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会特刊
|
|
□ 本报记者 史万森
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把党的二十大关于法治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法院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近日,《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杨宗仁。 集聚法治力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记者:生态环境事关民生福祉,全党全社会都非常关注内蒙古的生态环境质量。请介绍一下内蒙古在环境资源审判上的工作情况。 杨宗仁:内蒙古各级法院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深入贯彻自治区党委关于推进“一湖两海”、黄河流域区域治理的决策部署,完善环境资源审判体制机制,优化环资类案件审判资源配置,积极履职尽责,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印发《全区法院服务保障内蒙古“五大任务”的意见》,强化生态系统综合保护,切实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统一环境资源审判法律适用。 呼伦贝尔市法院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司法保护实践基地,通辽市、兴安盟等法院建立完善“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模式”,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等地法院设立环境司法服务站、旅游法庭、环保法庭,以司法之力守护绿水青山。2022年度全区优良天数比例、PM2.5年均浓度两项指标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10名和第8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5%。全区法院为内蒙古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全力实现百姓有所呼法院实时应 记者: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广人稀。请问内蒙古法院为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司法需求,在优化一站式服务上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杨宗仁:近年来,内蒙古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积极构建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一站式建设向基层延伸、向社会延伸、向网上延伸、向重点行业领域延伸,更好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 各级法院全面建设和改造升级立体化、集约化、信息化诉讼服务大厅,整合现场、自助、网上、巡回、预约和跨域等诉讼服务渠道,提供50余项诉讼服务,让当事人只进一扇门就能办理各类诉讼事项。推进三级法院建立24小时自助立案服务站,充分发挥在线诉讼服务平台集约集成效能,为群众提供全方位“菜单式”司法服务。全面升级12368诉讼服务热线,电子短信实时发送,引入AI坐席功能,全力实现“百姓有所呼、法院实时应”。 围绕“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内蒙古法院加快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全面建设覆盖城乡的“家门口”解纷服务网络,让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全区380个人民法庭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连接1242个基层治理单位,汇集5060家调解组织和8358名调解员,在整合解纷资源、重塑诉讼格局、服务社会治理上不断谋求实效。 依托科技赋能助力司法“加速度” 记者:我们了解到,内蒙古法院在区块链司法应用方面在全国领先优势明显,请具体介绍一下相关工作情况。 杨宗仁:内蒙古法院紧抓数字化变革新机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开放共享、协同联动理念,统筹推进区块链与多元解纷、诉讼服务、审判执行和司法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大力推进跨链协同应用建设,整合司法、科技与社会资源,主动服务营商环境优化、经济社会治理、风险防范化解和产业创新发展,全面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一是按照“应用牵引、以用促建”思路,于2022年2月正式上线“内蒙古法院区块链证据核验平台”,依托该平台以电子证据上链存证为基础,指导试点法院积极开发应用场景,不断提升电子证据认定的效率和质量。经过一段时间实践,证明区块链应用在提升电子证据可信度、规范庭审程序、保障执行操作合规等方面效果显著,能够极大降低企业及人民群众的诉讼成本,提高案件办理效率,维护合法权益。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协同推进。我们出台《全区法院加强区块链司法应用专项工作方案》,提出28项具体工作措施,设计26个立即开展的上链节点和应用场景及19个中长期规划的上链节点和应用场景。完善区块链存证标准和规则,发布《区块链应用赋能营商环境优化白皮书》,总结区块链司法应用经验做法,在全区推广应用。在区块链技术助力下,审判执行各项指标持续向好,2022年度全区法院收结案比全国排名第一,综合结案率全国排名第六,一审服判息诉率全国排名第十。
|
|
以高水平司法助力高质量发展
|
访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杨宗仁代表
|
|
|
( 2023-03-1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两会特刊 |
|
|
图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杨宗仁代表。 资料图片 |
|
□ 本报记者 史万森
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把党的二十大关于法治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法院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近日,《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杨宗仁。 集聚法治力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记者:生态环境事关民生福祉,全党全社会都非常关注内蒙古的生态环境质量。请介绍一下内蒙古在环境资源审判上的工作情况。 杨宗仁:内蒙古各级法院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深入贯彻自治区党委关于推进“一湖两海”、黄河流域区域治理的决策部署,完善环境资源审判体制机制,优化环资类案件审判资源配置,积极履职尽责,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印发《全区法院服务保障内蒙古“五大任务”的意见》,强化生态系统综合保护,切实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统一环境资源审判法律适用。 呼伦贝尔市法院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司法保护实践基地,通辽市、兴安盟等法院建立完善“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模式”,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等地法院设立环境司法服务站、旅游法庭、环保法庭,以司法之力守护绿水青山。2022年度全区优良天数比例、PM2.5年均浓度两项指标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10名和第8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5%。全区法院为内蒙古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全力实现百姓有所呼法院实时应 记者: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广人稀。请问内蒙古法院为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司法需求,在优化一站式服务上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杨宗仁:近年来,内蒙古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积极构建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一站式建设向基层延伸、向社会延伸、向网上延伸、向重点行业领域延伸,更好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 各级法院全面建设和改造升级立体化、集约化、信息化诉讼服务大厅,整合现场、自助、网上、巡回、预约和跨域等诉讼服务渠道,提供50余项诉讼服务,让当事人只进一扇门就能办理各类诉讼事项。推进三级法院建立24小时自助立案服务站,充分发挥在线诉讼服务平台集约集成效能,为群众提供全方位“菜单式”司法服务。全面升级12368诉讼服务热线,电子短信实时发送,引入AI坐席功能,全力实现“百姓有所呼、法院实时应”。 围绕“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内蒙古法院加快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全面建设覆盖城乡的“家门口”解纷服务网络,让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全区380个人民法庭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连接1242个基层治理单位,汇集5060家调解组织和8358名调解员,在整合解纷资源、重塑诉讼格局、服务社会治理上不断谋求实效。 依托科技赋能助力司法“加速度” 记者:我们了解到,内蒙古法院在区块链司法应用方面在全国领先优势明显,请具体介绍一下相关工作情况。 杨宗仁:内蒙古法院紧抓数字化变革新机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开放共享、协同联动理念,统筹推进区块链与多元解纷、诉讼服务、审判执行和司法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大力推进跨链协同应用建设,整合司法、科技与社会资源,主动服务营商环境优化、经济社会治理、风险防范化解和产业创新发展,全面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一是按照“应用牵引、以用促建”思路,于2022年2月正式上线“内蒙古法院区块链证据核验平台”,依托该平台以电子证据上链存证为基础,指导试点法院积极开发应用场景,不断提升电子证据认定的效率和质量。经过一段时间实践,证明区块链应用在提升电子证据可信度、规范庭审程序、保障执行操作合规等方面效果显著,能够极大降低企业及人民群众的诉讼成本,提高案件办理效率,维护合法权益。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协同推进。我们出台《全区法院加强区块链司法应用专项工作方案》,提出28项具体工作措施,设计26个立即开展的上链节点和应用场景及19个中长期规划的上链节点和应用场景。完善区块链存证标准和规则,发布《区块链应用赋能营商环境优化白皮书》,总结区块链司法应用经验做法,在全区推广应用。在区块链技术助力下,审判执行各项指标持续向好,2022年度全区法院收结案比全国排名第一,综合结案率全国排名第六,一审服判息诉率全国排名第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