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新闻
|
|
□ 本报记者 石 飞 □ 本报通讯员 王定斌 邹昌义
2月11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骑马坝乡两村民因排污管安放位置发生口角,经过民警耐心劝说,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这是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红河边境管理支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从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25日,红河边境管理支队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847起,成功化解793起,化解率达93.6%,扎实的调处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真正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推进矛盾源头化解 2022年1月13日,金平县金水河镇辖区朱女士因自己孩子与同学发生碰撞摔倒,和对方家长在幼儿园门口吵得不可开交。双方各持己见、不甘示弱,眼看就要发生肢体冲突。金水河边境派出所驻点民警吕牧在5分钟内便抵达现场。在确认孩子们纯属无意相撞后,吕牧耐心做双方家长思想工作,“小朋友之间玩耍时,偶尔磕磕碰碰很正常,不必为此斤斤计较,甚至大动干戈。” 在吕牧耐心劝导下,朱女士为自己的不当言行赔礼道歉,对方家长表示谅解,两个小朋友也和好如初。 红河边境管理支队边境管理处副处长夏军锋介绍说:“支队始终坚持将化解阵地前移,在各个基层边境派出所社区设立‘社区调解工作小组’,定人定事定期走访,进行法律宣传、说理引导,就急就地调解,推动小矛盾、小纠纷解决在初始状态。” 公布纠纷化解渠道 “事后调处惩治不如事前预防化解。”半坡边境派出所所长张振荗说,在矛盾纠纷凸显期,为了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唯有抓早、抓小,从源头上预防和浇熄矛盾纠纷苗头。 “我家刚栽种的53株香蕉幼苗被人拔除后扔在路边。”2021年11月7日,老范寨边境派出所民警在处理一起纠纷时了解到,因土地确权问题,发生纠纷的两家当事人为这块土地的种植问题吵了10年时间。民警多方走访、查找事实依据,邀请相关部门对该地进行重新确权认定。12月4日,在派出所民警、乡政府工作人员、村干部的见证下,两家当事人签订了调解协议书。至此,一场十多年的土地纠纷终于化解,邻里关系不再剑拔弩张。 红河边境管理支队还围绕可能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前收集各类矛盾隐患信息,通过开设QQ、微信群、设立宣传栏、印发法治宣传单、警民联系卡等形式,多平台向辖区群众公布矛盾纠纷化解渠道。 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针对矛盾纠纷在调处后出现的易反复、履约难问题,红河边境管理支队制订了定时回访制度,对调处后履约不到位的,邀请驻地相关部门介入,与当事人沟通协调,督办落实,做到不留“后遗症”。 金平城关边境派出所所长张裴麟说:“前几年,我参与了一起矛盾纠纷调解,原本可调解言和的矛盾,后因履约不落实,造成当事人要求上访的现象发生。” 为防止矛盾纠纷激化,红河边境管理支队建立矛盾纠纷回访管控制度,对影响正常履行协议的各种隐患、纠纷动向、当事人的思想状况等进行分析研究,提高解决的具体方法,对调解工作中的缺陷及时加以纠正。同时,针对矛盾纠纷的实际情况,逐一建档造册,协调综治、信访、司法等部门搭建网络“管理群”“朋友圈”等信息平台,实施矛盾纠纷动态预警、信息共享、信息反馈、联动协调,摸索总结了“微宣传、微服务、微调解”等警务工作新模式,创新了纠纷联调模式。 自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在对已经化解的矛盾纠纷实施跟踪和定期回访制度,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后,该支队调处化解的793件矛盾纠纷无一件反复。

|
|
矛盾不上交 平安不出事 服务不缺位
|
云南红河边境管理支队成功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无一反复
|
|
|
( 2022-03-0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地方新闻 |
|
□ 本报记者 石 飞 □ 本报通讯员 王定斌 邹昌义
2月11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骑马坝乡两村民因排污管安放位置发生口角,经过民警耐心劝说,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这是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红河边境管理支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从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25日,红河边境管理支队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847起,成功化解793起,化解率达93.6%,扎实的调处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真正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推进矛盾源头化解 2022年1月13日,金平县金水河镇辖区朱女士因自己孩子与同学发生碰撞摔倒,和对方家长在幼儿园门口吵得不可开交。双方各持己见、不甘示弱,眼看就要发生肢体冲突。金水河边境派出所驻点民警吕牧在5分钟内便抵达现场。在确认孩子们纯属无意相撞后,吕牧耐心做双方家长思想工作,“小朋友之间玩耍时,偶尔磕磕碰碰很正常,不必为此斤斤计较,甚至大动干戈。” 在吕牧耐心劝导下,朱女士为自己的不当言行赔礼道歉,对方家长表示谅解,两个小朋友也和好如初。 红河边境管理支队边境管理处副处长夏军锋介绍说:“支队始终坚持将化解阵地前移,在各个基层边境派出所社区设立‘社区调解工作小组’,定人定事定期走访,进行法律宣传、说理引导,就急就地调解,推动小矛盾、小纠纷解决在初始状态。” 公布纠纷化解渠道 “事后调处惩治不如事前预防化解。”半坡边境派出所所长张振荗说,在矛盾纠纷凸显期,为了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唯有抓早、抓小,从源头上预防和浇熄矛盾纠纷苗头。 “我家刚栽种的53株香蕉幼苗被人拔除后扔在路边。”2021年11月7日,老范寨边境派出所民警在处理一起纠纷时了解到,因土地确权问题,发生纠纷的两家当事人为这块土地的种植问题吵了10年时间。民警多方走访、查找事实依据,邀请相关部门对该地进行重新确权认定。12月4日,在派出所民警、乡政府工作人员、村干部的见证下,两家当事人签订了调解协议书。至此,一场十多年的土地纠纷终于化解,邻里关系不再剑拔弩张。 红河边境管理支队还围绕可能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前收集各类矛盾隐患信息,通过开设QQ、微信群、设立宣传栏、印发法治宣传单、警民联系卡等形式,多平台向辖区群众公布矛盾纠纷化解渠道。 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针对矛盾纠纷在调处后出现的易反复、履约难问题,红河边境管理支队制订了定时回访制度,对调处后履约不到位的,邀请驻地相关部门介入,与当事人沟通协调,督办落实,做到不留“后遗症”。 金平城关边境派出所所长张裴麟说:“前几年,我参与了一起矛盾纠纷调解,原本可调解言和的矛盾,后因履约不落实,造成当事人要求上访的现象发生。” 为防止矛盾纠纷激化,红河边境管理支队建立矛盾纠纷回访管控制度,对影响正常履行协议的各种隐患、纠纷动向、当事人的思想状况等进行分析研究,提高解决的具体方法,对调解工作中的缺陷及时加以纠正。同时,针对矛盾纠纷的实际情况,逐一建档造册,协调综治、信访、司法等部门搭建网络“管理群”“朋友圈”等信息平台,实施矛盾纠纷动态预警、信息共享、信息反馈、联动协调,摸索总结了“微宣传、微服务、微调解”等警务工作新模式,创新了纠纷联调模式。 自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在对已经化解的矛盾纠纷实施跟踪和定期回访制度,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后,该支队调处化解的793件矛盾纠纷无一件反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