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环球法治
9 5/9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从昆明到蒙特利尔 中国担当举世瞩目
· 欧盟国家回击美《通胀削减法案》呼声日渐高涨
· 多国民众抗议北约挑动地区冲突

从昆明到蒙特利尔 中国担当举世瞩目

( 2022-12-2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环球法治
  图为2022年12月1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右四)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右二)等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COP15第二阶段全体会议上鼓掌庆祝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新华社记者 连漪 摄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会议(COP15)大会主席国中国的引领和推动下,第二阶段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并惠及全人类注入强大动力。
  从COP15第一阶段昆明会议到第二阶段蒙特利尔会议,中国积极发挥主席国作用,推动各方形成合力,凝聚共识。

  □ 本报记者 赵阳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19日凌晨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为今后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
  从一年前的昆明大会再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大会,中国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在生物多样性大会上,中国积极发挥主席国作用,推动各方形成合力,弥合分歧,凝聚共识,展现了大国担当。
宣言向世界展现决心
  一年前,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举行。在新冠疫情给全球发展蒙上阴影,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更大挑战的背景下,COP15昆明大会期间,围绕“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一主题,中国同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共同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昆明大会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良机,翻开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篇章。
  正如巴西联邦区议会城市、农村和环境发展立法顾问、巴西可再生资源研究所生物多样性和森林可持续利用原主任安娜·艾利斯·德马尔克斯所说,COP15的召开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时刻。
  此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昆明宣言”的发布。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昆明宣言”是一个政治性宣言,主要目的是集中反映各方政治意愿。宣言从57个缔约方收集到近400条意见,49个国家提供反馈意见形成。宣言释放出强有力的信号,向世界展现我们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的决心,并展示出我们将在相关问题上采取更有力的行动。
  “宣言是走向生物多样性保护正确方向至关重要的一步,有助于全球深化共识。”《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说,该宣言说明各方已充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很多国家元首和部长们作出的承诺令人鼓舞。
  欧盟环境、海洋和渔业委员会官员表示,宣言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谈判和形成赋能。
  国际生物多样性土著论坛代表赞赏宣言,指出“使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区、妇女、青年、民间社会、地方政府和当局、学术界、企业和金融部门以及其他相关利益攸关方能够充分和有效参与”。阿根廷环境与自然资源基金会的妇女代表肯定宣言内容,并呼吁落实举措,让各方参与其中,以更加包容的方式促进全球社会生态的复苏。
  事实证明,昆明会议的成功举办,为第二阶段会议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凝聚了广泛共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框架”有里程碑意义
  正如外界期待的那样,在中国的积极引领下,COP15第二阶段加拿大蒙特利尔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当地时间12月19日,会议通过“框架”,这是一个兼具雄心、务实平衡的“框架”,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新蓝图。国际社会对“框架”的达成普遍给予高度评价,有舆论将其称为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巴黎协定”。
  在大会主席国中国的推动下,大会通过了60余项决议,各缔约方在“框架”目标、资源调动、遗传资源数码序列信息等关键议题上达成了一致。确立了“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等系列目标;建立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明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等支持措施。“框架”将指引国际社会携手遏制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推动生物多样性恢复进程,共同迈向2050年与自然和谐共生愿景。
  “历经4年,我们终于来到了旅程的终点。我们手上的一揽子文件能够指引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共同遏制并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让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并惠及全人类。”黄润秋说。
  外媒在进行相关报道时,都称该“框架”是历史性的。英国《卫报》引述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部长史蒂文·吉尔博的话称,“框架”是“保护自然的显著一步”。法新社称,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19日对这项拯救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历史性”国际框架表示欢迎,称其为“保护和恢复自然的路线图”。
  对于“框架”,各方予以积极评价。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马尔科·兰贝蒂尼表示,“框架”如能落实,相当于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对于推动我们采取行动,建设一个崇尚自然的世界,让每个人都负起责任,至关重要”。
  有报道指出,在中国作为主席国背景下通过了“框架”,体现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增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及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负责任的大国态度。“框架”的通过再次强调了地球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也彰显了中国一贯秉承的应对全球问题应团结一致的原则。
积极履约显大国担当
  从昆明到蒙特利尔,过去的一年,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迈出的新步伐。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北京、广州国家植物园挂牌并向公众开放,开启了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序幕。
  在坚定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中国也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采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系列举措,为沿线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帮助他们加速绿色低碳转型,持续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已与40多个国家成为合作伙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与绿色转型等方面开展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吸纳100多个国家生物多样性相关数据,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加强环保能力建设,通过开展培训、项目合作等形式,为有关国家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帮助。
  中国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积极为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全球80多个国家受益。建立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定期举行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圆桌对话,围绕生态系统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进行交流。建立中国-东盟环境合作中心,与东盟国家合作开发和实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保护合作计划”“大湄公河次区域核心环境项目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计划”等项目,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规划和管理以及社区生计改善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建立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开展联合科学考察、重大科学研究、政策咨询与人才培养等工作。建立中非环境合作中心,促进环境技术合作,共享绿色发展机遇。
  正如海外媒体和专家学者所称,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全球性挑战,中国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促进相关公约协同增效,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治理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