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法治
|
|
□ 本报记者 张维
近日,国内首份有关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的白皮书在京发布。 这份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2022)》(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险已经覆盖了专利、商标、著作权、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以及商业秘密等近乎所有的知识产权类型,涵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各个环节。 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超过22个省、99个地市开展了知识产权保险业务,累计为超过2.8万家企业的4.6万余件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提供了逾1100亿元风险保障。 有效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随着中国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资本市场逐步繁荣以及知识产权制度和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应运而生、不断发展,日益成为知识产权运营的主要方式之一,有效促进了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白剑锋说。 据了解,我国自2011年已经开始探索专利保险相关工作,知识产权保险随即不断发展。2012年起,通过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动先行先试与实践探索的方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了44个地区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工作,当年全国专利保险试点地区的专利保险金额达到3.1亿元,项目数为1702项。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推进专利保险试点”的部署要求。随后,各类知识产权保险政策不断推出,极大促进了知识产权保险的发展。 如白皮书所说,知识产权保险作为我国知识产权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化解企业知识产权风险提供了有效途径,在服务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需求、防范和分担知识产权运行风险、促进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降彩石指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险已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环节提供风险保障。 具体来说,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风险保障,降低和分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成本,同时也可以降低中小企业因非主观故意侵权、或面临知识产权恶意投诉或诉讼的风险;丰富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渠道,引导和带动相关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开展转化运用服务、推动服务模式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为企业因知识产权申请未被审批通过的沉没成本提供补偿,降低了创新成本。 产品覆盖面仍需进一步扩大 知识产权保险发展同样面临着挑战。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军建看来,这源于知识产权特殊性和金融活动技术性的双重影响。“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相较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评估和处置难度更大,潜在风险不确定性也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知识产权相较于其他无形资产,价值波动的影响因素更加多样,不仅包括知识产权本身的技术性,也包括产业发展、科技演进、国际趋势等因素,对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和外部环境均有较高依赖性。 胡军建认为,在具体操作层面,保险公司在知识产权保险产品设计和投保审核过程中也需要承担较一般财产保险更高的“注意义务”,逆选择风险高,开发者需要准确识别知识产权的潜在价值,认识到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益,将知识产权与保险产品有机整合,这对保险公司风险审查和专业人才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目前的知识产权保险实践情况来看,各类知识产权保险产品的覆盖面仍需进一步扩大,很多市场主体还不了解知识产权保险的作用和意义,依然习惯采取传统的风险自留手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知识产权保险的发展。”胡军建说。 完善价值评估强化风险防控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白皮书对知识产权保险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白皮书建议,要构建完善知识产权保险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服务链条。通过保险公司、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等相关主体协同配合,不断拓展价值评估、风险评价、权利稳定性监测、损害确定、咨询等相关服务。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资产管理能力弱、需求高的特点,完善投保前咨询、价值风险评估、投保方案定制、保险期间内预防侵权建议、保险事故发生后的法律咨询和理赔等“一揽子”服务,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险的覆盖率。 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强化风险防控。持续完善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探索,推动细化有关评价指引,形成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评估结论,支撑知识产权保险产品风险控制。构建系统化的风险防控生态体系,通过引入和完善再保险机制,构建“客户+政府+保险/再保险公司+第三方机构”的知识产权保险生态。不断强化保险、知识产权、技术、法律等领域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充分运用新技术改进产品开发和风险控制,促进知识产权保险健康发展。 进一步强化与知识产权保险的公共服务。知识产权保险主要面向知识产权维权能力较弱、抵御知识产权风险能力较差、无法承担较高知识产权维权成本的中小微企业,与其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产品一样,也具有较强的普惠属性,应进一步强化政策供给,不断扩大普惠型知识产权产品的覆盖面及参保范围。同时,推动知识产权相关基础数据的开放共享,为保险公司保费测算、产品设计、风险管理提供信息支撑。
|
国内首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发布
|
我国知识产权保险业务已超千亿规模
|
|
|
|
( 2023-02-1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经济法治 |
|
□ 本报记者 张维
近日,国内首份有关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的白皮书在京发布。 这份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2022)》(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险已经覆盖了专利、商标、著作权、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以及商业秘密等近乎所有的知识产权类型,涵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各个环节。 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超过22个省、99个地市开展了知识产权保险业务,累计为超过2.8万家企业的4.6万余件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提供了逾1100亿元风险保障。 有效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随着中国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资本市场逐步繁荣以及知识产权制度和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应运而生、不断发展,日益成为知识产权运营的主要方式之一,有效促进了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白剑锋说。 据了解,我国自2011年已经开始探索专利保险相关工作,知识产权保险随即不断发展。2012年起,通过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动先行先试与实践探索的方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了44个地区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工作,当年全国专利保险试点地区的专利保险金额达到3.1亿元,项目数为1702项。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推进专利保险试点”的部署要求。随后,各类知识产权保险政策不断推出,极大促进了知识产权保险的发展。 如白皮书所说,知识产权保险作为我国知识产权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化解企业知识产权风险提供了有效途径,在服务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需求、防范和分担知识产权运行风险、促进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降彩石指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险已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环节提供风险保障。 具体来说,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风险保障,降低和分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成本,同时也可以降低中小企业因非主观故意侵权、或面临知识产权恶意投诉或诉讼的风险;丰富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渠道,引导和带动相关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开展转化运用服务、推动服务模式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为企业因知识产权申请未被审批通过的沉没成本提供补偿,降低了创新成本。 产品覆盖面仍需进一步扩大 知识产权保险发展同样面临着挑战。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军建看来,这源于知识产权特殊性和金融活动技术性的双重影响。“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相较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评估和处置难度更大,潜在风险不确定性也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知识产权相较于其他无形资产,价值波动的影响因素更加多样,不仅包括知识产权本身的技术性,也包括产业发展、科技演进、国际趋势等因素,对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和外部环境均有较高依赖性。 胡军建认为,在具体操作层面,保险公司在知识产权保险产品设计和投保审核过程中也需要承担较一般财产保险更高的“注意义务”,逆选择风险高,开发者需要准确识别知识产权的潜在价值,认识到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益,将知识产权与保险产品有机整合,这对保险公司风险审查和专业人才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目前的知识产权保险实践情况来看,各类知识产权保险产品的覆盖面仍需进一步扩大,很多市场主体还不了解知识产权保险的作用和意义,依然习惯采取传统的风险自留手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知识产权保险的发展。”胡军建说。 完善价值评估强化风险防控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白皮书对知识产权保险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白皮书建议,要构建完善知识产权保险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服务链条。通过保险公司、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等相关主体协同配合,不断拓展价值评估、风险评价、权利稳定性监测、损害确定、咨询等相关服务。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资产管理能力弱、需求高的特点,完善投保前咨询、价值风险评估、投保方案定制、保险期间内预防侵权建议、保险事故发生后的法律咨询和理赔等“一揽子”服务,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险的覆盖率。 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强化风险防控。持续完善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探索,推动细化有关评价指引,形成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评估结论,支撑知识产权保险产品风险控制。构建系统化的风险防控生态体系,通过引入和完善再保险机制,构建“客户+政府+保险/再保险公司+第三方机构”的知识产权保险生态。不断强化保险、知识产权、技术、法律等领域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充分运用新技术改进产品开发和风险控制,促进知识产权保险健康发展。 进一步强化与知识产权保险的公共服务。知识产权保险主要面向知识产权维权能力较弱、抵御知识产权风险能力较差、无法承担较高知识产权维权成本的中小微企业,与其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产品一样,也具有较强的普惠属性,应进一步强化政策供给,不断扩大普惠型知识产权产品的覆盖面及参保范围。同时,推动知识产权相关基础数据的开放共享,为保险公司保费测算、产品设计、风险管理提供信息支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