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 本报通讯员 顾 燕
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公安局深化平安建设,连续实施四轮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在疫情防控和服务复工复产中,立体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常州连续四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是全省唯一蝉联“长安杯”的设区市,2021年12月被授予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织密前端感知 助力查控立体化 根据相关要求,常州公安按照“全域、全量、多维、及时”四个元素,汇聚各类数据,形成了“陆域、空域、地下域、水域、网域”触角广泛、反应灵敏、互联互通的全域立体防控体系。 常州各公安检查站、执法服务站和治安卡口充分发挥“防火墙”“过滤网”作用,对进出常州的人、车、物、证、码等数据全程采集、实时研判,构建起“人过留影、车过留牌、机过留痕”的数据感知新体系。目前,3个省际交通检查站、3个水上公安检查站、37座街面警务站、5个市际卡口、6个城区查报站、30个国省道省市交界和33个高速公路收费站均建设电子卡口,筑牢城市防控“钢铁屏障”。 2021年4月13日,常州市钟楼区南大街一酒吧出现一起持刀伤人警情。民警通过“治安防控识别圈”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及其乘坐车辆,50分钟后将其抓获归案。 “控点、封线、成圈、锁城,不法分子进来能发现,发现了能控制。命案积案能够清零,得益于视频实战平台和社会治安防控实战应用‘常安平台’的研发与升级。”常州市公安局技防支队负责人介绍,通过加快推进社会视频图像信息共享云平台建设,政府各部门实现了图像信息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共享。 为了深度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常州公安将现有公安数据中心升级改造为全市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数据中心,与政务外网的市域社会治理联动平台打通安全数据交换通道,实现各类政务数据向治安防控“全息大脑”的整合汇聚,与市域社会治理联动平台建立联动协同机制,实现联网协同、指挥联动、警网融合、指令分发。2021年,通过技防手段应用直接破获刑事案件1404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308人,同比分别上升12.6%、32.1%。 打造中枢应用 实现防控智能化 常州公安还以“新基建”为引领,搭建起公共安全数据中心——“常安平台”,实行硬件资源、数据资源、资源服务“三统筹”。在整合联动各部门专业网络和信息系统基础上,在政务外网开展治安防控联动应用平台建设,对治安防控海量数据进行全域即时分析、指挥、调动、管理,形成治安防控的“数据中枢”和“智慧大脑”。 其中,“常安平台”作为全市不同系统、部门之间数据汇集的资源池,引领着常州市智慧防控的新生态。各类成熟的治安防控智慧单元,有力推动了全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的提档升级。 “常安申报”小程序实现从业人员自主申报、岗位自动分类、风险自动感知,行业管控精准度得到加强。 “微安居”自主申报系统被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市民通过手机端操作,即可实现出租房屋在线申报注销、出租房屋安全隐患在线告知、在线申领居住证等功能,有效提升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水平。 赋能一线实战 助推治理专业化 风险治理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常州市公安局积极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情报信息联采、风险隐患联排、矛盾纠纷联调、公共安全联管等工作机制。 健全市级层面重大风险联合研判机制,提高各类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排查化解各类风险隐患1.2万处。排摸各类市场主体1382家,保障全市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持续深化“警网融合”,全面建成“平安前哨”工作站,组织743名社区民警联合全市1.3万名专兼职网格员沉入社区开展联动共治,推动构建“社区民警+网格员+辅警+网格志愿者”力量体系。 搭建“1+N”的联合指挥架构,全市设置14个重点核心区域、18个人员密集区域、30条重点巡段,开展“闪亮”警灯行动。以6个公安武警联勤点、37个综合警务站、8辆“1号”巡逻车、8辆“2号”巡逻车为街面支点,以派出所巡防警力为补充,实现“定点执勤、动中备勤、高峰勤务、武装联勤”。 在公共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创新推进基于电子标识溯源的公安危爆物品安全控制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常州危爆物品管理本质安全水平。优化地铁安保指挥调度模式,加强反恐防暴应急演练,运营以来重大刑事案件和安全事故“零发生”。 常州市公安机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全社会参与社会治理。开启“众筹”“警企”“守护”等保安巡防模式,联合市保安协会建成保安联勤联防队伍354支、6800余人,壮大警务共同体。同时,依托“常州公安社会动员体验中心”,通过社会力量提供违法犯罪、公共安全隐患等各类线索1.6万条,“随手拍”交通违法线索4万条。
|
常州加快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不法分子进来能发现能控制
|
|
|
|
( 2022-03-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 本报通讯员 顾 燕
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公安局深化平安建设,连续实施四轮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在疫情防控和服务复工复产中,立体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常州连续四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是全省唯一蝉联“长安杯”的设区市,2021年12月被授予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织密前端感知 助力查控立体化 根据相关要求,常州公安按照“全域、全量、多维、及时”四个元素,汇聚各类数据,形成了“陆域、空域、地下域、水域、网域”触角广泛、反应灵敏、互联互通的全域立体防控体系。 常州各公安检查站、执法服务站和治安卡口充分发挥“防火墙”“过滤网”作用,对进出常州的人、车、物、证、码等数据全程采集、实时研判,构建起“人过留影、车过留牌、机过留痕”的数据感知新体系。目前,3个省际交通检查站、3个水上公安检查站、37座街面警务站、5个市际卡口、6个城区查报站、30个国省道省市交界和33个高速公路收费站均建设电子卡口,筑牢城市防控“钢铁屏障”。 2021年4月13日,常州市钟楼区南大街一酒吧出现一起持刀伤人警情。民警通过“治安防控识别圈”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及其乘坐车辆,50分钟后将其抓获归案。 “控点、封线、成圈、锁城,不法分子进来能发现,发现了能控制。命案积案能够清零,得益于视频实战平台和社会治安防控实战应用‘常安平台’的研发与升级。”常州市公安局技防支队负责人介绍,通过加快推进社会视频图像信息共享云平台建设,政府各部门实现了图像信息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共享。 为了深度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常州公安将现有公安数据中心升级改造为全市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数据中心,与政务外网的市域社会治理联动平台打通安全数据交换通道,实现各类政务数据向治安防控“全息大脑”的整合汇聚,与市域社会治理联动平台建立联动协同机制,实现联网协同、指挥联动、警网融合、指令分发。2021年,通过技防手段应用直接破获刑事案件1404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308人,同比分别上升12.6%、32.1%。 打造中枢应用 实现防控智能化 常州公安还以“新基建”为引领,搭建起公共安全数据中心——“常安平台”,实行硬件资源、数据资源、资源服务“三统筹”。在整合联动各部门专业网络和信息系统基础上,在政务外网开展治安防控联动应用平台建设,对治安防控海量数据进行全域即时分析、指挥、调动、管理,形成治安防控的“数据中枢”和“智慧大脑”。 其中,“常安平台”作为全市不同系统、部门之间数据汇集的资源池,引领着常州市智慧防控的新生态。各类成熟的治安防控智慧单元,有力推动了全市公安智慧警务建设的提档升级。 “常安申报”小程序实现从业人员自主申报、岗位自动分类、风险自动感知,行业管控精准度得到加强。 “微安居”自主申报系统被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市民通过手机端操作,即可实现出租房屋在线申报注销、出租房屋安全隐患在线告知、在线申领居住证等功能,有效提升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员管理服务水平。 赋能一线实战 助推治理专业化 风险治理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常州市公安局积极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情报信息联采、风险隐患联排、矛盾纠纷联调、公共安全联管等工作机制。 健全市级层面重大风险联合研判机制,提高各类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排查化解各类风险隐患1.2万处。排摸各类市场主体1382家,保障全市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持续深化“警网融合”,全面建成“平安前哨”工作站,组织743名社区民警联合全市1.3万名专兼职网格员沉入社区开展联动共治,推动构建“社区民警+网格员+辅警+网格志愿者”力量体系。 搭建“1+N”的联合指挥架构,全市设置14个重点核心区域、18个人员密集区域、30条重点巡段,开展“闪亮”警灯行动。以6个公安武警联勤点、37个综合警务站、8辆“1号”巡逻车、8辆“2号”巡逻车为街面支点,以派出所巡防警力为补充,实现“定点执勤、动中备勤、高峰勤务、武装联勤”。 在公共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创新推进基于电子标识溯源的公安危爆物品安全控制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常州危爆物品管理本质安全水平。优化地铁安保指挥调度模式,加强反恐防暴应急演练,运营以来重大刑事案件和安全事故“零发生”。 常州市公安机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全社会参与社会治理。开启“众筹”“警企”“守护”等保安巡防模式,联合市保安协会建成保安联勤联防队伍354支、6800余人,壮大警务共同体。同时,依托“常州公安社会动员体验中心”,通过社会力量提供违法犯罪、公共安全隐患等各类线索1.6万条,“随手拍”交通违法线索4万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