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社会
|
|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文/图
“5、4、3、2、1,启动!”随着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三层会议室大屏幕上倒计时数字的跳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张庆华、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吴兢、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共同按下了启动按钮,这也标志着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以下简称“大讲堂”)正式启动。 11月8日,恰逢第23个中国记者节,多家主流媒体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多所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负责同志在现场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张庆华在启动仪式上指出,“大讲堂”架起了学界和业界沟通的重要桥梁,画出了理论研究与传媒实践的同心圆,推动部委、媒体和高校在培养新时代新闻人才工作上同向发力、互为一体,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实现新闻传播专业院校全覆盖 “西藏民族大学热烈祝贺2022新闻传播大讲堂开讲,祝愿2022新闻传播大讲堂越办越好,再续辉煌。”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祝贺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越办越好。” “广西师范大学祝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扬帆启航,追逐梦想。” …… 在启动仪式上,全国共有261所高校的近千名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师生代表共同在线参会并送上祝福。 “这与前两届‘大讲堂’启动仪式有所不同,也充分体现了‘大讲堂’共享共建一堂史无前例的专业思政大课的独特性。”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王晓红介绍说,“大讲堂”创设于2020年,每年邀请优秀新闻工作者作为课程主讲人,汇集优质新闻资源,将新闻实践融入全国新闻院校的课堂教学,有力实现了全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高校“共上一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共同培养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经过三年来的不断建设,“大讲堂”已然成为新闻传播专业莘莘学子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 “如今‘大讲堂’课程已经实现了对我国719所设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院校的全覆盖,各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将‘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作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必修课,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正贯穿到新闻理论研究与新闻教学实践中。”在王晓红看来,这为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奠定了基础。 “新闻传播教育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担负着培养会讲、讲好、讲懂中国故事专门人才的重要责任。”从2020年开始,吴岩已连续三年参加了“大讲堂”的启动仪式。三年来给他感受最深的就是“大讲堂”的影响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显现,在培养会讲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卓越新闻人才方面已形成长效机制。 记者了解到,2021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中宣部办公厅、中国记协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长效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充分认识‘大讲堂’的重要意义,加强沟通协作,建立健全‘大讲堂’长效机制,推动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张庆华指出,今年是推进“大讲堂”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一年,要努力确保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 主题始终保持与时代同频共振 23家媒体单位、32位优秀新闻工作者、32堂专业精湛的视频课程……2022年度的“大讲堂”以“新时代 新征程:记者的使命与担当”为主题,再次邀请一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走进演播室,讲述与时代同向同行、立足国情民情的新闻实践,分享关于新时代记者使命与担当的感悟思考。 “2022年是具有非凡意义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迈上历史的新征程,在这个重要历史时刻,我们将主题定为‘新时代、新征程’,来呼应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谈及“大讲堂”的主题,张树庭说,无论是2020年的“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主题,还是2021年的“践行四力与时代同行”主题,“大讲堂”主题始终保持与时代同频共振,展现中国记者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培养新闻学子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担当。 高起点、高标准、高门槛一直是“大讲堂”的“硬指标”,因此,在授课主讲人方面,挑选的均是全国新闻界一流的采编人才。 这些主讲记者中有的常年扎根基层一线,脚上沾满泥巴,书写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和幸福;有的坚守奋战在国际传播和舆论斗争的最前沿,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有的虽然已经从新闻岗位退休,但回顾职业生涯,交流从业感悟,传授宝贵经验是他们的信仰和情怀…… 作为今年“大讲堂”的授课代表之一,参考消息报社原社长王朝文就是一位从业40多年的资深新闻人。 “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是人民的代表。”王朝文亲身经历了中国和世界传媒业翻天覆地的巨变,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资讯爆炸的时代,记者该有怎样的使命与担当,如何记录时代风雨、把握时代走向,他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岁月更替,时代变迁,但无论什么时候新闻工作者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都不能变。”王朝文认为,记者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行业需要全能型人才,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全面、广泛学习,成为多面手;新闻是时间的艺术,记者必须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反应,做到又快又好又准……在媒体形态日新月异的今天,王朝文用他先后在国内外工作的感悟说,新闻是走出去、跑出来的,只有不断走向人民,走向基层,才能写出精品力作。而且,还必须要熟悉新媒体语言,掌握新媒体技术。 让一线采编实践发挥教学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这给未来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遵循。”吴兢指出,青年学子是明天中国的新闻尖兵,要以优秀新闻工作者为榜样,自觉树立坚定的新闻理想,牢记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新闻素养,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姿态投入到新闻事业的广阔舞台。 “新闻院校师生是新闻战线的预备队和后备军,高校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对学生塑造正确的新闻观,培养合格的业务技能至关重要。”从2013年开始,中宣部便会同教育部共同开展学界与业界贯通融合相关工作,张庆华认为,作为高校构建新闻学院工作的创新性延展,“大讲堂”架起了学界和业界沟通的重要桥梁,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双向并举,为这项工作丰富了新内涵,增添了新抓手。 谈及“大讲堂”的未来发展,张庆华希望学子们能够用足用好“大讲堂”的资源,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思考和借鉴这些经验丰富、业务精深的新闻工作者经验,让来自一线的采编实践在教学中发挥最大价值,做到常学常用,活学活用,善学善用。 为持续巩固“大讲堂”的成果,与会人士认为,应协调相关各方合力推动,协调相关重点网络平台,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开设专栏,上线“大讲堂”全部视频课程,进一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全国共享;协同创新“大讲堂”建设,新闻人才的培养需要宣传部门、教育部门、新闻单位和高校各方面的协同配合,既要进一步畅通合作渠道,又要不断创新组织方式,拓宽发展思路。 “要让更多的优秀编辑记者从线上走向线下,在校园里、课堂上、实践中和学子们做更多面对面的交流,推动新时代新闻教育改革,为我国新闻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张庆华说。
|
|
担负培养讲好中国故事专门人才责任
|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实现全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高校“共上一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
|
|
|
( 2022-11-1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
|
|
11月8日,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正式启动。 |
|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文/图
“5、4、3、2、1,启动!”随着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三层会议室大屏幕上倒计时数字的跳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张庆华、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吴兢、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共同按下了启动按钮,这也标志着2022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以下简称“大讲堂”)正式启动。 11月8日,恰逢第23个中国记者节,多家主流媒体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多所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负责同志在现场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张庆华在启动仪式上指出,“大讲堂”架起了学界和业界沟通的重要桥梁,画出了理论研究与传媒实践的同心圆,推动部委、媒体和高校在培养新时代新闻人才工作上同向发力、互为一体,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实现新闻传播专业院校全覆盖 “西藏民族大学热烈祝贺2022新闻传播大讲堂开讲,祝愿2022新闻传播大讲堂越办越好,再续辉煌。”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祝贺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越办越好。” “广西师范大学祝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扬帆启航,追逐梦想。” …… 在启动仪式上,全国共有261所高校的近千名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师生代表共同在线参会并送上祝福。 “这与前两届‘大讲堂’启动仪式有所不同,也充分体现了‘大讲堂’共享共建一堂史无前例的专业思政大课的独特性。”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王晓红介绍说,“大讲堂”创设于2020年,每年邀请优秀新闻工作者作为课程主讲人,汇集优质新闻资源,将新闻实践融入全国新闻院校的课堂教学,有力实现了全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高校“共上一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共同培养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经过三年来的不断建设,“大讲堂”已然成为新闻传播专业莘莘学子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 “如今‘大讲堂’课程已经实现了对我国719所设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院校的全覆盖,各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将‘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作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必修课,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正贯穿到新闻理论研究与新闻教学实践中。”在王晓红看来,这为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奠定了基础。 “新闻传播教育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担负着培养会讲、讲好、讲懂中国故事专门人才的重要责任。”从2020年开始,吴岩已连续三年参加了“大讲堂”的启动仪式。三年来给他感受最深的就是“大讲堂”的影响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显现,在培养会讲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卓越新闻人才方面已形成长效机制。 记者了解到,2021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中宣部办公厅、中国记协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长效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充分认识‘大讲堂’的重要意义,加强沟通协作,建立健全‘大讲堂’长效机制,推动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张庆华指出,今年是推进“大讲堂”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一年,要努力确保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 主题始终保持与时代同频共振 23家媒体单位、32位优秀新闻工作者、32堂专业精湛的视频课程……2022年度的“大讲堂”以“新时代 新征程:记者的使命与担当”为主题,再次邀请一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走进演播室,讲述与时代同向同行、立足国情民情的新闻实践,分享关于新时代记者使命与担当的感悟思考。 “2022年是具有非凡意义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迈上历史的新征程,在这个重要历史时刻,我们将主题定为‘新时代、新征程’,来呼应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谈及“大讲堂”的主题,张树庭说,无论是2020年的“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主题,还是2021年的“践行四力与时代同行”主题,“大讲堂”主题始终保持与时代同频共振,展现中国记者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培养新闻学子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担当。 高起点、高标准、高门槛一直是“大讲堂”的“硬指标”,因此,在授课主讲人方面,挑选的均是全国新闻界一流的采编人才。 这些主讲记者中有的常年扎根基层一线,脚上沾满泥巴,书写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和幸福;有的坚守奋战在国际传播和舆论斗争的最前沿,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有的虽然已经从新闻岗位退休,但回顾职业生涯,交流从业感悟,传授宝贵经验是他们的信仰和情怀…… 作为今年“大讲堂”的授课代表之一,参考消息报社原社长王朝文就是一位从业40多年的资深新闻人。 “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是人民的代表。”王朝文亲身经历了中国和世界传媒业翻天覆地的巨变,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资讯爆炸的时代,记者该有怎样的使命与担当,如何记录时代风雨、把握时代走向,他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岁月更替,时代变迁,但无论什么时候新闻工作者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都不能变。”王朝文认为,记者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行业需要全能型人才,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全面、广泛学习,成为多面手;新闻是时间的艺术,记者必须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反应,做到又快又好又准……在媒体形态日新月异的今天,王朝文用他先后在国内外工作的感悟说,新闻是走出去、跑出来的,只有不断走向人民,走向基层,才能写出精品力作。而且,还必须要熟悉新媒体语言,掌握新媒体技术。 让一线采编实践发挥教学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这给未来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遵循。”吴兢指出,青年学子是明天中国的新闻尖兵,要以优秀新闻工作者为榜样,自觉树立坚定的新闻理想,牢记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新闻素养,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姿态投入到新闻事业的广阔舞台。 “新闻院校师生是新闻战线的预备队和后备军,高校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对学生塑造正确的新闻观,培养合格的业务技能至关重要。”从2013年开始,中宣部便会同教育部共同开展学界与业界贯通融合相关工作,张庆华认为,作为高校构建新闻学院工作的创新性延展,“大讲堂”架起了学界和业界沟通的重要桥梁,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双向并举,为这项工作丰富了新内涵,增添了新抓手。 谈及“大讲堂”的未来发展,张庆华希望学子们能够用足用好“大讲堂”的资源,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思考和借鉴这些经验丰富、业务精深的新闻工作者经验,让来自一线的采编实践在教学中发挥最大价值,做到常学常用,活学活用,善学善用。 为持续巩固“大讲堂”的成果,与会人士认为,应协调相关各方合力推动,协调相关重点网络平台,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开设专栏,上线“大讲堂”全部视频课程,进一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全国共享;协同创新“大讲堂”建设,新闻人才的培养需要宣传部门、教育部门、新闻单位和高校各方面的协同配合,既要进一步畅通合作渠道,又要不断创新组织方式,拓宽发展思路。 “要让更多的优秀编辑记者从线上走向线下,在校园里、课堂上、实践中和学子们做更多面对面的交流,推动新时代新闻教育改革,为我国新闻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张庆华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