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
□ 本报记者 陈东升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吴 攸 今年2月,司法部与浙江省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从10个方面32项举措着手,共同推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浙江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陈伟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意味着司法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将共同加强对浙江法治建设和司法行政领域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领导和支持,着力推进行政立法更加高质高效、行政执法更加规范文明、刑罚执行更加公平公正、普法守法更加深入人心、公共法律服务更加便捷普惠,努力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区,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法助共富持续优化升级营商环境 《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指出,支持浙江争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整体优势,全力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浙江建设现代法律服务体系,有效提升法律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能力水平。 衢州市新农都批发市场是辐射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一直以来,市场内缺乏规范的交易模式,大部分经营户只认“脸熟”和“信誉”,遇到买方不付款的情况经营户也只能自认倒霉。 2020年9月,网格法律顾问朱文入驻市场后,为了规范市场经营建了个微信群,通过发送规范的借条、对账单格式,告诉所有经营户在交易的时候,让对方提供身份证和姓名。 “老朱来了以后,逐渐改变了我们‘口头约定’的传统交易习惯,货款欠条、交易合同等变得更规范。现在,不管多忙,我们都会做好每笔交易的凭证,再也不怕卖菜的辛苦钱打水漂了。”商户严小明说。 朱文所在的网格工作站,与批发市场一街之隔。他每周三天坐镇网格工作站,接受经营户的法律咨询。“市场经营是24小时的,我们的法律服务也不能歇。”朱文告诉记者。 民营经济是浙江发展的金名片,也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如何响应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需求,是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一张“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在浙江逐渐完善。浙江省通过建立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一图二清单”工作机制,完成“浙里公共法律服务”重大应用三张清单“一本账S1”的迭代和平台、功能、机制贯通方案,推进“浙里公证在线”“浙里律师在线”应用建设,将“法雨春风”送进社会各个角落。 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业已铺开,“全覆盖、高尖精”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紧随其后。浙江省积极推进涉外法律服务发展专项行动及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市场主体法律顾问服务网格化全覆盖、“千所联千会”等工作,全省一季度法治体检企业3万余家,开展企业清患行动、帮扶企业经营发展2.5万次,覆盖780.23万家市场主体。 为加快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浙江各地还以政策供给“护航”助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杭州市积极推动实施《杭州市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完成“优化公共法律服务”等4项牵头工作的部署协调和任务分工。聚焦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宁波市研发了连接全市4947个办事窗口、127种证件(证明)数字信息实现互通共享的电子证明共享核查平台,全市累计减少群众和企业提交的证件(证明)达55013件;金华市持续优化以告知承诺制为核心的极速极简审批模式,推行“拿地即开工”改革。 积极推动各地100%完成省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统一目录(2020年、2021年)事项划转,形成涉及2088项的设区市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扩展目录;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实施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目前全省已有207个乡镇(街道)采取赋权方式、888个乡镇(街道)采取派驻方式,270个乡镇(街道)采取1+X方式开展执法工作。 法护平安守护群众和谐安宁生活 《合作框架协议》中明确的“支持浙江在基层治理法治化上率先突破,依法助推社会高效能治理;支持浙江创新司法行政系统平安建设机制,依法守护群众高品质生活”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延伸。 “法治海宁,心安潮城”,这句朗朗上口的普法标语近来在海宁市的“出镜率”很高。今年4月初,海宁疫情防控最吃紧的阶段,临时组建起的核酸检测点上,工作人员正为如何有效保持核酸检测的安全距离出谋划策。马桥司法所所长崔晓平想起了前段时间市普法办订制发放的普法胶带。用胶带来划分的排队一米线,一场疫情防控中的“胶带普法”就此展开。不仅用于一米线标识、设施固定,很多疫情防控工作人员还用来给手套、鞋套封口,携带消毒液,制作防护服外的口袋等。小小普法胶带,不仅守护群众的平安健康,更把法治春风吹进心里。 全面筑牢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浙江专题部署“调解促稳定、喜迎二十大”等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工作,畅通“网上随时办、全域就近办、简易快捷办”机制,灵活运用“一案一策”、定人包案、上门调解、巡回调解、不接触调解等方式方法,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不断优化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全省受理矛盾纠纷136760件,调解成功矛盾纠纷135784件,调解成功率为99.29%。 浙江在持续培育壮大人民调解员队伍并优化结构以外,还深入推进律师专业调解试点。依托县级“社会治理中心”,组织律师开展值班工作,为当地党委政府、人民群众提供专业调解服务。同时,各地还组织引导广大律师通过法院律师调解室、在线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办理调解业务,开展专业调解工作。今年一季度全省共开展律师调解3086件。 “本案时间跨度长达14年,房子已经拆迁,户主至今没有得到安置,其中固然有历史原因,但有关部门的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年4月,在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一起安置补偿协议案件庭审现场,出庭应诉的绍兴市越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钱林江这样说,“越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法治越城建设,一直将依法行政作为第一准则,尊重原告通过合理途径依法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绝不会因为本案系历史遗留问题而弃之不管。我们一定尊重法院裁判结果,依法履行法定义务,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最大程度处置化解本起行政纠纷。” 这样真诚又充满底气的表态,也是对绍兴市制定《全市行政诉讼“双下降”攻坚战方案》的呼应。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构建行政争议解决机制,发挥行政机关化解矛盾纠纷“分流阀”、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推进省市县三级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实体化运作,健全调解工作机制,及时稳妥化解行政争议。今年一季度全省受理行政复议申请3114件,通过行政复议调解成功1192件。 司法数字化改革助推高质量发展 《合作框架协议》中还点出支持浙江推进司法行政领域数字化改革,以数字赋能助推高质量发展;支持浙江打造“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样板,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在今年4月的浙江省司法行政系统数字化改革推进会上,2022年司法行政领域数字化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就:按照“全面贯通、集成突破、集中展示”要求,围绕“16N2”数字司法体系架构,以司法“大脑”建设为引领,推动司法能力提升;以应用建设为核心,打造重大硬核成果;以全面贯通为牵引,确保实战实用实效;以理论制度为支撑,形成双线并进格局。 “浙里社区矫正应用”就是这样一个“全面贯通”的应用场景,该应用由过去分散的18个省级子应用深度融合、集成再造而成,贯穿于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教育帮扶全过程,以数字化构建形成“管理智能、管控精准、管教便捷、协同高效”的矫正工作新格局。 在应用系统中的“灵犀”浙里连心模块中,涵盖了“泛刑事执行一体化心理智能矫治与人员数字管理”各类项目。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算法,开展全周期心理评估,按风险级别分别赋予“绿、蓝、黄、橙、红”五色“心晴码”,根据心理画像分析得出犯因标签、风险信号与帮扶需求,智能匹配教育帮扶建议、自动生成矫正方案。 司法行政数字化探索之路无止境。作为全国唯一的“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国家试点的数字支撑,执法监管数字应用聚焦行政执法力量分散、协同不畅、执法行为不规范等问题,以整体智治理念,重塑传统执法体制,再造执法监督流程,优化完善监管检查系统、处罚办案系统、执法监督系统,增量开发协同指挥系统、证据共享应用,实现统一数据标准、统一用户体系、统一业务应用,推进执法监管事项全上平台、协同指挥全屏掌控、执法效能全面画像,形成“行政审批—监管执法—监督评价”的“大执法”闭环,推动政府该管的事“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嘉兴市秀洲区某洗车店老板张红新也是“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直接受益者:“综合行政执法队员虽然只来一次,却相当于给我们做了一次‘全身体检’。”原来,秀洲区推进执法监管数字应用场景——“综合查一次”建设,按照“一件事”标准,集成多部门对同一监管对象的检查事项,通过形成“一件事”清单,推动“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 这样的例子只是“智慧法治”建设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在浙江,群众越来越感觉到数字化法治和法治数字化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如今,无论是24小时智能法律服务等便民利民举措,还是公证牵引的遗产继承一件事应用,“智慧法治”已经渗透到法治建设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
整体谋划多措并举担当使命
|
司法部与浙江省政府合作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
|
|
|
( 2022-06-2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
|
图为2021年7月,浙江省桐庐县综合执法局联合各乡镇(街道)、公安等部门开展富春江、分水江流域“三无船舶”专项治理行动。 浙江省司法厅供图
|
|
□ 本报记者 陈东升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吴 攸 今年2月,司法部与浙江省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从10个方面32项举措着手,共同推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浙江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陈伟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意味着司法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将共同加强对浙江法治建设和司法行政领域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领导和支持,着力推进行政立法更加高质高效、行政执法更加规范文明、刑罚执行更加公平公正、普法守法更加深入人心、公共法律服务更加便捷普惠,努力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区,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法助共富持续优化升级营商环境 《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指出,支持浙江争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整体优势,全力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浙江建设现代法律服务体系,有效提升法律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能力水平。 衢州市新农都批发市场是辐射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一直以来,市场内缺乏规范的交易模式,大部分经营户只认“脸熟”和“信誉”,遇到买方不付款的情况经营户也只能自认倒霉。 2020年9月,网格法律顾问朱文入驻市场后,为了规范市场经营建了个微信群,通过发送规范的借条、对账单格式,告诉所有经营户在交易的时候,让对方提供身份证和姓名。 “老朱来了以后,逐渐改变了我们‘口头约定’的传统交易习惯,货款欠条、交易合同等变得更规范。现在,不管多忙,我们都会做好每笔交易的凭证,再也不怕卖菜的辛苦钱打水漂了。”商户严小明说。 朱文所在的网格工作站,与批发市场一街之隔。他每周三天坐镇网格工作站,接受经营户的法律咨询。“市场经营是24小时的,我们的法律服务也不能歇。”朱文告诉记者。 民营经济是浙江发展的金名片,也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如何响应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需求,是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一张“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在浙江逐渐完善。浙江省通过建立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一图二清单”工作机制,完成“浙里公共法律服务”重大应用三张清单“一本账S1”的迭代和平台、功能、机制贯通方案,推进“浙里公证在线”“浙里律师在线”应用建设,将“法雨春风”送进社会各个角落。 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业已铺开,“全覆盖、高尖精”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紧随其后。浙江省积极推进涉外法律服务发展专项行动及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市场主体法律顾问服务网格化全覆盖、“千所联千会”等工作,全省一季度法治体检企业3万余家,开展企业清患行动、帮扶企业经营发展2.5万次,覆盖780.23万家市场主体。 为加快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浙江各地还以政策供给“护航”助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杭州市积极推动实施《杭州市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完成“优化公共法律服务”等4项牵头工作的部署协调和任务分工。聚焦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宁波市研发了连接全市4947个办事窗口、127种证件(证明)数字信息实现互通共享的电子证明共享核查平台,全市累计减少群众和企业提交的证件(证明)达55013件;金华市持续优化以告知承诺制为核心的极速极简审批模式,推行“拿地即开工”改革。 积极推动各地100%完成省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统一目录(2020年、2021年)事项划转,形成涉及2088项的设区市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扩展目录;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实施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目前全省已有207个乡镇(街道)采取赋权方式、888个乡镇(街道)采取派驻方式,270个乡镇(街道)采取1+X方式开展执法工作。 法护平安守护群众和谐安宁生活 《合作框架协议》中明确的“支持浙江在基层治理法治化上率先突破,依法助推社会高效能治理;支持浙江创新司法行政系统平安建设机制,依法守护群众高品质生活”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延伸。 “法治海宁,心安潮城”,这句朗朗上口的普法标语近来在海宁市的“出镜率”很高。今年4月初,海宁疫情防控最吃紧的阶段,临时组建起的核酸检测点上,工作人员正为如何有效保持核酸检测的安全距离出谋划策。马桥司法所所长崔晓平想起了前段时间市普法办订制发放的普法胶带。用胶带来划分的排队一米线,一场疫情防控中的“胶带普法”就此展开。不仅用于一米线标识、设施固定,很多疫情防控工作人员还用来给手套、鞋套封口,携带消毒液,制作防护服外的口袋等。小小普法胶带,不仅守护群众的平安健康,更把法治春风吹进心里。 全面筑牢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浙江专题部署“调解促稳定、喜迎二十大”等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工作,畅通“网上随时办、全域就近办、简易快捷办”机制,灵活运用“一案一策”、定人包案、上门调解、巡回调解、不接触调解等方式方法,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不断优化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全省受理矛盾纠纷136760件,调解成功矛盾纠纷135784件,调解成功率为99.29%。 浙江在持续培育壮大人民调解员队伍并优化结构以外,还深入推进律师专业调解试点。依托县级“社会治理中心”,组织律师开展值班工作,为当地党委政府、人民群众提供专业调解服务。同时,各地还组织引导广大律师通过法院律师调解室、在线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办理调解业务,开展专业调解工作。今年一季度全省共开展律师调解3086件。 “本案时间跨度长达14年,房子已经拆迁,户主至今没有得到安置,其中固然有历史原因,但有关部门的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年4月,在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一起安置补偿协议案件庭审现场,出庭应诉的绍兴市越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钱林江这样说,“越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法治越城建设,一直将依法行政作为第一准则,尊重原告通过合理途径依法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绝不会因为本案系历史遗留问题而弃之不管。我们一定尊重法院裁判结果,依法履行法定义务,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最大程度处置化解本起行政纠纷。” 这样真诚又充满底气的表态,也是对绍兴市制定《全市行政诉讼“双下降”攻坚战方案》的呼应。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构建行政争议解决机制,发挥行政机关化解矛盾纠纷“分流阀”、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推进省市县三级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实体化运作,健全调解工作机制,及时稳妥化解行政争议。今年一季度全省受理行政复议申请3114件,通过行政复议调解成功1192件。 司法数字化改革助推高质量发展 《合作框架协议》中还点出支持浙江推进司法行政领域数字化改革,以数字赋能助推高质量发展;支持浙江打造“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样板,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在今年4月的浙江省司法行政系统数字化改革推进会上,2022年司法行政领域数字化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就:按照“全面贯通、集成突破、集中展示”要求,围绕“16N2”数字司法体系架构,以司法“大脑”建设为引领,推动司法能力提升;以应用建设为核心,打造重大硬核成果;以全面贯通为牵引,确保实战实用实效;以理论制度为支撑,形成双线并进格局。 “浙里社区矫正应用”就是这样一个“全面贯通”的应用场景,该应用由过去分散的18个省级子应用深度融合、集成再造而成,贯穿于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教育帮扶全过程,以数字化构建形成“管理智能、管控精准、管教便捷、协同高效”的矫正工作新格局。 在应用系统中的“灵犀”浙里连心模块中,涵盖了“泛刑事执行一体化心理智能矫治与人员数字管理”各类项目。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算法,开展全周期心理评估,按风险级别分别赋予“绿、蓝、黄、橙、红”五色“心晴码”,根据心理画像分析得出犯因标签、风险信号与帮扶需求,智能匹配教育帮扶建议、自动生成矫正方案。 司法行政数字化探索之路无止境。作为全国唯一的“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国家试点的数字支撑,执法监管数字应用聚焦行政执法力量分散、协同不畅、执法行为不规范等问题,以整体智治理念,重塑传统执法体制,再造执法监督流程,优化完善监管检查系统、处罚办案系统、执法监督系统,增量开发协同指挥系统、证据共享应用,实现统一数据标准、统一用户体系、统一业务应用,推进执法监管事项全上平台、协同指挥全屏掌控、执法效能全面画像,形成“行政审批—监管执法—监督评价”的“大执法”闭环,推动政府该管的事“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嘉兴市秀洲区某洗车店老板张红新也是“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直接受益者:“综合行政执法队员虽然只来一次,却相当于给我们做了一次‘全身体检’。”原来,秀洲区推进执法监管数字应用场景——“综合查一次”建设,按照“一件事”标准,集成多部门对同一监管对象的检查事项,通过形成“一件事”清单,推动“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 这样的例子只是“智慧法治”建设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在浙江,群众越来越感觉到数字化法治和法治数字化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如今,无论是24小时智能法律服务等便民利民举措,还是公证牵引的遗产继承一件事应用,“智慧法治”已经渗透到法治建设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