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会特刊
|
|
□ 本报记者 吴晓锋
山城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而这极具特色的美丽景致也是群众参与诉讼和提升法治意识的“天堑”。为解决山区群众打官司路途艰辛的难题和法官现场办案、制作文书需求,经过10余年不懈努力,重庆法院“车载便民法庭”不断迭代更新,深受基层群众欢迎。 “车载便民法庭”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怎样延伸司法触角,打通司法公正“最后一公里”;又是如何开展司法审判实践的呢?带着这些疑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永利。 实现从“你来”到“我往” 近年来,随着人民法庭撤并工作完成,一个法庭管辖多个乡镇的案件,这给人民法院巡回审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又要便于法院依法独立、公正、高效行使审判权。 谈到研发“车载便民法庭”的初衷,李永利表示,研发“车载便民法庭”是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兑现“总书记有号令,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法院必担当”的铮铮誓言,更是坚持党的目标导向和人民需求导向相结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为群众办实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法治需求的主动作为。 “车载便民法庭”真正实现打通司法公正的“最后一公里”,这不是一句空话。李永利告诉记者,“车载便民法庭”实现了开庭方式从“你来”到“我往”的重大变革,既弘扬了社会主义法治,又满足人民群众便捷司法需求。开展巡回审判和送法下乡,不仅可以解决具体纠纷问题,而且向社会输送了可以看得见的公平和正义。 此外,依托跨辖区服务理念,“车载便民法庭”还实现了全域立案、全域送达、远程审判等跨行政区划诉讼服务,真正“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实际上,记者了解到,相比第一、二代,最新一代的“车载便民法庭”从研发之初就遵循大幅降低成本、减小体积以及提升和完善智慧功能的原则。如此一来,绝大部分山村小路、农村院坝、小区空地都可以让“车载便民法庭”随时驻足。 民之所呼我之所向 李永利告诉记者,为满足老百姓特别是偏远地区老百姓日益增长的诉讼需求,早在2011年,重庆法院就自主研发“便携式数字巡回审判包”,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此后还涌现出“摩托法官”“溜索法官”等先进典型,但应用场景小、法治宣传受众少。 2012年,重庆法院开始研发“车载便民法庭”。为回应社会需求,增强传播力,2022年6月推出车体小、外观美、功能强、造价低的第三代“车载便民法庭”。 记者了解到,这种深度运用5G技术的“车载便民法庭”可开展法治宣传、智能诉讼、多元解纷、执行指挥、远程接访等业务,并集成原笔迹电子签名、5G网络切片、法律知识图谱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AI身份识别、在线电子质证、裁判文书智能辅助生成、现场制作打印防伪签章法律文书等功能,并支持全域立案、全域送达、智能庭审、诉调确认和当场裁判等智慧司法诉讼服务。 “‘车载便民法庭’家喻户晓,主要得益于重庆法院对推进巡回司法服务一以贯之的重视和坚持。从最初的没有科技支撑的巡回审判,到使用‘便携式数字巡回审判包’,再到‘车载便民法庭’的建设应用,重庆法院在坚持巡回司法的传承和现代科技支撑下,探索出‘好传统+高科技’的巡回司法服务模式,赢得群众认可。”李永利表示。 行走的法院在身旁 “车载便民法庭”是重庆法院应对人案矛盾的创新之举。李永利认为,“车载便民法庭”的应用推广,有效弥补了静态法院(法庭)的不足,克服了增编建房的难题,真正实现了“不增编、不建房,行走的法院在身旁”,在缓解案多人少矛盾、推进诉源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车载便民法庭”在实践中是如何履行司法审判职能定位的呢?在李永利看来,全市法院充分利用“车载便民法庭”快速移动的优势,把开庭审判搬到街镇、乡村、院坝,公开办理赡养纠纷、邻里纠纷、追索劳动报酬等案件,并在案后讲解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并开展普法宣传。 据统计,2022年,全市“车载便民法庭”共开展巡回审判、全域立案、法治宣传3600余次,提供证据提交、案件查询、文书送达等智能诉讼服务7000余件次,现场以案释法、以宣普法、以询讲法,惠及基层群众30万人次以上。 采访最后,李永利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的开局之年。重庆法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科技赋能,以履职尽责推动法院工作现代化。
|
|
打通司法公正“最后一公里”
|
访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永利代表
|
|
|
( 2023-03-1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两会特刊 |
|
|
图为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永利代表。
资料图片 |
|
□ 本报记者 吴晓锋
山城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而这极具特色的美丽景致也是群众参与诉讼和提升法治意识的“天堑”。为解决山区群众打官司路途艰辛的难题和法官现场办案、制作文书需求,经过10余年不懈努力,重庆法院“车载便民法庭”不断迭代更新,深受基层群众欢迎。 “车载便民法庭”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怎样延伸司法触角,打通司法公正“最后一公里”;又是如何开展司法审判实践的呢?带着这些疑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永利。 实现从“你来”到“我往” 近年来,随着人民法庭撤并工作完成,一个法庭管辖多个乡镇的案件,这给人民法院巡回审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又要便于法院依法独立、公正、高效行使审判权。 谈到研发“车载便民法庭”的初衷,李永利表示,研发“车载便民法庭”是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兑现“总书记有号令,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法院必担当”的铮铮誓言,更是坚持党的目标导向和人民需求导向相结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为群众办实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法治需求的主动作为。 “车载便民法庭”真正实现打通司法公正的“最后一公里”,这不是一句空话。李永利告诉记者,“车载便民法庭”实现了开庭方式从“你来”到“我往”的重大变革,既弘扬了社会主义法治,又满足人民群众便捷司法需求。开展巡回审判和送法下乡,不仅可以解决具体纠纷问题,而且向社会输送了可以看得见的公平和正义。 此外,依托跨辖区服务理念,“车载便民法庭”还实现了全域立案、全域送达、远程审判等跨行政区划诉讼服务,真正“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实际上,记者了解到,相比第一、二代,最新一代的“车载便民法庭”从研发之初就遵循大幅降低成本、减小体积以及提升和完善智慧功能的原则。如此一来,绝大部分山村小路、农村院坝、小区空地都可以让“车载便民法庭”随时驻足。 民之所呼我之所向 李永利告诉记者,为满足老百姓特别是偏远地区老百姓日益增长的诉讼需求,早在2011年,重庆法院就自主研发“便携式数字巡回审判包”,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此后还涌现出“摩托法官”“溜索法官”等先进典型,但应用场景小、法治宣传受众少。 2012年,重庆法院开始研发“车载便民法庭”。为回应社会需求,增强传播力,2022年6月推出车体小、外观美、功能强、造价低的第三代“车载便民法庭”。 记者了解到,这种深度运用5G技术的“车载便民法庭”可开展法治宣传、智能诉讼、多元解纷、执行指挥、远程接访等业务,并集成原笔迹电子签名、5G网络切片、法律知识图谱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AI身份识别、在线电子质证、裁判文书智能辅助生成、现场制作打印防伪签章法律文书等功能,并支持全域立案、全域送达、智能庭审、诉调确认和当场裁判等智慧司法诉讼服务。 “‘车载便民法庭’家喻户晓,主要得益于重庆法院对推进巡回司法服务一以贯之的重视和坚持。从最初的没有科技支撑的巡回审判,到使用‘便携式数字巡回审判包’,再到‘车载便民法庭’的建设应用,重庆法院在坚持巡回司法的传承和现代科技支撑下,探索出‘好传统+高科技’的巡回司法服务模式,赢得群众认可。”李永利表示。 行走的法院在身旁 “车载便民法庭”是重庆法院应对人案矛盾的创新之举。李永利认为,“车载便民法庭”的应用推广,有效弥补了静态法院(法庭)的不足,克服了增编建房的难题,真正实现了“不增编、不建房,行走的法院在身旁”,在缓解案多人少矛盾、推进诉源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车载便民法庭”在实践中是如何履行司法审判职能定位的呢?在李永利看来,全市法院充分利用“车载便民法庭”快速移动的优势,把开庭审判搬到街镇、乡村、院坝,公开办理赡养纠纷、邻里纠纷、追索劳动报酬等案件,并在案后讲解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并开展普法宣传。 据统计,2022年,全市“车载便民法庭”共开展巡回审判、全域立案、法治宣传3600余次,提供证据提交、案件查询、文书送达等智能诉讼服务7000余件次,现场以案释法、以宣普法、以询讲法,惠及基层群众30万人次以上。 采访最后,李永利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的开局之年。重庆法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科技赋能,以履职尽责推动法院工作现代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