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社会
|
|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大任务,并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日,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调要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心理问题呈现低龄趋势 一段时期以来,受各种原因影响,学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频发,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类心理问题,出现厌学、耐挫力差、攻击性强、抑郁甚至是自杀等行为。 每每看到这些事例,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亳州市全民健身指导中心主任陈静都心痛不已,“这些心理问题不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全国有3000万名17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受到心理问题困扰。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性难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逐渐从成年人、职业群体扩展延伸至大中小学生群体,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 近年来,相关部门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形势下学生突出心理问题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并在2023年重点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专项行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实践中,各地各学校积极探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并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推进医校协同和家校沟通。但上述负责人指出,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凸显,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还有待加强。 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行动计划》,将通过进一步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 强化心理人才队伍建设 陈静注意到,在一些案例中,不少迹象都表明学生已经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危机,但这些情绪波动和反常表现并未引起学校和老师的足够重视,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对此,陈静提出,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一门独立课程,统一配备师资,并将其纳入教育质量评估。同时,学校应配备专业心理咨询人才,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干预,及早防治。 事实上,教育部办公厅在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就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教师孙晓颖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还普遍存在师资缺乏、课程不足等问题,不少学校没有心理教师编制,即便有专职教师,心理课程开设也较少,往往是等到学生出问题了才去疏解、干预,且专职心理教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针对这些问题,《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托幼机构应遵循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创设活动场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中小学校要结合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通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的要求。 《行动计划》同时强调要统筹教师、教材、课程、学科、专业等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建设,全方位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心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行动计划》要求高校按师生比例不低于1∶40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且每校至少配备2名。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此外,要形成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称制度相互衔接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政府副秘书长杨善竑补充指出,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外,学校每一名教师都应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等同于学科教育,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通过每一名教师的努力,及时关注和满足学生的各类心理需求”。 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是《行动计划》的又一大特色。《行动计划》提出,要健全心理问题预防和监测机制,主动干预,将组织研制符合中国儿童青少年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规范量表选用、监测实施和结果运用,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此外,要组建面向大中小学的国家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监测专业机构,构建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体系。 家校联合推动协同育人 “尽管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仅依靠学校就能完成的。”在孙晓颖看来,要想为学生心理健康构筑起更全面、更牢固的防护网,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共同发力。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副校长樊董伟也发现,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家长存在不认可、不接纳的逃避现象。他建议,学校要积极与家长开展沟通,引导家长正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其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家访、班级群等渠道,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从事教育领域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教师祝响响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深有感触。在她看来,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及时发现苗头并介入,为孩子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她建议家长要扮演好孩子的亲人、朋友和战友这“三重角色”。 《行动计划》也对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方面,要求组织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树立科学养育观念。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每年面向家长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 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强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心理咨询及专科门诊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标准规范,并协同搭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支持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
|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
家校社会共织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
|
|
|
|
( 2023-05-2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
|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大任务,并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日,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调要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心理问题呈现低龄趋势 一段时期以来,受各种原因影响,学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频发,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类心理问题,出现厌学、耐挫力差、攻击性强、抑郁甚至是自杀等行为。 每每看到这些事例,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亳州市全民健身指导中心主任陈静都心痛不已,“这些心理问题不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全国有3000万名17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受到心理问题困扰。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性难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逐渐从成年人、职业群体扩展延伸至大中小学生群体,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 近年来,相关部门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形势下学生突出心理问题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并在2023年重点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专项行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实践中,各地各学校积极探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并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推进医校协同和家校沟通。但上述负责人指出,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凸显,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还有待加强。 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行动计划》,将通过进一步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 强化心理人才队伍建设 陈静注意到,在一些案例中,不少迹象都表明学生已经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危机,但这些情绪波动和反常表现并未引起学校和老师的足够重视,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对此,陈静提出,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一门独立课程,统一配备师资,并将其纳入教育质量评估。同时,学校应配备专业心理咨询人才,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干预,及早防治。 事实上,教育部办公厅在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就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教师孙晓颖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还普遍存在师资缺乏、课程不足等问题,不少学校没有心理教师编制,即便有专职教师,心理课程开设也较少,往往是等到学生出问题了才去疏解、干预,且专职心理教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针对这些问题,《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托幼机构应遵循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创设活动场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中小学校要结合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通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的要求。 《行动计划》同时强调要统筹教师、教材、课程、学科、专业等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建设,全方位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心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行动计划》要求高校按师生比例不低于1∶40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且每校至少配备2名。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此外,要形成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称制度相互衔接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政府副秘书长杨善竑补充指出,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外,学校每一名教师都应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等同于学科教育,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通过每一名教师的努力,及时关注和满足学生的各类心理需求”。 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是《行动计划》的又一大特色。《行动计划》提出,要健全心理问题预防和监测机制,主动干预,将组织研制符合中国儿童青少年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规范量表选用、监测实施和结果运用,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此外,要组建面向大中小学的国家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监测专业机构,构建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体系。 家校联合推动协同育人 “尽管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仅依靠学校就能完成的。”在孙晓颖看来,要想为学生心理健康构筑起更全面、更牢固的防护网,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共同发力。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副校长樊董伟也发现,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家长存在不认可、不接纳的逃避现象。他建议,学校要积极与家长开展沟通,引导家长正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其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家访、班级群等渠道,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从事教育领域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教师祝响响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深有感触。在她看来,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及时发现苗头并介入,为孩子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她建议家长要扮演好孩子的亲人、朋友和战友这“三重角色”。 《行动计划》也对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方面,要求组织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树立科学养育观念。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每年面向家长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 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强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心理咨询及专科门诊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标准规范,并协同搭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支持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