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院
|
|
□ 万春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副部级专职委员)
在这阳气生发、草木萌生的美好时刻,非常高兴与大家共话检察工作、共谋检察大事。 最高检历时两年多编写出版检察机关“十大业务”系列教材,主要是从新时代检察工作发展出发,总结检察实践,研究检察理论,把握检察规律,改进检察履职,进一步回答关于检察工作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实践之问、理论之问,为检察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基垒石。我在最高检工作了四十年,参加过多次多种检察教材编写。印象中,上一次系统性地编写检察教材还是二十年前。这一次,根据张军检察长指示,我受命作为“十大业务”系列教材主编之一,全过程参与了整套教材编写的组织、统稿等相关工作,总结出“十大业务”系列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从编写上看,“十大业务”系列教材体现了最高检党组的高度重视和检察系统内外的共同智慧 检察机关内设机构经过重塑性改革,形成“四大检察”“十大业务”全面协调充分发展的新的法律监督工作格局。“十大业务”系列教材就是适应新格局的检察理论和实务“教科书”。最高检党组高度重视,把教材编写作为事关新时代检察官素质提升、事关法律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感受、事关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大事来抓,以“从政治上看”的要求,以最高规格、最强力量,蹄疾步稳地推进教材编写工作。一是坚持集体领导,强力推动。最高检成立由院领导和检委会专职委员组成的检察教育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张军检察长担任主任,4次主持召开全体会议,专题听取工作汇报,多次集体研究讨论编写目的、编写方向、体例结构、基本内容等事项,明确提出工作要求,有序有力推动指导编写工作顺利进行。二是坚持借助外脑,合力攻关。最高检党组把教材编写过程作为“汇集众智”的过程,以十个业务厅和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检察理论研究所为主,国家检察官学院等相关部门派人参加,组建由检察业务骨干和理论专家构成的专门编写队伍。既组织检察机关的骨干力量集中编写,又邀请法学院校专家教授审核把关、听取真知灼见,还以不同形式征求、吸纳中政委、最高法、公安部、司法部等单位意见。其间,有来自各级检察院的近350人同步开展编写工作,根据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立、改、废和法治实践的发展变化不断修改、完善,尽力依法准确回答检察实践中的新问题,体现出检察机关和全体编写人员的政治担当和法治担当。三是坚持群众路线,聚焦实践。为增强教材的适用性,保证教材的理念、思想和观点能够实实在在指导一线办案,教材的各位主编、副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通过各类座谈会、下基层调研、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听取和收集基层办案人员对“十大业务”系列教材编写的意见建议。对收集到的近2000条意见建议,认真研讨、仔细论证,能采纳的一律采纳,有不同意见的研究讨论提出解决办法。最高检政治部充分发挥统筹和组织作用,中国检察出版社及时介入,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全力以赴提供专业保障。可以说,这套教材凝聚了检察人员、政法单位和法学专家的共同智慧,是集检察系统内外合力的公共产品。 二、从结构上看,“十大业务”系列教材契合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总体布局 最高检党组坚持以“求极致”和“创精品”的精神来谋篇布局,既保证整个系列教材的统一性,又契合“四大检察”“十大业务”总体布局。一是坚持总分结合。“十大业务”系列教材共有13册,形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教材为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教材为柱的总分架构。同时,在刑事检察系列教材中也采用总分结构,既针对刑事检察业务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诉讼程序、证据要求、捕诉一体等共性问题,编写《刑事检察业务总论》,又突出新时代各项刑事检察业务的特色要求,分别独立编写成册,形成普通犯罪检察、重大犯罪检察、职务犯罪检察、经济犯罪检察、刑事执行检察、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侦查、未成年人检察、控告申诉检察8册教材,契合专业特点和相对独立性。其中,未成年人检察教材还凸显了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综合保护的特殊性。二是坚持抓纲带目。编写之初,最高检党组就教材的功能定位、体例结构、目录章节等提出明确要求。由政治部统一编写大纲,各业务部门明确每册教材的三级目录,编审委员会研究确定目录范本,一个体例管到底,保证系列教材风格的一致性。坚持抓纲带目、纲举目张,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作为活的灵魂贯穿系列教材始终,以总序引领、分册概述的形式保证整套教材“血脉”贯通、浑然一体。三是坚持内外有别。本套系列教材是对新时代各项检察业务实践经验的深度总结,着眼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考虑到部分办案业务具有一定涉密因素,不适合面向社会发行,因此《重罪检察业务》和《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侦查业务》两册教材只在检察系统内部发行,其他11册教材面向社会公开出版发行。 三、从内容上看,“十大业务”系列教材时代感强、指导性强 这套系列教材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深度挖掘新时代检察工作的生动实践这个“富矿”,理念、问题、案例既生动鲜活,又具有指导意义。一是坚持理念引领。2018年以来,新一届最高检党组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中,逐步形成“在办案中监督、在监督中办案”“精准监督”“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双赢多赢共赢”等一系列具有时代特点的检察理念,成为引领检察实践和编写系列教材的“关键词”。比如,检察机关认真落实平等保护非公经济的政策,提出要当好“老娘舅”,严管厚爱相结合,对涉嫌犯罪的民营企业负责人“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提出适用缓刑”、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等,教材围绕鲜活实践阐述检察办案新理念,力争发挥对检察实务和理论建设的引领作用。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最高检党组始终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开门见山、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不编写面向法科生的“入门教材”,而要编写面向检察官的“进阶教材”。对于应知的、熟知的内容不再赘述,对于实践中涉及少的“沉睡”罪名等概要介绍,把“火力”集中到常见、多发、上下高度关注的难点、堵点、热点问题上,进行理论阐释和提供实务方案,在章节设置上不拘泥“旧制”,开新编教材之“先河”。据此,各编写组从编写之初就通过调研、检答网等渠道,全面收集基层在实体上、程序上、法律文书上经常遇到的问题,形成问题目录,有针对性地设置章节进行专题回答。对一些司法实践中法律依据不明确、没有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甚至没有比较定型观点的难题、有争议问题,由最高检检委会研究后,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提出指导解决的主张和方法,给基层以“实”的而不是“虚”的指导。三是坚持案例示范。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的指示要求,坚持推动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进教材,发挥“一个案例指导一片”的示范作用,使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阐述,能找到鲜活生动的案例作参考和佐证,努力把系列教材编成对检察官办案实用好用爱用的“工具书”和“活词典”。 “十大业务”系列教材出版,是检察过往经验的总结,是检察未来实践的指引,记录着检察事业的前进步伐,刻画着检察使命的时代印记。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法兄弟单位、法学研究工作者的共同支持下,在新时代检察人的奋斗创造下,我们一定能够共同写好“十大业务”系列教材的“实践篇”,画出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的“同心圆”,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章为作者在全国检察机关“十大业务”系列教材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节选)
|
|
检察过往经验的总结 检察未来实践的指引
|
|
|
|
( 2022-03-0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
□ 万春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副部级专职委员)
在这阳气生发、草木萌生的美好时刻,非常高兴与大家共话检察工作、共谋检察大事。 最高检历时两年多编写出版检察机关“十大业务”系列教材,主要是从新时代检察工作发展出发,总结检察实践,研究检察理论,把握检察规律,改进检察履职,进一步回答关于检察工作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实践之问、理论之问,为检察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基垒石。我在最高检工作了四十年,参加过多次多种检察教材编写。印象中,上一次系统性地编写检察教材还是二十年前。这一次,根据张军检察长指示,我受命作为“十大业务”系列教材主编之一,全过程参与了整套教材编写的组织、统稿等相关工作,总结出“十大业务”系列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从编写上看,“十大业务”系列教材体现了最高检党组的高度重视和检察系统内外的共同智慧 检察机关内设机构经过重塑性改革,形成“四大检察”“十大业务”全面协调充分发展的新的法律监督工作格局。“十大业务”系列教材就是适应新格局的检察理论和实务“教科书”。最高检党组高度重视,把教材编写作为事关新时代检察官素质提升、事关法律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感受、事关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大事来抓,以“从政治上看”的要求,以最高规格、最强力量,蹄疾步稳地推进教材编写工作。一是坚持集体领导,强力推动。最高检成立由院领导和检委会专职委员组成的检察教育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张军检察长担任主任,4次主持召开全体会议,专题听取工作汇报,多次集体研究讨论编写目的、编写方向、体例结构、基本内容等事项,明确提出工作要求,有序有力推动指导编写工作顺利进行。二是坚持借助外脑,合力攻关。最高检党组把教材编写过程作为“汇集众智”的过程,以十个业务厅和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检察理论研究所为主,国家检察官学院等相关部门派人参加,组建由检察业务骨干和理论专家构成的专门编写队伍。既组织检察机关的骨干力量集中编写,又邀请法学院校专家教授审核把关、听取真知灼见,还以不同形式征求、吸纳中政委、最高法、公安部、司法部等单位意见。其间,有来自各级检察院的近350人同步开展编写工作,根据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立、改、废和法治实践的发展变化不断修改、完善,尽力依法准确回答检察实践中的新问题,体现出检察机关和全体编写人员的政治担当和法治担当。三是坚持群众路线,聚焦实践。为增强教材的适用性,保证教材的理念、思想和观点能够实实在在指导一线办案,教材的各位主编、副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通过各类座谈会、下基层调研、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听取和收集基层办案人员对“十大业务”系列教材编写的意见建议。对收集到的近2000条意见建议,认真研讨、仔细论证,能采纳的一律采纳,有不同意见的研究讨论提出解决办法。最高检政治部充分发挥统筹和组织作用,中国检察出版社及时介入,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全力以赴提供专业保障。可以说,这套教材凝聚了检察人员、政法单位和法学专家的共同智慧,是集检察系统内外合力的公共产品。 二、从结构上看,“十大业务”系列教材契合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总体布局 最高检党组坚持以“求极致”和“创精品”的精神来谋篇布局,既保证整个系列教材的统一性,又契合“四大检察”“十大业务”总体布局。一是坚持总分结合。“十大业务”系列教材共有13册,形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教材为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教材为柱的总分架构。同时,在刑事检察系列教材中也采用总分结构,既针对刑事检察业务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诉讼程序、证据要求、捕诉一体等共性问题,编写《刑事检察业务总论》,又突出新时代各项刑事检察业务的特色要求,分别独立编写成册,形成普通犯罪检察、重大犯罪检察、职务犯罪检察、经济犯罪检察、刑事执行检察、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侦查、未成年人检察、控告申诉检察8册教材,契合专业特点和相对独立性。其中,未成年人检察教材还凸显了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综合保护的特殊性。二是坚持抓纲带目。编写之初,最高检党组就教材的功能定位、体例结构、目录章节等提出明确要求。由政治部统一编写大纲,各业务部门明确每册教材的三级目录,编审委员会研究确定目录范本,一个体例管到底,保证系列教材风格的一致性。坚持抓纲带目、纲举目张,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作为活的灵魂贯穿系列教材始终,以总序引领、分册概述的形式保证整套教材“血脉”贯通、浑然一体。三是坚持内外有别。本套系列教材是对新时代各项检察业务实践经验的深度总结,着眼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考虑到部分办案业务具有一定涉密因素,不适合面向社会发行,因此《重罪检察业务》和《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侦查业务》两册教材只在检察系统内部发行,其他11册教材面向社会公开出版发行。 三、从内容上看,“十大业务”系列教材时代感强、指导性强 这套系列教材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深度挖掘新时代检察工作的生动实践这个“富矿”,理念、问题、案例既生动鲜活,又具有指导意义。一是坚持理念引领。2018年以来,新一届最高检党组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中,逐步形成“在办案中监督、在监督中办案”“精准监督”“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双赢多赢共赢”等一系列具有时代特点的检察理念,成为引领检察实践和编写系列教材的“关键词”。比如,检察机关认真落实平等保护非公经济的政策,提出要当好“老娘舅”,严管厚爱相结合,对涉嫌犯罪的民营企业负责人“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提出适用缓刑”、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等,教材围绕鲜活实践阐述检察办案新理念,力争发挥对检察实务和理论建设的引领作用。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最高检党组始终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开门见山、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不编写面向法科生的“入门教材”,而要编写面向检察官的“进阶教材”。对于应知的、熟知的内容不再赘述,对于实践中涉及少的“沉睡”罪名等概要介绍,把“火力”集中到常见、多发、上下高度关注的难点、堵点、热点问题上,进行理论阐释和提供实务方案,在章节设置上不拘泥“旧制”,开新编教材之“先河”。据此,各编写组从编写之初就通过调研、检答网等渠道,全面收集基层在实体上、程序上、法律文书上经常遇到的问题,形成问题目录,有针对性地设置章节进行专题回答。对一些司法实践中法律依据不明确、没有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甚至没有比较定型观点的难题、有争议问题,由最高检检委会研究后,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提出指导解决的主张和方法,给基层以“实”的而不是“虚”的指导。三是坚持案例示范。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的指示要求,坚持推动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进教材,发挥“一个案例指导一片”的示范作用,使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阐述,能找到鲜活生动的案例作参考和佐证,努力把系列教材编成对检察官办案实用好用爱用的“工具书”和“活词典”。 “十大业务”系列教材出版,是检察过往经验的总结,是检察未来实践的指引,记录着检察事业的前进步伐,刻画着检察使命的时代印记。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法兄弟单位、法学研究工作者的共同支持下,在新时代检察人的奋斗创造下,我们一定能够共同写好“十大业务”系列教材的“实践篇”,画出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的“同心圆”,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章为作者在全国检察机关“十大业务”系列教材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节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