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学院
13 10/13 9 10 11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法治道路的中国经验及其世界意义
· 宋朝的“职业法官”
· 器物逾制案 东土大唐奢华美器从何而来
· 以轻松诙谐笔触诉说人生百味
· 光影中的百年红色精神气质
· 关于“讨个说法”的传奇故事
· 如何选择自己的造雨人生

法治道路的中国经验及其世界意义
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 2022-03-3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徐汉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一书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汪习根教授组织全国该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和实务部门人员通过7年的潜心研究而完成的,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研究”(14ZDC001)的最终成果形式,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全面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问题的专门学术成果。该书分为历史探源篇、法理基础篇、域外借鉴篇、党法关系篇、制度保障篇、法治理论篇、实践构建篇7篇50章,共计3卷,200万字。
  该书通过提炼法治道路历史探索的规律性新命题和新结论,在重新类型化世界法治模式及其中国意义的前提下,科学解析了中国法治道路“一元两面三层四维”的内在构造、全面阐释了法治道路的本体、理念、内容与方策四者的相互关联与系统整合,从制度合法性、人民意志性、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四大层面揭示了法治道路的法理依据。
  为了实现在法治道路探索上的对话互鉴,该书系统梳理了八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国家法治道路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域外借鉴篇”中揭示了英国法治道路呈现的自然演进特点、美国法治道路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惑、法国自上而下法治路径取向的经验、日本引进西方法治国理念遭遇的阻碍、韩国宪法构造的实践困境、新加坡实用主义法治模式的经验、泰国法治道路探索中面临的挑战、埃及法治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这种比较法的研究,既全方位地探析法治道路与法治模式的类型及其可能的共性特征,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经验教训;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置于全球法治实践,为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的统筹,进而提升中国法治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提供交流对话的知识储备。
  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的纵深发展,该书从三个层面——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深入探究了法治道路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难题。在“党法关系篇”中,将党的领导之于法治道路的价值意蕴细化为倡导、引领、总揽、协调、统筹和保障六种形态,并进一步从属性、客体、面向、基础、规律、机制诸方面阐释党领导法治的作用机理,系统地呈现了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的方式与理性路径,为法治道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在“制度保障篇”中,进一步分析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的基本命题,系统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法治道路选择的关键意义与作用方式,将政党协商的价值定位为“一个价值判断”“两大价值特色”“三大价值整合”,推进了国家制度的创新发展;在“法治理论篇”中,从良法善治论、法律权威论、权利保障论、权力制约论、社会公平论、司法正义论、法治信仰论、法治思维论、法治改革论和法治话语论共十个方面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原创性贡献。这三个层面的研究直面法治道路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既坚持了正确的方向引领,又实现了制度创新,还发展和深化了法治理论,对于新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为了增强法治道路的实践特性,该书概括提炼出了中国法治道路的实践模式——包容型法治实施模式。在“实践构建篇”中,创构出“中国版本”的法治道路运行模式及其实践之道,设计出法治道路实践战略安排即构建“权威主导”“公共参与”“自上而下”“上下联动”的“共享型法治”道路模式,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纵深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