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社会
|
|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11月10日,由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中国法学会联合举办的“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2022年度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主题是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建言资政、凝聚共识。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以来,这个协商座谈会已经连续举办了4年。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在讲话中指出,四年来,“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协商座谈会”的活动组织方式越来越成熟、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有效平台。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社会治理被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对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强卫说,要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意义,推动社会治理从矛盾应对向风险防范转变、从单一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将人民政协制度优势更好转变为国家治理效能。 助推社会治理创新,是社法委职责所在。“虽然每年讨论的议题不同、参与的委员和嘉宾不同,但围绕社会治理创新主题调查研究、紧贴人民群众诉求履职尽责的努力一直在继续,建立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机制的探索一直没有变。”作为连续四年会议的主持人,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深有感触,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今年的座谈会,是一次把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转化为人民政协履职质效的具体实践。 更好发挥法治保障作用 社会治理创新事关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进程中,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并全面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健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鸣起说,应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社会治理决策部署尤其是一些新观点理念和工作要求,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张鸣起说,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确保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强卫说,全国政协社法委将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委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持续聚焦社会治理中的敏感点、风险点、关切点,在协助党和政府实现风险洞察、防控、化解、治本、转化方面履职尽责、双向发力,把各方智慧诉求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把党委政府决策转化为各界群众的共识,在持续有序的政治参与中助力社会治理创新。 充实培养乡村治理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全国政协委员、司法部原副部长赵大程说,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体系,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赵大程说,加强基层治理法治建设,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知法、懂法、用法,依法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更好地助力乡村发展;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积极回应农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等,都是需要在乡村法治实践中不断破解的问题。 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张天佐说,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近年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立足于国情农情,立足于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工作职责,守正创新,综合运用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在推进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人才不足问题。 对于人才的重要性,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祁美文深有体会,去年,酉阳联合中国农业大学、腾讯公司,选择在花田乡何家岩村开展共富乡村试点探索,今年前三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6%,村集体经济收入479万元,取得这一成绩的一个重要成功经验就是培育农村职业经理人,让农民把乡村资源运用好、管理好,实现专业带动、自己动手、跨越发展。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李国祥说,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发挥乡村治理在有效化解农民矛盾、更好提供公共服务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积极作用,关键是要多渠道吸引乡村治理人才和多方式培育乡村治理人才。具体而言,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继续多途径吸引和培养乡村治理新农人,在一些乡村发挥外来志愿者的积极作用。 退役军人事务部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司思想政治和党建工作处处长马勇说,退役军人是重要的人力人才资源,经过部队的培养和不同岗位的锻炼,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引导他们成为基层治理的“红色因子”,成为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支撑力量,必将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健全制度解决养老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认为,适老化改造需要转变四个方面的思维——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上深刻认识;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高度重视;从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上积极谋划;从多元社会治理高度协同推动。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原副主席崔郁说,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配套政策需要衔接落地,“当前,医保支付政策中没有涵盖疾病预防、家庭医生签约等健康服务项目,有些养老机构中的医疗机构或者诊室,不在医保定点范围,或者医保不能即时结算、报销比例不高,加重老年人经济负担。建议进一步推动适老化改造和各项政策的配套衔接”。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黄浩涛在参与调研时注意到,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进展总体情况较好,但在具体工作、产业发展、产品和施工标准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对此,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基础性标准规范,推动国家标准先行、有效示范引领。同时,推进适老化改造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坦言,我国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刚刚起步,还存在制度不健全、工作机制不成熟、专业人员不足、服务不规范、保障水平低、老年人家庭知晓度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对此,民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从加强工作经验总结推广、加强标准化、规范化进程、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积极推进。 制图/李晓军
|
全国政协社法委中国法学会举办“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2022年度协商座谈会
|
围绕推进乡村治理建言资政
|
|
|
|
( 2022-11-2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
|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11月10日,由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中国法学会联合举办的“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2022年度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主题是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建言资政、凝聚共识。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以来,这个协商座谈会已经连续举办了4年。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在讲话中指出,四年来,“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协商座谈会”的活动组织方式越来越成熟、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有效平台。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社会治理被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对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强卫说,要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意义,推动社会治理从矛盾应对向风险防范转变、从单一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将人民政协制度优势更好转变为国家治理效能。 助推社会治理创新,是社法委职责所在。“虽然每年讨论的议题不同、参与的委员和嘉宾不同,但围绕社会治理创新主题调查研究、紧贴人民群众诉求履职尽责的努力一直在继续,建立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机制的探索一直没有变。”作为连续四年会议的主持人,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深有感触,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今年的座谈会,是一次把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转化为人民政协履职质效的具体实践。 更好发挥法治保障作用 社会治理创新事关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进程中,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并全面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健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鸣起说,应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社会治理决策部署尤其是一些新观点理念和工作要求,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张鸣起说,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确保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强卫说,全国政协社法委将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委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持续聚焦社会治理中的敏感点、风险点、关切点,在协助党和政府实现风险洞察、防控、化解、治本、转化方面履职尽责、双向发力,把各方智慧诉求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把党委政府决策转化为各界群众的共识,在持续有序的政治参与中助力社会治理创新。 充实培养乡村治理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全国政协委员、司法部原副部长赵大程说,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体系,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赵大程说,加强基层治理法治建设,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知法、懂法、用法,依法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更好地助力乡村发展;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积极回应农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等,都是需要在乡村法治实践中不断破解的问题。 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张天佐说,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近年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立足于国情农情,立足于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工作职责,守正创新,综合运用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在推进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人才不足问题。 对于人才的重要性,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祁美文深有体会,去年,酉阳联合中国农业大学、腾讯公司,选择在花田乡何家岩村开展共富乡村试点探索,今年前三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6%,村集体经济收入479万元,取得这一成绩的一个重要成功经验就是培育农村职业经理人,让农民把乡村资源运用好、管理好,实现专业带动、自己动手、跨越发展。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李国祥说,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发挥乡村治理在有效化解农民矛盾、更好提供公共服务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积极作用,关键是要多渠道吸引乡村治理人才和多方式培育乡村治理人才。具体而言,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继续多途径吸引和培养乡村治理新农人,在一些乡村发挥外来志愿者的积极作用。 退役军人事务部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司思想政治和党建工作处处长马勇说,退役军人是重要的人力人才资源,经过部队的培养和不同岗位的锻炼,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引导他们成为基层治理的“红色因子”,成为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支撑力量,必将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健全制度解决养老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认为,适老化改造需要转变四个方面的思维——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上深刻认识;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高度重视;从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上积极谋划;从多元社会治理高度协同推动。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原副主席崔郁说,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配套政策需要衔接落地,“当前,医保支付政策中没有涵盖疾病预防、家庭医生签约等健康服务项目,有些养老机构中的医疗机构或者诊室,不在医保定点范围,或者医保不能即时结算、报销比例不高,加重老年人经济负担。建议进一步推动适老化改造和各项政策的配套衔接”。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黄浩涛在参与调研时注意到,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进展总体情况较好,但在具体工作、产业发展、产品和施工标准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对此,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基础性标准规范,推动国家标准先行、有效示范引领。同时,推进适老化改造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坦言,我国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刚刚起步,还存在制度不健全、工作机制不成熟、专业人员不足、服务不规范、保障水平低、老年人家庭知晓度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对此,民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从加强工作经验总结推广、加强标准化、规范化进程、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积极推进。 制图/李晓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