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胡新桥 刘志月 凌晨4时,李春尧起床了。 洗漱完,拎起头天装好的一大篮萝卜,李春尧骑电动车往县城菜场赶。 4时40分许,李春尧刚到菜场,两个商贩就“截了胡”,把新鲜的萝卜抢购一空。 天微亮,李春尧已回到家,照顾孙子、孙女,去家门口承包的村级大棚蔬菜基地劳作。 充满生活气息的一天,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城关镇小丰山村脱贫户李春尧家如是开启。 几天前,李春尧家迎来了到鄂履新不久的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共话老区由脱贫、小康走向共同富裕。 红安县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人民军队的重要诞生地,是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县、共和国第一将军县。 “如今,为中国革命胜利牺牲14万英雄儿女的红安城,传承‘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革命精神,锚定‘建设大别山红色中心城市’目标,践行一心为民的‘红安红’价值追求,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正广泛发动群众共同书写幸福生活缔造新的传奇。”红安县委书记刘堂军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村民回家了 位于红安县城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二展厅新增了“八大革命母亲”展区,其中兰桂珍老人的故事催人泪下。 战争年代,兰桂珍先后失去了父亲、丈夫、4个儿子和4个兄弟等10位亲人,3位被确立为革命烈士。全家11口人,最后只剩下她一个。 “虽然没有了骨肉亲人,但我的心早已与革命融为一体,共产党、红军就是我的亲人!”展厅墙上兰桂珍老人画像下镌刻着她说的这句话。 解放后,70多岁的兰桂珍老人带头参加合作社和集体生产,自己劳作养活自己。 小丰山村脱贫攻坚路上,兰桂珍老人“紧跟党走”的精神得以传承。 早些年,为改善生活,小丰山村村民多外出务工。自2009年老伴因病离世,李春尧到广东打工,一年到头很少回村。 2015年7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将红安县列入全省首批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区。小丰山村被确定为重点贫困村。李春尧家被定为因病致贫贫困户。 2019年春节,小丰山村党支部书记周从贵到李春尧家,发动她回村里承包蔬菜大棚,“收入不一定比得上务工,但起码可以照顾家里孙子、孙女”。 一开始,李春尧有点儿拿不定主意。周从贵带她到周边村学习、几次三番到家里做工作,“到年底要亏了,你拿上工小本找我,给你按每天60块钱算工”。 有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兜底承诺”,李春尧吃了定心丸,还发动6位与自己情况相似的姐妹回村种菜。 同时,村里请来了技术员,指导“李春尧们”。到了年底,7个人都没找周从贵“要工钱”。 小丰山村还建立起红薯加工企业,扶贫车间带动脱贫户46户,全村60余人就近就业。 通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红安县确立了“红苕、红皮花生,高山有机茶、油茶,蔬菜,中药材”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全县六大特色产业总面积达到76万亩,总产量62.2万吨,带动大批务工村民回村。 能人回乡了 打开小程序,即可查看温度、湿度、土壤成分指数,远程操作浇水、保温等一系列动作。 站在红安苕组培脱毒中心项目施工现场,红安县瑞沣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峰逐一展示玻璃温室的“科技范儿”。 姚峰是红安县杏花乡龙潭寺村人。年轻时,他在外干工程小有成就。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回乡,地荒、民贫的现状让他很是震惊,于是决定回乡创业。 运用自身积累的资源,姚峰设合作社、建香菇生产基地,带动全县9个易迁点近500户脱贫户就业增收。 2018年,姚峰被选为龙潭寺村党支部书记,三年间推动龙潭寺村变了样: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229户,村民富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购买红薯脱毒种苗专利,建立脱毒种苗培育车间,做优“红安苕”地理标志产品;推动党建强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文明兴村,将连换3任村党支部书记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软弱涣散村建成基层坚强战斗堡垒。 2021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姚峰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围绕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红安县大力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和能人回乡、教授回乡工程,推动人才回流、智力回归、项目回迁,吸引一批像姚峰一样的红安籍优秀人才带项目和技术回乡创新创业。 到2020年底,红安县共签约能人回乡项目447个,引进专家教授182人、签约回乡项目97个。 作风回来了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基座上,镌刻着这首传颂极广的《红安谣》。 民谣里“军民一心”“不胜不休”的情景,仍在红安城上演。 脱贫攻坚,并非一帆风顺。 一开始,小丰山村建起连体大棚种葡萄。2017年1月2日,一场暴风雪,压垮了39个棚。 “得知消息,赶到现场,老支书和我站在田边,哭成了泪人……”谈起任村扶贫专干时的这段经历,周从贵眼圈泛红。 但老区干部群众没被困难吓倒,而是擦干了眼泪,继续干。目前,瞄准产业兴村,周从贵他们正谋划继续扩大村里的莲子、蔬菜大棚、食品厂、光伏发电等产业规模。 同时,周从贵也有了一个新目标:当村集体收入超过百万元后,要给全村村民买合作医疗,让大家共享发展成果。 作为全县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村之一,杏花乡百罗村为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赋予新意。 百罗村发动群众,组建村级“铜锣联防”队,开展常态化巡控。去年底,村民胡月明老两口在家烤火取暖,不慎一氧化碳中毒,幸亏联防队员及时发现,避免了意外。 疫情防控期间,百罗村发动群众捐款捐物、互帮互助,成立了村级爱心基金会,并在疫情过后转为常态化自治组织。 百罗村妇女委员刘虹霞很感谢县里派专业社工到村里指导,让她学会了如何与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打交道,及时发现并巧妙化解了诸多家庭矛盾。 红安县探索实施“党建引领·活力乡村”建设,以村组或自然湾为单位,标准化建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卫生理事会、发展理事会和铜锣联防队“四队一会”群众自治组织,已在全县13个乡镇50个村开展试点,全面建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联动”的乡村治理体系。 “当年红军的好作风又回来了。”在百姓的称赞声中,红安干部群众一条心奔赴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
|
干部群众一条心奏响共同富裕强音
|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城“三治联动”书写幸福生活
|
|
|
( 2022-04-2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胡新桥 刘志月 凌晨4时,李春尧起床了。 洗漱完,拎起头天装好的一大篮萝卜,李春尧骑电动车往县城菜场赶。 4时40分许,李春尧刚到菜场,两个商贩就“截了胡”,把新鲜的萝卜抢购一空。 天微亮,李春尧已回到家,照顾孙子、孙女,去家门口承包的村级大棚蔬菜基地劳作。 充满生活气息的一天,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城关镇小丰山村脱贫户李春尧家如是开启。 几天前,李春尧家迎来了到鄂履新不久的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共话老区由脱贫、小康走向共同富裕。 红安县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人民军队的重要诞生地,是全国一类革命老区县、共和国第一将军县。 “如今,为中国革命胜利牺牲14万英雄儿女的红安城,传承‘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革命精神,锚定‘建设大别山红色中心城市’目标,践行一心为民的‘红安红’价值追求,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正广泛发动群众共同书写幸福生活缔造新的传奇。”红安县委书记刘堂军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村民回家了 位于红安县城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二展厅新增了“八大革命母亲”展区,其中兰桂珍老人的故事催人泪下。 战争年代,兰桂珍先后失去了父亲、丈夫、4个儿子和4个兄弟等10位亲人,3位被确立为革命烈士。全家11口人,最后只剩下她一个。 “虽然没有了骨肉亲人,但我的心早已与革命融为一体,共产党、红军就是我的亲人!”展厅墙上兰桂珍老人画像下镌刻着她说的这句话。 解放后,70多岁的兰桂珍老人带头参加合作社和集体生产,自己劳作养活自己。 小丰山村脱贫攻坚路上,兰桂珍老人“紧跟党走”的精神得以传承。 早些年,为改善生活,小丰山村村民多外出务工。自2009年老伴因病离世,李春尧到广东打工,一年到头很少回村。 2015年7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将红安县列入全省首批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区。小丰山村被确定为重点贫困村。李春尧家被定为因病致贫贫困户。 2019年春节,小丰山村党支部书记周从贵到李春尧家,发动她回村里承包蔬菜大棚,“收入不一定比得上务工,但起码可以照顾家里孙子、孙女”。 一开始,李春尧有点儿拿不定主意。周从贵带她到周边村学习、几次三番到家里做工作,“到年底要亏了,你拿上工小本找我,给你按每天60块钱算工”。 有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兜底承诺”,李春尧吃了定心丸,还发动6位与自己情况相似的姐妹回村种菜。 同时,村里请来了技术员,指导“李春尧们”。到了年底,7个人都没找周从贵“要工钱”。 小丰山村还建立起红薯加工企业,扶贫车间带动脱贫户46户,全村60余人就近就业。 通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红安县确立了“红苕、红皮花生,高山有机茶、油茶,蔬菜,中药材”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全县六大特色产业总面积达到76万亩,总产量62.2万吨,带动大批务工村民回村。 能人回乡了 打开小程序,即可查看温度、湿度、土壤成分指数,远程操作浇水、保温等一系列动作。 站在红安苕组培脱毒中心项目施工现场,红安县瑞沣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峰逐一展示玻璃温室的“科技范儿”。 姚峰是红安县杏花乡龙潭寺村人。年轻时,他在外干工程小有成就。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回乡,地荒、民贫的现状让他很是震惊,于是决定回乡创业。 运用自身积累的资源,姚峰设合作社、建香菇生产基地,带动全县9个易迁点近500户脱贫户就业增收。 2018年,姚峰被选为龙潭寺村党支部书记,三年间推动龙潭寺村变了样: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229户,村民富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购买红薯脱毒种苗专利,建立脱毒种苗培育车间,做优“红安苕”地理标志产品;推动党建强村、民主管村、依法治村、文明兴村,将连换3任村党支部书记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软弱涣散村建成基层坚强战斗堡垒。 2021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姚峰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围绕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红安县大力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和能人回乡、教授回乡工程,推动人才回流、智力回归、项目回迁,吸引一批像姚峰一样的红安籍优秀人才带项目和技术回乡创新创业。 到2020年底,红安县共签约能人回乡项目447个,引进专家教授182人、签约回乡项目97个。 作风回来了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基座上,镌刻着这首传颂极广的《红安谣》。 民谣里“军民一心”“不胜不休”的情景,仍在红安城上演。 脱贫攻坚,并非一帆风顺。 一开始,小丰山村建起连体大棚种葡萄。2017年1月2日,一场暴风雪,压垮了39个棚。 “得知消息,赶到现场,老支书和我站在田边,哭成了泪人……”谈起任村扶贫专干时的这段经历,周从贵眼圈泛红。 但老区干部群众没被困难吓倒,而是擦干了眼泪,继续干。目前,瞄准产业兴村,周从贵他们正谋划继续扩大村里的莲子、蔬菜大棚、食品厂、光伏发电等产业规模。 同时,周从贵也有了一个新目标:当村集体收入超过百万元后,要给全村村民买合作医疗,让大家共享发展成果。 作为全县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村之一,杏花乡百罗村为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赋予新意。 百罗村发动群众,组建村级“铜锣联防”队,开展常态化巡控。去年底,村民胡月明老两口在家烤火取暖,不慎一氧化碳中毒,幸亏联防队员及时发现,避免了意外。 疫情防控期间,百罗村发动群众捐款捐物、互帮互助,成立了村级爱心基金会,并在疫情过后转为常态化自治组织。 百罗村妇女委员刘虹霞很感谢县里派专业社工到村里指导,让她学会了如何与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打交道,及时发现并巧妙化解了诸多家庭矛盾。 红安县探索实施“党建引领·活力乡村”建设,以村组或自然湾为单位,标准化建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卫生理事会、发展理事会和铜锣联防队“四队一会”群众自治组织,已在全县13个乡镇50个村开展试点,全面建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联动”的乡村治理体系。 “当年红军的好作风又回来了。”在百姓的称赞声中,红安干部群众一条心奔赴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