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13 9/13 8 9 10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用崇法善治实践护航南粤再创辉煌
· 夯实法治之基 赓续红色血脉

夯实法治之基 赓续红色血脉
贵州革命老区抢抓机遇迎来华丽“嬗变”

( 2022-06-0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近日,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开展“民法典进乡村活动”,南明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民政局等12个部门参加。图为普法人员在农村人流量最为集中的赶集日,深入村民中间、进到市场里面为村民普及民法典知识。 冯小丹 摄
  □ 本报记者   王家梁
  □ 本报通讯员 岳  端 杨文松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的遵义会议会址,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跨越百年依然矗立,静静述说着中国革命在这里实现伟大转折,从此走上胜利道路的历史。
  作为红军长征时活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省份,贵州处处留下红军的足迹。
  贵州儿女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中凝聚起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强大合力,以法治护航实现了从发展滞后到赶超跨越的历史巨变,贵州革命老区正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建章立制护红色资源育新机
  再次来到遵义会议会址,72岁的市民夏庆元感觉很不一样:“坑洼的沥青路变成了青石板路,入口从1个增加到4个。”夏庆元的感受源于今年2月启动的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整治及展陈提升工程,这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的核心项目之一。
  被确定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之一以来,贵州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立法先行加速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各项工作。
  2019年12月,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率先启动立法工作,将《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纳入2020年、2021年立法计划,稳步推进,历时18个月三审通过。
  2021年7月1日起,《条例》正式实施,作为全国首部涉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地方性法规,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作出了相关规定。
  “《条例》的出台为我省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传承弘扬长征精神提供法律保障。《条例》的施行,标志着我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进入了规范化、法治化轨道。”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力说。
  各相关部门握指成拳、形成合力,持续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法治保障。
  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贵州省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将充分利用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注重发掘、研究、保护党领导贵州各族人民在各个时期开展革命建设形成的红色法治文化写入规划。
  针对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刀靶水革命文物受损问题,贵州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法律监督职能,检察长亲自领办,通过一体化办案,加大与行政机关的沟通协商,推动省、市相关行政执法机关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促成地方立法和专项整治,发挥公益诉讼职能在保护红色文化资源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红军“四渡赤水”三渡之地的仁怀市,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高标准建成系列红色教育基地,以“党员带头讲、组团集中讲、专题辅导讲、现场感悟讲、志愿温情讲”的“五讲”模式,有力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
  无独有偶,“四渡赤水纪念馆”所在地习水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县域,农村户籍人员占63.9%。近年来,习水县不断推动“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助力平安乡村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借助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贵州推出了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了一批红色景点,提升了一批红色展馆。目前,全省拥有4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9个,有力推动了贵州红色文旅提质升级,切实将红色资源转变为“红火产业”。
民主法治助红色热土展新卷
  2.6万多平方公里的毕节,是革命者用鲜血染红、建设者用汗水浇灌的土地。
  然而,这片红色热土也曾长期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山高路远,人口基数大、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薄弱、毒情形势严峻复杂、法治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难题,成为毕节高质量发展路上的“拦路虎”。
  “这里过去非常闭塞,赚钱的门路不多,很多人闲在家里赌博,养成了好吃懒做的陋习。”说起村里的不良风气,毕节市纳雍县小屯村党支部书记王祖军直言不讳。但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时,如今的小屯村一改往日的脏乱差,摇身一变成为翠柳摇曳、流水潺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村”。
  2015年以来,贵州高质量开展法治毕节创建,整体推进“六大工程”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大力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3853个,组建人民调解组织4000余个,4个乡村治理经验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典型案例。
  与此同时,毕节还以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为抓手,率先在全省出台《毕节市行政错案问责追责办法(试行)》和推行权责清单动态管理机制,行政权力事项减少2334项、减幅39.2%。率先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办件提速率达97.53%,推行“便民服务5+2周末办事不打烊”、政务服务“集成套餐”等工作模式。
  曾经的穷山恶水不复存在,红色热土唱响精美乐章。
  在与之东西相望的铜仁市,印江县板溪镇司法所所长任迪深有感触。“印江是红色革命老区,几十年来,这块红色土地经历了从贫穷落后到乡村振兴的历史变迁,其中,民主法治的巨大变化就是一个典型。”
  过去的板溪镇,由于村民不懂法,农村矛盾纠纷群体性上访多,调处难度大,所辖的上洞村偷盗现象严重,赌博之风盛行,被人们称为“痞子村”。
  板溪镇积极开展“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充分发挥“乡村法律明白人”分布广、无门槛、零距离、面对面的优势特点,依托乡村“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积极开展诉源治理,构建民间纠纷“百米调解圈”,打通人民调解“最后一公里”,社会治安状况得到根本转变,好人好事不断涌现。
  过去村民无理要争三分,而今村民有理也要让三分,曾经的“痞子村”已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近年来,贵州不断增强公共法律服务质效,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全面推行“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机制,推广“党小组+网格员+十联户”铁三角,推出“三联三促”助力“一站式”多元解纷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深化诉源治理,落实“群众来访件件有回复”制度。截至2021年,推进全省100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1490个服务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17个,省级1128个,绘就了一幅乡风文明、家风优良、民风淳朴的法治乡村精美画卷。
乡村振兴促革命老区焕新颜
  黔西市大观镇丘林村,宽阔的鸭池河水碧波荡漾。一块“红军渡口”石碑矗立河边,记录着红军强渡鸭池河,成功向黔大毕方向挺进的光辉历史。
  80多年后,冲锋的号角犹在耳旁,当年的长征精神已转化为丘林人苦干实干的奋斗实践,以勤劳双手创造出幸福生活。
  依托河谷地带气候优势,丘林村发展起以桃树和李树为主的经果林产业。如今,全村经果林面积超过3000亩,带动全村果农每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
  近年来,贵州立足革命老区实际,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持续强化政策引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夯实绿色基底,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核心着力增强革命老区发展活力,走出了一条新时代贵州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针对革命老区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搬迁人口163.49万人,占革命老区脱贫人口的30.7%,占全省搬迁人口的85.15%,革命老区易地扶贫搬迁有劳动力家庭全部实现每户1人以上就业。
  “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有力政策支持下,全省交通建设发展速度居全国前列,58个革命老区县全部脱贫摘帽,五年减少贫困人口532.5万人,革命老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大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革命老区县实现乡乡通油路、组组通硬化路,建成农村“组组通”硬化路6.45万公里。
  结合实际,贵州公安交警部门将农村交通安全工作纳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管理,明确乡镇干部、村居两委、综治力量的工作职责、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聚势借力”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支持、推动交通安全社会综合治理提效增质,力争实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新格局。
  深入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双千工程”和十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扎实推进,农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位居全国前列。目前,14个革命老区县基本实现主导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全产业链发展日趋完善。
  精神火炬永不灭,红色江山代代传。迈上新征程,贵州儿女将砥砺前行,接续奋斗,不断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