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市巡礼
|
|
□ 本报记者 李光明
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递村中有一处“大夫第”老宅,其侧门墙界后退了半米多,正屋墙角也被削去三分,门额上有“作退一步想”5个篆字,可以说是处处蕴藏了徽文化的精髓。 以“作退一步想”为启发,黄山市师古而化、借古开今,创新推出“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法,将徽文化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重谦让、尚和合”经世智慧和德治基因,运用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近年来,黄山市充分发挥法治对德治的保障促进作用,以法载德、以法促德、以法养德,让徽文化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的“乾坤袋”“传家宝”,三捧“长安杯”,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连续多年位居安徽前列。 以法载德强化德治“硬约束” 针对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不守规行为,制定出台《黄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明确违反社会公德行为的法律责任,引导群众遵守公共秩序、规范公共礼仪、爱护公共财物。 针对“资源保护与传承发展”的现实命题,出台地方性法规,推动徽文化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 黄山市注重以法载德,用刚性法律规范凸显柔性徽文化德治追求,有效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 “我们十分珍惜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的宝贵资源,在资源保护与传承发展上,着力倡导‘绿水青山、子孙共享’的传统道德理念,强化德行风尚引领力,强化德润传承共生力,强化德育治理向心力,努力实现法治与德治的融会贯通。”黄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生说。 据介绍,在资源保护与传承发展方面,《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黄山市徽州文书档案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为徽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活力。徽州古城、古书、古建等1325个非遗项目得到全方位保护,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首批国家级保护区。 以法促德彰显德治“正能量” 在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有一部《文堂乡约家法》,500多年来,这部乡约家法成为村里和谐发展的基石。 2021年,这部乡约家法再次被动用。原来,村里有位70多岁老妇人,其子女和老伴相继去世,还有一位90多岁的老母亲需要赡养,两位老人只能跟着两个孙子生活。没想到,两个孙子因赡养费问题起了争执,都不管老人了。一方面,村里启用乡约家法,以祖训约束;另一方面,告知两个孙子不赡养老人的违法后果。在法律和乡约家法面前,两个孙子达成协议,两位老人的赡养问题得到解决。 针对“重金钱、轻亲情”“顾自家、争祖产”“爱享乐、易攀比”等“重利轻信”“自私淡漠”行为,黄山各地采取以法促德的办法,充分发挥执法司法作用,彰显公平正义、舍利取义的道德取向,营造见义勇为、德者受尊的时代风尚。 “我们通过释放‘以法护德’信号,创新‘以德止争’招数,厚植‘崇德向善’土壤,用法治实践达到以法促德的良好效果。”任生说。 为此,黄山政法机关发起“猎赖”统一行动、优化营商环境执行攻坚行动等专项行动30余次,直指规避、抗拒执行等失信失德行为。在创新“以德止争”招数上,除了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信访事项化解中活用“作退一步想”工作法,黄山各地还积极引导先进模范、老党员、老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群众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信访事项、社会矛盾纠纷显著减少,民事案件万人成讼率大幅下降。2022年上半年全市新收民事、行政案件数同比下降22.11%,位居全省第一。 黄山市还出台《黄山市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办法(试行)》《黄山市帮扶礼遇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办法》《黄山市星级志愿者礼遇12条》,全市共入选中国好人90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创造一城3人榜上有名。 以法养德浇灌德治“向阳花” “青少年是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扣好这个群体道德成长的第一粒扣子。”任生说。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隐患”和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等“痛点”问题,黄山市坚持德法并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熊孩子”“问题少年”出现。开展“书记+五长”(政法委书记、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公安局局长、司法局局长、国家安全局局长)进校园活动,上好“新生普法第一课”,为青少年把准守法尚德的“航向舵”,在法治宣传教育中夯实尚德根基。加强罪错未成年人临界预防及教育挽救,对涉罪未成年人采取矫治和帮教措施,在法治警示中涵养道德自觉。 此外,黄山各级政法机关还选派优秀法官、检察官、警员、司法助理员担任法治副校长,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健全校规校纪,防治校园欺凌;公安、教育、文旅等多家部门联合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不断净化校园及社会文化环境,在法治守护中强化向善力量。

|
安徽黄山:
|
以法隆德坚实社会治理根基
|
|
|
|
( 2022-10-0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市巡礼 |
|
□ 本报记者 李光明
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递村中有一处“大夫第”老宅,其侧门墙界后退了半米多,正屋墙角也被削去三分,门额上有“作退一步想”5个篆字,可以说是处处蕴藏了徽文化的精髓。 以“作退一步想”为启发,黄山市师古而化、借古开今,创新推出“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法,将徽文化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重谦让、尚和合”经世智慧和德治基因,运用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近年来,黄山市充分发挥法治对德治的保障促进作用,以法载德、以法促德、以法养德,让徽文化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的“乾坤袋”“传家宝”,三捧“长安杯”,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连续多年位居安徽前列。 以法载德强化德治“硬约束” 针对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不守规行为,制定出台《黄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明确违反社会公德行为的法律责任,引导群众遵守公共秩序、规范公共礼仪、爱护公共财物。 针对“资源保护与传承发展”的现实命题,出台地方性法规,推动徽文化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 黄山市注重以法载德,用刚性法律规范凸显柔性徽文化德治追求,有效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 “我们十分珍惜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的宝贵资源,在资源保护与传承发展上,着力倡导‘绿水青山、子孙共享’的传统道德理念,强化德行风尚引领力,强化德润传承共生力,强化德育治理向心力,努力实现法治与德治的融会贯通。”黄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生说。 据介绍,在资源保护与传承发展方面,《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黄山市徽州文书档案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为徽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活力。徽州古城、古书、古建等1325个非遗项目得到全方位保护,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首批国家级保护区。 以法促德彰显德治“正能量” 在祁门县闪里镇文堂村有一部《文堂乡约家法》,500多年来,这部乡约家法成为村里和谐发展的基石。 2021年,这部乡约家法再次被动用。原来,村里有位70多岁老妇人,其子女和老伴相继去世,还有一位90多岁的老母亲需要赡养,两位老人只能跟着两个孙子生活。没想到,两个孙子因赡养费问题起了争执,都不管老人了。一方面,村里启用乡约家法,以祖训约束;另一方面,告知两个孙子不赡养老人的违法后果。在法律和乡约家法面前,两个孙子达成协议,两位老人的赡养问题得到解决。 针对“重金钱、轻亲情”“顾自家、争祖产”“爱享乐、易攀比”等“重利轻信”“自私淡漠”行为,黄山各地采取以法促德的办法,充分发挥执法司法作用,彰显公平正义、舍利取义的道德取向,营造见义勇为、德者受尊的时代风尚。 “我们通过释放‘以法护德’信号,创新‘以德止争’招数,厚植‘崇德向善’土壤,用法治实践达到以法促德的良好效果。”任生说。 为此,黄山政法机关发起“猎赖”统一行动、优化营商环境执行攻坚行动等专项行动30余次,直指规避、抗拒执行等失信失德行为。在创新“以德止争”招数上,除了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信访事项化解中活用“作退一步想”工作法,黄山各地还积极引导先进模范、老党员、老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群众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信访事项、社会矛盾纠纷显著减少,民事案件万人成讼率大幅下降。2022年上半年全市新收民事、行政案件数同比下降22.11%,位居全省第一。 黄山市还出台《黄山市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办法(试行)》《黄山市帮扶礼遇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办法》《黄山市星级志愿者礼遇12条》,全市共入选中国好人90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创造一城3人榜上有名。 以法养德浇灌德治“向阳花” “青少年是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扣好这个群体道德成长的第一粒扣子。”任生说。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隐患”和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等“痛点”问题,黄山市坚持德法并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熊孩子”“问题少年”出现。开展“书记+五长”(政法委书记、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公安局局长、司法局局长、国家安全局局长)进校园活动,上好“新生普法第一课”,为青少年把准守法尚德的“航向舵”,在法治宣传教育中夯实尚德根基。加强罪错未成年人临界预防及教育挽救,对涉罪未成年人采取矫治和帮教措施,在法治警示中涵养道德自觉。 此外,黄山各级政法机关还选派优秀法官、检察官、警员、司法助理员担任法治副校长,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健全校规校纪,防治校园欺凌;公安、教育、文旅等多家部门联合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不断净化校园及社会文化环境,在法治守护中强化向善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