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新闻
|
|
□ 本报记者 王春 本报通讯员 张建芳
我国山水诗摇篮楠溪江畔,有座始建于明朝中叶的“接官亭”,又名“评理亭”,数百年来为居住于此的村民评理说事。在距此不足一里之处,坐落着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人民法院岩头人民法庭,6名干警管辖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永嘉北部山区,年均办案1300余件。 近年来,岩头法庭聚焦让偏远山区群众拥有更优司法体验的目标,充分挖掘传统民间自治模式的优点,内创机制、外联基层、广延服务,成为山区家庭的“温情港”、社区邻里的“评理庭”,先后荣获“省级五好法庭”“集体二等功”“集体三等功”“全省政法系统先进集体”“家事审判改革示范法庭”“文明单位”等省市级荣誉。 儿童友好理念融入涉未审判 “我想和妈妈一起生活。”面对未成年人权益代表人叶律师、丁律师的询问,小女孩犹豫许久后,说出内心想法。 在随后开展的这起变更抚养关系案件庭前调解过程中,未成年人权益代表人将前期调查整理的孩子意愿需求、学习生活现状、父母抚养条件等情况提交给家事法官。 家事法官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父亲尊重孩子的意愿,以孩子健康成长为首要因素,考虑变更抚养关系。 经过一个下午的调解,这位离婚后独自抚养女儿的父亲终于答应,让孩子小学毕业后跟随母亲去外地学习生活,案件圆满解决。 为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利益,岩头法庭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涉未审判工作,落实全面、精细、友善的司法保障措施。法庭与陪伴留守儿童的志愿服务组织“芳龄妈妈”,携手创建未成年人权益代表人机制。 此外,岩头法庭联合公安、检察系统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站,集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创伤修复、子女探望落实、普法宣传帮教等事项。 建立家事案件心理疏导机制 “这起离婚案件的当事人李女士曾经是中度抑郁患者,将婆家的电路剪断、门窗砸毁……甚至扬言要和老公同归于尽。所幸心理咨询师的介入疏导,让李女士渐渐敞开心扉,放下恩怨仇恨,与丈夫达成离婚调解协议。”岩头法庭经办法官回忆起不久前审理的一起离婚案件时,深深感慨心理疏导机制在法庭家事案件化解中的作用。后期回访中,经办法官了解,李女士已经逐渐走出抑郁,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为促进家事纠纷妥善柔性化解,岩头法庭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建立家事案件心理疏导机制。当事人在心理咨询师帮助下,以平和理性的态度面对婚姻家庭矛盾,往往能实现家事纠纷真正案结事了。 岩头法庭还从当地党委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等群体中精选具有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的人员,组建家事调解、观察、调查、回访等团队,深度参与家事案件的诉前化解、案件审理和结案回访,形成化解家事矛盾纠纷的强大合力。 主动下沉社区评理说法 堂兄弟小郭和大郭因为丽水古街上的一间房屋所有权争执不下,发生纠纷起诉至岩头法庭。 经办法官邀请当地调解委员会、村干部出面协调,并将双方召集到“评理亭”说事评理。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当场履行。 像这样的调解方式在岩头法庭屡见不鲜。 岩头法庭结合当地民风民情,以传统文化景点为“议事点”,打造民间纠纷调解场所,拉近与群众的联系渠道,在“唠家长、说里短”过程中,了解当事人诉求、提出调解方案,使得评理说事更接近群众、更接地气。 为切实提高乡镇群众的法治意识,法庭还以“议事亭”为平台,联合当地妇联开设“家事学堂”,每季度定期邀请专家、律师等开展巡回授课,形成“群众讲事、妇联讲理、法院讲法”的“三讲”模式;利用“永法说法”普法载体和“共享法庭”在线普法媒介,不定期为群众带来普法直播课,“法官线上讲、群众线下听”的普法新模式深受群众喜爱,形成法治宣传、司法审判相融互促的良好局面。 岩头法庭将进一步扎根楠溪热土,深入推进家事审判改革,为偏远山区群众提供一个随时可来的“温情港”、察情解难的“评理庭”,倾心竭力守护这一方山居温情、和美家风。
|
|
楠溪江畔有个家长里短“评理庭”
|
|
|
|
( 2022-11-0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地方新闻 |
|
□ 本报记者 王春 本报通讯员 张建芳
我国山水诗摇篮楠溪江畔,有座始建于明朝中叶的“接官亭”,又名“评理亭”,数百年来为居住于此的村民评理说事。在距此不足一里之处,坐落着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人民法院岩头人民法庭,6名干警管辖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永嘉北部山区,年均办案1300余件。 近年来,岩头法庭聚焦让偏远山区群众拥有更优司法体验的目标,充分挖掘传统民间自治模式的优点,内创机制、外联基层、广延服务,成为山区家庭的“温情港”、社区邻里的“评理庭”,先后荣获“省级五好法庭”“集体二等功”“集体三等功”“全省政法系统先进集体”“家事审判改革示范法庭”“文明单位”等省市级荣誉。 儿童友好理念融入涉未审判 “我想和妈妈一起生活。”面对未成年人权益代表人叶律师、丁律师的询问,小女孩犹豫许久后,说出内心想法。 在随后开展的这起变更抚养关系案件庭前调解过程中,未成年人权益代表人将前期调查整理的孩子意愿需求、学习生活现状、父母抚养条件等情况提交给家事法官。 家事法官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父亲尊重孩子的意愿,以孩子健康成长为首要因素,考虑变更抚养关系。 经过一个下午的调解,这位离婚后独自抚养女儿的父亲终于答应,让孩子小学毕业后跟随母亲去外地学习生活,案件圆满解决。 为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利益,岩头法庭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涉未审判工作,落实全面、精细、友善的司法保障措施。法庭与陪伴留守儿童的志愿服务组织“芳龄妈妈”,携手创建未成年人权益代表人机制。 此外,岩头法庭联合公安、检察系统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站,集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创伤修复、子女探望落实、普法宣传帮教等事项。 建立家事案件心理疏导机制 “这起离婚案件的当事人李女士曾经是中度抑郁患者,将婆家的电路剪断、门窗砸毁……甚至扬言要和老公同归于尽。所幸心理咨询师的介入疏导,让李女士渐渐敞开心扉,放下恩怨仇恨,与丈夫达成离婚调解协议。”岩头法庭经办法官回忆起不久前审理的一起离婚案件时,深深感慨心理疏导机制在法庭家事案件化解中的作用。后期回访中,经办法官了解,李女士已经逐渐走出抑郁,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为促进家事纠纷妥善柔性化解,岩头法庭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建立家事案件心理疏导机制。当事人在心理咨询师帮助下,以平和理性的态度面对婚姻家庭矛盾,往往能实现家事纠纷真正案结事了。 岩头法庭还从当地党委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等群体中精选具有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的人员,组建家事调解、观察、调查、回访等团队,深度参与家事案件的诉前化解、案件审理和结案回访,形成化解家事矛盾纠纷的强大合力。 主动下沉社区评理说法 堂兄弟小郭和大郭因为丽水古街上的一间房屋所有权争执不下,发生纠纷起诉至岩头法庭。 经办法官邀请当地调解委员会、村干部出面协调,并将双方召集到“评理亭”说事评理。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当场履行。 像这样的调解方式在岩头法庭屡见不鲜。 岩头法庭结合当地民风民情,以传统文化景点为“议事点”,打造民间纠纷调解场所,拉近与群众的联系渠道,在“唠家长、说里短”过程中,了解当事人诉求、提出调解方案,使得评理说事更接近群众、更接地气。 为切实提高乡镇群众的法治意识,法庭还以“议事亭”为平台,联合当地妇联开设“家事学堂”,每季度定期邀请专家、律师等开展巡回授课,形成“群众讲事、妇联讲理、法院讲法”的“三讲”模式;利用“永法说法”普法载体和“共享法庭”在线普法媒介,不定期为群众带来普法直播课,“法官线上讲、群众线下听”的普法新模式深受群众喜爱,形成法治宣传、司法审判相融互促的良好局面。 岩头法庭将进一步扎根楠溪热土,深入推进家事审判改革,为偏远山区群众提供一个随时可来的“温情港”、察情解难的“评理庭”,倾心竭力守护这一方山居温情、和美家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