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社会
|
|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重要战略部署。 根据党中央战略部署,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已经有了清晰的时间表与路线图。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如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新发展阶段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近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共同富裕大家谈”第二期“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线上举行,与会人员全方位探究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路。 形成大格局并精准施策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难富起来的低收入群体是农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指出,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和走向共同富裕大局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在郑功成看来,应将乡村振兴全面融入国家与地方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政策体系,形成政府、市场主体与社会力量同时发力的大格局,继续用精准扶贫的理念指导乡村振兴并精准施策。 郑功成强调,在乡村振兴行动中,要从重硬件投入转向软硬件投入并重,而培养本乡本土人才并激发本地人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要从重经济建设转向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特别是要促使乡村治理、社会服务与乡风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要尽早确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尽快扫除阻碍城乡之间人员、货物、资金、信息、技术、服务等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壁垒,真正实现城乡之间良性互动、一体繁荣,稳步迈向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 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农民增收是关键所在。根据世界农业发展趋势,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农业经济增长新引擎,抢占农业高科技领域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 农民养老问题不容忽视 “实现农民共同富裕需解决好两大问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说。 首先是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除了应当合理提高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中的财政补贴水平,农村养老设施和服务的缺失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抓紧研究并建立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主要依托的多元化、多样化农村养老设施和服务体系。其次,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问题。这一问题既需要依靠发展逐步解决,也需要城市政府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对当地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实际需要,将其纳入当地发展规划加以建设,逐步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规划、产业、人才、居住、生态、治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乡村老年人的状况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看来,农村养老问题在实现农民共同富裕进程中不容忽视。 刘守英建议多举措并举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短板,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建立农村养老金稳定增长和动态调节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开发农村老年群体人力资源;完善助餐模式,解决农村老年群体的吃饭问题;提高健康服务水平,解决好农村老年群体的就医问题;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解决好农村老年群体的精神慰藉问题。 须高度关注低收入人口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低收入人口。 据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介绍,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乡村振兴部门建立了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监测对象约600万人。民政部开发建设了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目前已经汇集了6300万低收入人口信息,重点是认定低保边缘人口和支出型困难人口。 刘喜堂提出,要分层分类实施救助帮扶。根据低收入人口的困难程度和致困原因划分救助圈层,针对不同圈层的群体分别实施相应的救助措施。同时,要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输血式”的救助方式难以满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之外的需求,需要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从各个方面为困难群众“省钱”。此外,还要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作用,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这不仅可以有效推进乡村振兴,而且也是维护农村低收入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保障。 谈及如何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刘喜堂认为,关键在于实现就业。“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扶贫车间,还是劳动力转移就业等,都是为了实现更充分的就业。” 缩小城乡差距尤为关键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最突出的表现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缩小城乡差距对未来实现共同富裕起着关键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我国地区差距主要体现为农村发展差距,因而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均在农村。”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具体提出了三大举措:推进新型城镇化,减少农村人口;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帮扶力度,建立先富帮后富的长效机制。 “共同富裕的核心是缩小城乡差距,城乡最主要的差距是收入差距。”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建议,着眼于提升农民自身的技能和盘活农民自己的资产;建设专门的组织机制,尊重农民的自我能动性,保障农民当家作主;创造利益链接机制,产业利益的主要受益者应是农民,产业建设的目的应围绕农民就业和提升农村的福利水平;加强智力引领和人才建设,培养乡村产业职业经理人等新型管理经营人才,形成为农民服务的专业队伍。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席恒认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其基本目标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和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而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推进广大农村人口共同富裕的最重要途径。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要通过提升农业产业能力、农村发展能力和农民致富能力,促进农村居民富裕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包容性政策,不断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共享富裕的共同程度,进而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举办“共同富裕大家谈”
|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
|
|
|
( 2023-01-0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
|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重要战略部署。 根据党中央战略部署,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已经有了清晰的时间表与路线图。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如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新发展阶段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近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共同富裕大家谈”第二期“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线上举行,与会人员全方位探究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路。 形成大格局并精准施策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难富起来的低收入群体是农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指出,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和走向共同富裕大局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在郑功成看来,应将乡村振兴全面融入国家与地方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政策体系,形成政府、市场主体与社会力量同时发力的大格局,继续用精准扶贫的理念指导乡村振兴并精准施策。 郑功成强调,在乡村振兴行动中,要从重硬件投入转向软硬件投入并重,而培养本乡本土人才并激发本地人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要从重经济建设转向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特别是要促使乡村治理、社会服务与乡风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要尽早确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尽快扫除阻碍城乡之间人员、货物、资金、信息、技术、服务等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壁垒,真正实现城乡之间良性互动、一体繁荣,稳步迈向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 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农民增收是关键所在。根据世界农业发展趋势,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农业经济增长新引擎,抢占农业高科技领域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 农民养老问题不容忽视 “实现农民共同富裕需解决好两大问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说。 首先是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除了应当合理提高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中的财政补贴水平,农村养老设施和服务的缺失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抓紧研究并建立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主要依托的多元化、多样化农村养老设施和服务体系。其次,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问题。这一问题既需要依靠发展逐步解决,也需要城市政府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对当地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实际需要,将其纳入当地发展规划加以建设,逐步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规划、产业、人才、居住、生态、治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乡村老年人的状况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看来,农村养老问题在实现农民共同富裕进程中不容忽视。 刘守英建议多举措并举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短板,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建立农村养老金稳定增长和动态调节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开发农村老年群体人力资源;完善助餐模式,解决农村老年群体的吃饭问题;提高健康服务水平,解决好农村老年群体的就医问题;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解决好农村老年群体的精神慰藉问题。 须高度关注低收入人口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低收入人口。 据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介绍,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乡村振兴部门建立了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监测对象约600万人。民政部开发建设了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目前已经汇集了6300万低收入人口信息,重点是认定低保边缘人口和支出型困难人口。 刘喜堂提出,要分层分类实施救助帮扶。根据低收入人口的困难程度和致困原因划分救助圈层,针对不同圈层的群体分别实施相应的救助措施。同时,要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输血式”的救助方式难以满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之外的需求,需要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从各个方面为困难群众“省钱”。此外,还要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作用,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这不仅可以有效推进乡村振兴,而且也是维护农村低收入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保障。 谈及如何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刘喜堂认为,关键在于实现就业。“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扶贫车间,还是劳动力转移就业等,都是为了实现更充分的就业。” 缩小城乡差距尤为关键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最突出的表现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缩小城乡差距对未来实现共同富裕起着关键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我国地区差距主要体现为农村发展差距,因而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均在农村。”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具体提出了三大举措:推进新型城镇化,减少农村人口;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帮扶力度,建立先富帮后富的长效机制。 “共同富裕的核心是缩小城乡差距,城乡最主要的差距是收入差距。”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建议,着眼于提升农民自身的技能和盘活农民自己的资产;建设专门的组织机制,尊重农民的自我能动性,保障农民当家作主;创造利益链接机制,产业利益的主要受益者应是农民,产业建设的目的应围绕农民就业和提升农村的福利水平;加强智力引领和人才建设,培养乡村产业职业经理人等新型管理经营人才,形成为农民服务的专业队伍。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席恒认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其基本目标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和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而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推进广大农村人口共同富裕的最重要途径。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要通过提升农业产业能力、农村发展能力和农民致富能力,促进农村居民富裕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包容性政策,不断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共享富裕的共同程度,进而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