚不成熟,所以目前这个行业确实存在不少问题。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管理标准尚不完善,专业性、规范性、安全性不足等问题都困扰着行业的发展。 齐晓波:研学旅行本身是“旅游+教育”跨界融合的新产品,既不是单纯的传统旅游产品,也不属于纯粹的教育内容。我国研学旅行发展较晚,加之界定模糊,目前为止还没形成一套科学健全的行业标准,缺乏科学管理机制,导致研学旅行准入门槛较低,旅行机构、研学基地、研学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 记者:有专家指出,研学旅行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以“学”为主不是以“行”为主。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不少研学旅行淡化了教育性和实践性,几乎等同于春游、秋游及夏令营活动,使研学旅行既少“研”,也不“学”。对于“游而不学”的问题,您怎么看? 齐晓波:由于研学旅行组织机构多为校外机构,机构不专业、课程设计及安全保障等措施不完善和不系统,有的研学旅行就是到此一游、拍照打卡,缺乏体验和参与性,而研学导师要么只懂旅行,要么只懂教学,缺乏专业授课导师,成为研学旅行行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就造成了“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行业现状。 宋媛:造成这样的局面,有四个层面的原因: 首先是安全标准缺失,缺乏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研学旅行的交通安全、食宿卫生、医疗防护等集体活动的管理标准; 其次是研学课程标准缺失,研学课程开发没有纳入学科教学计划,课程的针对性不强,缺乏研学行业课程的教育标准; 第三,行业管理标准缺失,缺乏行业相关企业准入标准、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研学旅行基地、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 第四,专业研学人才缺失,目前缺乏符合标准的研学导师,普通导游不熟悉教育,学校老师不熟悉旅行,导致研学效果受限。 记者: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研学旅行指导师证书目前存在考证乱象,有的机构以研学旅行指导师人才培养的名义乱收钱、简单培训后就可拿证等。如何规范,培养研学旅行行业专业人才? 宋媛:研学旅行导师应是复合型人才,具有教师与导游的双重职能,既要善于研学辅导,又要善于旅行组织,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但因为统一规范认证的缺失,目前市场上存在考证混乱、机构乱收费等现象。 随着社会对研学旅行越来越关注、研学活动日益常态化,研学导师也愈发重要。相关部门应就研学旅行导师管理、资格认证尽快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同时各大旅游大专本科院校也应结合市场需要,培养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给予研学导师更多关注和更高要求。不仅如此,还应培养关于研学课程开发运营、研学旅行策划咨询、研学产品课程设计、研学活动实施指导、研学安全管理、研学机构运营服务等各类复合型人才。 齐晓波:针对乱象,建议一方面规范管理“研学培训指导师”培训机构,遏制乱收费、违规培训、乱发证现象,另一方面尽快出台国家标准,制定研学旅行指导师职业技能标准和详细的申报条件,引导研学旅行导师规范化发展,引导研学旅行行业健康发展。 记者:目前研学市场主要分为国内研学和海外游学市场,这两种模式是否需要分类管理? 宋媛:针对国内研学和海外游学,应该统一标准、分类管理。在治理方面,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国内研学一般时间较短,不存在太大的文化和语言差异,治理重点在于研学机构的资质准入、课程的标准性和规范性,研学服务的质量和行程的安全保障等。 海外研学由于时间长、距离远、语言文化差异较大,所以对于承办机构的资格要求应该更高、管理更加严格。同时海外研学由于国外当地合作机构的研学课程已经比较成熟,治理重点在于国内组织机构的规范性、当地合作机构的资格和规范,安全的保证、收费的合理性等方面。 齐晓波:相较于国内研学,国外研学项目在产品课程设计、旅游安全、管理部门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尤其是安全问题突出。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海外研学中介机构、旅行社等的资质审核,规范市场行为,推动海外研学的规范化发展。 记者:调查显示,我国研学旅行市场刚刚发端,存在着良莠不齐、高度分散的问题。如何能让这一市场在向上发展的基础上,使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宋媛:目前,旅游部门虽然出台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但主要规范的是导游服务和旅行社国内旅游服务等。教育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合制定既符合教学计划和目标、又能保证研学过程安全和规范的统一标准迫在眉睫。 齐晓波:针对目前行业问题,建议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委联合牵头,协调各部门,尽快出台研学旅行管理办法,制定详细的行业标准和管理细则,规范研学服务流程,建立研学市场监管体系,围绕主管部门、研学机构、研学基地、教师资格、研学内容等方面,规范发展方向,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同时,健全安全保障措施,加强安全意识和安全培训,制定完善的安全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以确保研学旅行活动的安全性。具体来说有三点: 规划引领,构建系统化的研学产品。针对不同的研学旅行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校教学要求,创新开发不同类型、不同体验、多层次的研学旅行产品,推动研学与旅行的有机结合和深入融合。 充分发挥研学旅行联盟作用,推动行业服务标准化。通过行业协会,制定相关行业发展标准和细则,推动市场、品牌、协作、服务等多方面专业化发展。 健全监管机制,推动研学旅行管理规范化。要高标准建立研学旅行市场准入机制,提高准入门槛。要加大教育、文旅等多部门的联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负责的联动体系,为研学旅行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和保障。要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和研学协会自律的协作互补作用,形成监管合力。
|
专业性规范性安全性不足困扰行业发展
|
专家:尽快出台研学旅行管理办法
|
|
|
|
( 2023-06-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
对话人 北京中科博道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 宋 媛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总工程师 齐晓波 《法治日报》记者 赵 丽
记者:当下,研学旅行市场迅速发展,研学旅行需求强劲。您如何看待近几年的“研学热”?热度背后是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宋媛:研学的本质是在游中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世间百态,得生活真谛。但是,目前研学旅行由于教育机构和旅游机构两大类服务提供商的不同特色,呈现两种问题趋势,一是枯燥化、乏味化,研学变成了景点+课本,景点+作业;二是旅游化、形式化、肤浅化,研学变成了单纯的几日游,学只停留在了表面。 由于我国的研学旅行是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新型课程方式,起步较晚,发展模式和规范体系尚不成熟,所以目前这个行业确实存在不少问题。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管理标准尚不完善,专业性、规范性、安全性不足等问题都困扰着行业的发展。 齐晓波:研学旅行本身是“旅游+教育”跨界融合的新产品,既不是单纯的传统旅游产品,也不属于纯粹的教育内容。我国研学旅行发展较晚,加之界定模糊,目前为止还没形成一套科学健全的行业标准,缺乏科学管理机制,导致研学旅行准入门槛较低,旅行机构、研学基地、研学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 记者:有专家指出,研学旅行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以“学”为主不是以“行”为主。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不少研学旅行淡化了教育性和实践性,几乎等同于春游、秋游及夏令营活动,使研学旅行既少“研”,也不“学”。对于“游而不学”的问题,您怎么看? 齐晓波:由于研学旅行组织机构多为校外机构,机构不专业、课程设计及安全保障等措施不完善和不系统,有的研学旅行就是到此一游、拍照打卡,缺乏体验和参与性,而研学导师要么只懂旅行,要么只懂教学,缺乏专业授课导师,成为研学旅行行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就造成了“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行业现状。 宋媛:造成这样的局面,有四个层面的原因: 首先是安全标准缺失,缺乏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研学旅行的交通安全、食宿卫生、医疗防护等集体活动的管理标准; 其次是研学课程标准缺失,研学课程开发没有纳入学科教学计划,课程的针对性不强,缺乏研学行业课程的教育标准; 第三,行业管理标准缺失,缺乏行业相关企业准入标准、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研学旅行基地、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 第四,专业研学人才缺失,目前缺乏符合标准的研学导师,普通导游不熟悉教育,学校老师不熟悉旅行,导致研学效果受限。 记者: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研学旅行指导师证书目前存在考证乱象,有的机构以研学旅行指导师人才培养的名义乱收钱、简单培训后就可拿证等。如何规范,培养研学旅行行业专业人才? 宋媛:研学旅行导师应是复合型人才,具有教师与导游的双重职能,既要善于研学辅导,又要善于旅行组织,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但因为统一规范认证的缺失,目前市场上存在考证混乱、机构乱收费等现象。 随着社会对研学旅行越来越关注、研学活动日益常态化,研学导师也愈发重要。相关部门应就研学旅行导师管理、资格认证尽快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同时各大旅游大专本科院校也应结合市场需要,培养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给予研学导师更多关注和更高要求。不仅如此,还应培养关于研学课程开发运营、研学旅行策划咨询、研学产品课程设计、研学活动实施指导、研学安全管理、研学机构运营服务等各类复合型人才。 齐晓波:针对乱象,建议一方面规范管理“研学培训指导师”培训机构,遏制乱收费、违规培训、乱发证现象,另一方面尽快出台国家标准,制定研学旅行指导师职业技能标准和详细的申报条件,引导研学旅行导师规范化发展,引导研学旅行行业健康发展。 记者:目前研学市场主要分为国内研学和海外游学市场,这两种模式是否需要分类管理? 宋媛:针对国内研学和海外游学,应该统一标准、分类管理。在治理方面,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国内研学一般时间较短,不存在太大的文化和语言差异,治理重点在于研学机构的资质准入、课程的标准性和规范性,研学服务的质量和行程的安全保障等。 海外研学由于时间长、距离远、语言文化差异较大,所以对于承办机构的资格要求应该更高、管理更加严格。同时海外研学由于国外当地合作机构的研学课程已经比较成熟,治理重点在于国内组织机构的规范性、当地合作机构的资格和规范,安全的保证、收费的合理性等方面。 齐晓波:相较于国内研学,国外研学项目在产品课程设计、旅游安全、管理部门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尤其是安全问题突出。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海外研学中介机构、旅行社等的资质审核,规范市场行为,推动海外研学的规范化发展。 记者:调查显示,我国研学旅行市场刚刚发端,存在着良莠不齐、高度分散的问题。如何能让这一市场在向上发展的基础上,使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宋媛:目前,旅游部门虽然出台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但主要规范的是导游服务和旅行社国内旅游服务等。教育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合制定既符合教学计划和目标、又能保证研学过程安全和规范的统一标准迫在眉睫。 齐晓波:针对目前行业问题,建议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委联合牵头,协调各部门,尽快出台研学旅行管理办法,制定详细的行业标准和管理细则,规范研学服务流程,建立研学市场监管体系,围绕主管部门、研学机构、研学基地、教师资格、研学内容等方面,规范发展方向,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同时,健全安全保障措施,加强安全意识和安全培训,制定完善的安全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以确保研学旅行活动的安全性。具体来说有三点: 规划引领,构建系统化的研学产品。针对不同的研学旅行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校教学要求,创新开发不同类型、不同体验、多层次的研学旅行产品,推动研学与旅行的有机结合和深入融合。 充分发挥研学旅行联盟作用,推动行业服务标准化。通过行业协会,制定相关行业发展标准和细则,推动市场、品牌、协作、服务等多方面专业化发展。 健全监管机制,推动研学旅行管理规范化。要高标准建立研学旅行市场准入机制,提高准入门槛。要加大教育、文旅等多部门的联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负责的联动体系,为研学旅行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和保障。要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和研学协会自律的协作互补作用,形成监管合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