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
□ 本报记者 徐伟伦 文/图
4月底,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场馆“首都体育馆”在赛后首次对大众开放。作为双奥场馆,这里见证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冬奥首金的诞生。开放日当天,5岁的萌萌(化名)穿着冰刀鞋在家人的陪伴下在冰上滑行,感受着冬奥的气息。 这,正是中国冰雪运动新的未来和希望。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带给我们创纪录奖牌数的同时,更留下了数之不尽的宝贵遗产,日益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常态。 冬奥场馆回归融入百姓生活常态 4月16日,保留了北京冬奥会赛时冰面的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面向公众开放,开放首日即吸引了约1000名观众。 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说,位于“冰立方”南广场地下空间的群众冰上健身和普及冰壶运动的冰上运动中心将面向社会营业,满足冰雪爱好者的运动需求,场馆预计未来每年可接待冰上运动爱好者超10万人次,并将成为向青少年推广冰上运动的重要载体。 这只是一个缩影。4月,作为冬奥会场馆的“鸟巢”、首钢滑雪大跳台出发区等陆续对外开放,冬奥会延庆赛区正式挂牌“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及“高山滑雪北京延庆国家训练基地”,迎接各界人士。 事实上,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一直都是世界性难题,放眼全球成功案例也并不多见。在中国,不仅每一座冬奥场馆都有着自己的长远规划,而且更加注重无障碍环境的保障以及与居民生活的常态化融合。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称,冬奥会场馆的赛后利用主要涉及文旅综合开发、申办举办高水平赛事、向社会开放等三个方面。 随着冬奥会落幕,作为双奥场馆的五棵松体育馆冰上运动中心将以“华熙LIVE冰上中心”的新形象亮相,不仅可以开展冰上运动、青少年冰球培训,还将引入餐饮、剧院、文化、教育、娱乐等多种业态,成为以冰场为核心的体育、商业相互融合的服务综合体,预计于今年6月面向公众开放。 距离五棵松体育馆不远的就是首钢滑雪大跳台,北京冬奥会时,运动员从跳台上腾空而起,与身后工业风十足的冷却塔共同构成了令人惊叹的经典画面。赛后,这里将成为冬奥会历史上第一个赛后永久保留的滑雪大跳台场地,还有望在夏季得到综合利用,成为极限运动的新地标,大跳台所在的首钢园也将以“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的身份陪伴市民,使“双奥之城”的北京拥有“双奥公园”。 地处北京山区的冬奥延庆赛区也将依托雪上场馆打造“全季、全时、全域”的冰雪娱乐中心、山地度假区和避暑旅游胜地,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休闲、山地度假、户外运动等产业,实现冬奥场馆四季运营。 数据显示,仅在北京,冰雪场地的数量就已由冬奥申办前的42座冰场、44块冰面,发展为82座冰场、97块冰面,冰雪景区成倍增长;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和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均达到200所。 “这些都是冬奥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只是新的起点。”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遗产管理处处长刘兴华说,早在2018年11月,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协调工作委员会即正式成立,这也标志着北京冬奥会成为《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2019年,《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发布实施,现如今,涉及体育、经济、文化、环境等七大方面的数十个领域的规划正一步步成为现实,绘制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画卷。 无形遗产让冬奥精神温暖四季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 “相较于有形的遗产,无形的遗产更深远更入心。”在刘兴华看来,冬奥会带动的志愿服务精神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对冰雪文化的热爱在青少年群体中愈加浓厚,助残扶残成为更多人的行为自觉。 除了赛事志愿者,活跃在市民身边的冬奥城市志愿者同样温暖如春。作为被表彰的先进集体之一,北京朝阳青年律师志愿服务团将普法工作与冬奥城市志愿服务工作相结合,在城市志愿服务普法站点累计服务时长超过24000小时,为群众提供城市志愿帮助达10万余次。作为“双奥”志愿者,朝阳区律师协会团委书记、朝阳青年律师志愿服务团团长张帅表示,作为冬奥遗产的志愿精神将永不落幕,志愿服务团也将继续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法治服务,将冬奥精神传承下去,温暖更多人。 就这样,从2008年夏奥会到2022年冬奥会,志愿者一如既往的微笑成为中国传承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好注脚。在奥运精神和志愿精神的指引下,北京市志愿者的数量逐年提升,实名注册人数已突破449.3万,占北京常住人口的20.5%,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北京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冬奥盛会,还是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良机。“我们学校从2015年开始进行了7年的冬奥教育,让每位同学都有了自己的冰雪运动特长。”北京电厂路小学校长薛东说,作为全国第一所国家体育总局授牌的冰雪学校,未来学校将结合传统冰雪项目、冰雪运动旱地化课程等,继续普及冬奥知识,传承冬奥精神,学校的冰壶馆也将面向更多单位和学校开放。 作为冬残奥会的重要遗产,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与发展备受关注。不久前,家住朝阳区的残疾人张先生走进大屯街道温馨家园体验手指康复训练器具,同时向值班律师咨询租赁物业库房的合同事宜。记者看到,专为残疾人建设的温馨家园共有两层,设有心灵小屋、健康小站、科普乐园等多个功能室。“我们是残疾人的‘娘家人’,这里可以开展职业康复劳动、法律维权、志愿助残等25项综合服务。”工作人员说,“冬残奥会落幕了,但我们的服务永不落幕,并将进一步完善上门服务等工作举措”。 北京冬奥组委残奥会部部长杨金奎表示,通过举办冬残奥会,有效推动了残疾人在体育、文化、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平等权益保障,社会助残风气显著提升,“这些无形遗产也将进一步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进步,惠及广大群众生活”。 法治遗产推动社会治理以民为本 变化,远不止于此。近年来,北京市不仅逐步成为残疾人友好型城市,也在2021年首次实现了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冰雪运动安全保障系数显著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 在这背后,离不开法治的力量,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冬奥成功申办6年来,北京市司法局先后完成涉及冬奥的12项立法和20余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工作,推动做好志愿服务、无障碍环境等各项工作。 参与《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修订工作的北京市司法局立法三处副处长白保玉告诉记者,修法伊始,他们即前往北京冬奥组委展开调研。“以往对大型赛事的组织方能否自行招募志愿者一直没有明确规定,大多情况下赛事组织方和志愿者中间还会多一层‘志愿者服务机构’。”白保玉说,为破解这一困局,让志愿者组织工作更加高效高质,新修订的条例明确,举办大型社会活动时,举办单位可以自行招募志愿者。基于此,北京冬奥组委也有了专门的志愿者部招募管理处。此外,新条例特别对建立多元化的激励保障机制、为志愿者购买保险、适当给予交通食宿补贴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志愿者在日常积极参与服务奠定了有力基础。 “作为滑雪爱好者,近年来感触最深的莫过于雪场的安全保障更加靠谱,比如安全员更多了、高级道入场审核更为严格、安全提醒随处可见,这也让滑雪的体验感随之上升。”谈起近年来的变化,孙先生给“安全感”打出了最高分。这背后,是首都政法系统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不懈努力。近年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及时总结冰雪产业发展中的法律风险,多次赴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普法宣传与法治培训,与各方协作不断完善冰雪运动安全保障机制,促进产业规范发展。 据了解,2021年北京六项主要污染物首次全部达标,特别是冬奥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达到了有PM2.5监测以来最好水平。成绩的取得源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相关立法也在日臻完善。2020年1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同步通过《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这是我国第一个同步起草、同步调研、同步审议、同步制定的区域协同立法,对移动源污染防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措施,以此深入开展“一微克”行动。 对于残疾人,《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在起草之初就绘制出了改革蓝图。“城市轨道交通的车站应当设置无障碍检票通道、无障碍厕所、无障碍电梯,未设置的应当进行改造。”“政府及其部门网站、政务服务平台、网上办事大厅应当逐步达到无障碍网站设计标准。” 这些,正一步步成为现实。近3年来,北京市先后修复盲道2.6万处、51家网站和26款App应用通过全国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评估、地铁老线车站更新59部爬楼车和142部轮椅升降平台、2000名专业监督员活跃在一线以监督促整改…… 涉奥立法给群众带来的红利已悄然而至,冬奥的落幕,代表着新征程的开始,中国在冬奥会上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向世界发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热情呼唤,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留下的宝贵遗产必将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新的动力。 未来,已来。
|
|
冬奥遗产造福于民赋能新时代发展
|
法治护航绘制人民美好生活新画卷
|
|
|
( 2022-06-1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
|
图为2022年4月,小朋友们在“冰立方”体验冰壶运动。 |
|
□ 本报记者 徐伟伦 文/图
4月底,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场馆“首都体育馆”在赛后首次对大众开放。作为双奥场馆,这里见证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冬奥首金的诞生。开放日当天,5岁的萌萌(化名)穿着冰刀鞋在家人的陪伴下在冰上滑行,感受着冬奥的气息。 这,正是中国冰雪运动新的未来和希望。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带给我们创纪录奖牌数的同时,更留下了数之不尽的宝贵遗产,日益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常态。 冬奥场馆回归融入百姓生活常态 4月16日,保留了北京冬奥会赛时冰面的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面向公众开放,开放首日即吸引了约1000名观众。 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说,位于“冰立方”南广场地下空间的群众冰上健身和普及冰壶运动的冰上运动中心将面向社会营业,满足冰雪爱好者的运动需求,场馆预计未来每年可接待冰上运动爱好者超10万人次,并将成为向青少年推广冰上运动的重要载体。 这只是一个缩影。4月,作为冬奥会场馆的“鸟巢”、首钢滑雪大跳台出发区等陆续对外开放,冬奥会延庆赛区正式挂牌“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延庆奥林匹克园区”及“高山滑雪北京延庆国家训练基地”,迎接各界人士。 事实上,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一直都是世界性难题,放眼全球成功案例也并不多见。在中国,不仅每一座冬奥场馆都有着自己的长远规划,而且更加注重无障碍环境的保障以及与居民生活的常态化融合。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称,冬奥会场馆的赛后利用主要涉及文旅综合开发、申办举办高水平赛事、向社会开放等三个方面。 随着冬奥会落幕,作为双奥场馆的五棵松体育馆冰上运动中心将以“华熙LIVE冰上中心”的新形象亮相,不仅可以开展冰上运动、青少年冰球培训,还将引入餐饮、剧院、文化、教育、娱乐等多种业态,成为以冰场为核心的体育、商业相互融合的服务综合体,预计于今年6月面向公众开放。 距离五棵松体育馆不远的就是首钢滑雪大跳台,北京冬奥会时,运动员从跳台上腾空而起,与身后工业风十足的冷却塔共同构成了令人惊叹的经典画面。赛后,这里将成为冬奥会历史上第一个赛后永久保留的滑雪大跳台场地,还有望在夏季得到综合利用,成为极限运动的新地标,大跳台所在的首钢园也将以“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的身份陪伴市民,使“双奥之城”的北京拥有“双奥公园”。 地处北京山区的冬奥延庆赛区也将依托雪上场馆打造“全季、全时、全域”的冰雪娱乐中心、山地度假区和避暑旅游胜地,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休闲、山地度假、户外运动等产业,实现冬奥场馆四季运营。 数据显示,仅在北京,冰雪场地的数量就已由冬奥申办前的42座冰场、44块冰面,发展为82座冰场、97块冰面,冰雪景区成倍增长;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和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均达到200所。 “这些都是冬奥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只是新的起点。”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遗产管理处处长刘兴华说,早在2018年11月,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协调工作委员会即正式成立,这也标志着北京冬奥会成为《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2019年,《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发布实施,现如今,涉及体育、经济、文化、环境等七大方面的数十个领域的规划正一步步成为现实,绘制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画卷。 无形遗产让冬奥精神温暖四季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 “相较于有形的遗产,无形的遗产更深远更入心。”在刘兴华看来,冬奥会带动的志愿服务精神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对冰雪文化的热爱在青少年群体中愈加浓厚,助残扶残成为更多人的行为自觉。 除了赛事志愿者,活跃在市民身边的冬奥城市志愿者同样温暖如春。作为被表彰的先进集体之一,北京朝阳青年律师志愿服务团将普法工作与冬奥城市志愿服务工作相结合,在城市志愿服务普法站点累计服务时长超过24000小时,为群众提供城市志愿帮助达10万余次。作为“双奥”志愿者,朝阳区律师协会团委书记、朝阳青年律师志愿服务团团长张帅表示,作为冬奥遗产的志愿精神将永不落幕,志愿服务团也将继续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法治服务,将冬奥精神传承下去,温暖更多人。 就这样,从2008年夏奥会到2022年冬奥会,志愿者一如既往的微笑成为中国传承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好注脚。在奥运精神和志愿精神的指引下,北京市志愿者的数量逐年提升,实名注册人数已突破449.3万,占北京常住人口的20.5%,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北京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冬奥盛会,还是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良机。“我们学校从2015年开始进行了7年的冬奥教育,让每位同学都有了自己的冰雪运动特长。”北京电厂路小学校长薛东说,作为全国第一所国家体育总局授牌的冰雪学校,未来学校将结合传统冰雪项目、冰雪运动旱地化课程等,继续普及冬奥知识,传承冬奥精神,学校的冰壶馆也将面向更多单位和学校开放。 作为冬残奥会的重要遗产,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与发展备受关注。不久前,家住朝阳区的残疾人张先生走进大屯街道温馨家园体验手指康复训练器具,同时向值班律师咨询租赁物业库房的合同事宜。记者看到,专为残疾人建设的温馨家园共有两层,设有心灵小屋、健康小站、科普乐园等多个功能室。“我们是残疾人的‘娘家人’,这里可以开展职业康复劳动、法律维权、志愿助残等25项综合服务。”工作人员说,“冬残奥会落幕了,但我们的服务永不落幕,并将进一步完善上门服务等工作举措”。 北京冬奥组委残奥会部部长杨金奎表示,通过举办冬残奥会,有效推动了残疾人在体育、文化、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平等权益保障,社会助残风气显著提升,“这些无形遗产也将进一步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进步,惠及广大群众生活”。 法治遗产推动社会治理以民为本 变化,远不止于此。近年来,北京市不仅逐步成为残疾人友好型城市,也在2021年首次实现了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冰雪运动安全保障系数显著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 在这背后,离不开法治的力量,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冬奥成功申办6年来,北京市司法局先后完成涉及冬奥的12项立法和20余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工作,推动做好志愿服务、无障碍环境等各项工作。 参与《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修订工作的北京市司法局立法三处副处长白保玉告诉记者,修法伊始,他们即前往北京冬奥组委展开调研。“以往对大型赛事的组织方能否自行招募志愿者一直没有明确规定,大多情况下赛事组织方和志愿者中间还会多一层‘志愿者服务机构’。”白保玉说,为破解这一困局,让志愿者组织工作更加高效高质,新修订的条例明确,举办大型社会活动时,举办单位可以自行招募志愿者。基于此,北京冬奥组委也有了专门的志愿者部招募管理处。此外,新条例特别对建立多元化的激励保障机制、为志愿者购买保险、适当给予交通食宿补贴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志愿者在日常积极参与服务奠定了有力基础。 “作为滑雪爱好者,近年来感触最深的莫过于雪场的安全保障更加靠谱,比如安全员更多了、高级道入场审核更为严格、安全提醒随处可见,这也让滑雪的体验感随之上升。”谈起近年来的变化,孙先生给“安全感”打出了最高分。这背后,是首都政法系统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不懈努力。近年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及时总结冰雪产业发展中的法律风险,多次赴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普法宣传与法治培训,与各方协作不断完善冰雪运动安全保障机制,促进产业规范发展。 据了解,2021年北京六项主要污染物首次全部达标,特别是冬奥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达到了有PM2.5监测以来最好水平。成绩的取得源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相关立法也在日臻完善。2020年1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同步通过《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这是我国第一个同步起草、同步调研、同步审议、同步制定的区域协同立法,对移动源污染防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措施,以此深入开展“一微克”行动。 对于残疾人,《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在起草之初就绘制出了改革蓝图。“城市轨道交通的车站应当设置无障碍检票通道、无障碍厕所、无障碍电梯,未设置的应当进行改造。”“政府及其部门网站、政务服务平台、网上办事大厅应当逐步达到无障碍网站设计标准。” 这些,正一步步成为现实。近3年来,北京市先后修复盲道2.6万处、51家网站和26款App应用通过全国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评估、地铁老线车站更新59部爬楼车和142部轮椅升降平台、2000名专业监督员活跃在一线以监督促整改…… 涉奥立法给群众带来的红利已悄然而至,冬奥的落幕,代表着新征程的开始,中国在冬奥会上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向世界发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热情呼唤,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留下的宝贵遗产必将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新的动力。 未来,已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