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
9 2/9 1 2 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将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
· 图片新闻
· 扎实推进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 树新风创一流打造模范机关
· 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十个明确”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

( 2022-02-2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新华社记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十个明确”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领会“十个明确”,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原创性贡献,是新征程上我们把握历史主动、创造新的胜利的根本保证。
  “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深邃思考。
  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揭示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把“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写入党章,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
  在党中央组建一系列顶层机构,全面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财经、外事、国家安全、网信等重大工作的领导;将党的领导贯彻和融入到意识形态、国有企业治理、高校领导体制、群团组织建设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之中……
  一系列基础性、创制性、战略性举措,使党中央真正成为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全党上下“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
  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坚定“四个自信”——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并提,明确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
  党的十九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十四五”时期发展谋篇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首个“全面”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奇迹。
  着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支撑——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013年11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依法治国,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机构改革大幕、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
  九年多来,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不断筑牢、基本制度更加完善、重要制度不断创新,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日渐成型。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济总量超过110万亿元,连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画卷徐徐展开……
  “中国之制”充分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成就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矢志不渝的梦想。
  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从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图景,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
  2021年7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清晰描绘时间表、路线图——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的基础上,作出新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不仅把原来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的时间表提前了15年,还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更高的追求。
  “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2021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所有的人富裕”这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正在中国大地化为“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从脱贫攻坚“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到疫情防控“一个都不放弃”的全力救治;从“十三五”规划纲要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首要原则,到“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奋斗目标……人民至上,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取向和力量源泉。
  “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与自信。
  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把舵定向——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出京考察前往广东,习近平总书记思虑深远:“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
  九年后的几乎同一时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
  九年多来,从作出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部署,从创造性提出新发展理念的理论飞跃,到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九年多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文化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等奋斗目标,汇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愿景”。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今天,“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等一项项大国重器夯实中国奔向现代化的底气,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奏响新的澎湃乐章,昔日黄沙遮天的塞罕坝变成绿意盎然的林海,“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壮大……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展望本世纪中叶,中国十几亿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意义深远——
  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促进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力的成功秘诀。”
  2022年1月20日,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通过的公报鲜明指出百年大党永葆生机的奥秘。
  70多年前,在陕北的窑洞,面对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毛泽东同志给出了第一个答案:“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的自我革命”这一重要命题,引领我们党用勇于自我革命的行动找到“窑洞之问”的“第二个答案”,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丰富发展,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时间回到九年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四大考验”严峻复杂,“四种危险”尖锐深刻。
  2012年11月15日,中外记者会聚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
  镁光灯下,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斩钉截铁地说:“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
  两天后,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发出振聋发聩的警告: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
  习近平总书记以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开启了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第十个年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深刻指出:
  “十年磨一剑,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清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
  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确保党不变色——
  “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
  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一年后,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一同载入党章,写在党的旗帜上。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新征程上,9500多万党员切实把“两个确立”的政治共识转化为“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就一定能够带领亿万中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必须坚定不移反腐败,确保党不变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从“打虎”“拍蝇”“猎狐”的震慑,到制度笼子的约束、精神之“钙”的补足,再到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
  一系列重要安排,开拓了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新境界。
  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必须驰而不息抓作风,确保党不变味——
  2013年7月11日,细雨中的西柏坡草木葱茏。纪念馆内,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块展板前驻足良久。
  “不做寿,这条做到了;不送礼,这个还有问题,所以反‘四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少敬酒,现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关键是要坚持下去……”总书记边看展板边说。
  对照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中央八项规定指向清晰、具体可行,引领了一场深刻的党风政风之变、党心民心之变。
  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
  “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2022年2月20日晚,北京冬奥会闭幕,标志着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圆满结束。
  独具匠心的奥运村,令人惊叹的比赛场馆,非凡卓越的组织工作……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用“真正无与伦比”来盛赞这场“伟大的盛会”。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正是党领导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浓缩写照,是以“十个明确”为核心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必然结果。
  伟大思想引领伟大事业,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020年3月,之江大地春寒料峭。
  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实地考察复工复产。在世界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舟山港,总书记一路深入调研,进行着深邃的思考。
  如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考察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大决策:“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这一重大决策纳入“十个明确”。
  与伟大实践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出进一步概括。
  一系列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理论创新的成果。
  2022年1月27日,在山西瑞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煤炭清洁化利用问题,明确提出要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近半年来,总书记地方考察期间第三次调研能源企业。
  绿色低碳,事关长远和全局。一系列考察与会议,着眼解决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以深远的战略眼光,作出战略部署,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立足时代之基,回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
  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曲阜的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站在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植根广袤中国大地和中华文化沃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崭新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的融会贯通。
  思想如永恒灯塔,指引壮阔新征程。
  2022年新年伊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礼堂座无虚席。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这里举行。
  在这堂面向“关键少数”的“开年第一课”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号召:
  “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伟大思想与非凡事业彼此辉映,科学理论与伟大实践相互激荡。新征程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14亿多中国人民必将创造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辉煌,书写人类文明新的精彩华章。
(记者张晓松 胡浩 史竞男 丁小溪 黄玥)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