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政府
|
|
□ 本报记者 陈东升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吴 攸 近日,一场行政处罚听证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举行,南浔区综合执法局就辖区内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违反国家规定擅自举办民办学校一案召开听证。听证会上,当事人和案件调查人双方就存在争议的焦点问题进行了充分举证、辩论。案件调查人陈述案件来源、查明的事实、拟给予何种处罚及理由,由申请人进行辩解,对事实、理由进行说明。 这样依法依规举办听证会是“大综合一体化”改革赋能“双减”执法工作的一个缩影。 从2004年浙江在衢州和义乌试点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到2015年全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再到2018年成立全国唯一的省级综合执法指导部门,浙江始终把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放在突出位置。 浙江省司法厅党组书记、厅长陈伟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从局部试点到全域推进,如今浙江正以“大综合”方向为统领,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加强政府对行政执法的统一领导和协调,统筹配置行政执法资源,更大范围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更大力度整合执法职责和队伍,着力构建完善全覆盖的整体政府监管体系和全闭环的行政执法体系。到2022年,将形成权责统一、权威高效“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新格局。 统筹推进权责逐渐明晰 自2019年起,《关于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江省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统一目录》《关于推进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搭建起浙江省“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四梁八柱”。 2021年11月25日,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浙江省综合行政执法条例》,巩固既往探索的优秀成果,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房屋框架既定,综合行政执法系统的能工巧匠们便开始添置内容:梳理形成覆盖省市县乡四级执法监管事项清单,全部纳入省权力事项库(监管库)运行管理并动态调整;全面推进各地各部门认领监管事项,编制完善检查表单,提升日常监管行为覆盖率;聚焦“三不管、多头管”问题,集成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餐饮、农家乐、河道采砂、农村建房等“一件事”,按照V字模型进行任务拆解、业务梳理、流程再造。 贺村镇是衢州江山市的重要工业基地、全省首批中心镇。过去,应对日渐庞杂的社会事务,镇里“不堪重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推进后,贺村就着手编制“属地管理”清单,涉及19个部门68个事项,厘清县级部门和乡镇之间的权责边界。 权责明晰后,衢州还建立起“一件事”协同办理机制,明确由一个部门牵头领办,通过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协同,实现乡镇点单、部门报到、限时办结。贺村镇镇长毛建森算了一笔账:“拿群众最关心、最有代表性的‘农民建房服务监管一件事’来说,过去要跑多个部门、跑很多次,现在农业农村局牵头协调各部门,建立农民建房需求数据库和房地信息系统,原来7个步骤缩减为3个步骤,办理时长从3到6个月,缩短到7至17天。” 集成作战形成执法合力 2021年5月,温州龙港市两队综合执法人员前往一家印刷厂为它“体检”,一队对企业承印出版物是否合规、卫生是否达标进行检查;另一队则检查废水废气排放、一般固废贮存处置等情况。 “检查出的问题涉及环保、卫生、新闻出版等部门。如果放在以前,至少得三个部门来查三次;如今实现了‘综合查一次’。戴‘一顶帽子’,一次体检毛病全解决。”龙港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综合执法一大队队长李宏说。 从“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转变,从“多头执法”向“综合查一次”转变的背后是全省在市、县两级建立行政执法统一协调指挥平台,统筹各部门年度执法监管计划、区域内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活动。 2021年1月,杭州市桐庐县挂牌成立县政府行政执法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的设立,在监管和执法领域构建起整体政府格局,所有监管和执法力量可以通过指挥中心统筹起来,消弭部门和乡镇(街道)“条”与“块”、“条”与“条”之间不协同,形成监管和执法上合力,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富春江与分水江作为桐庐水路的交通动脉,自古以来承载着行人、商货内外流动的重要功能。随着陆路交通的便捷,行船走贾式微,而江面上遗存的水泥船与铁皮船却成了桐庐两江流域安全生产的一大隐患。 2021年7月以来,为彻底清理桐庐两江流域的“三无船舶”,由县行政执法指挥中心牵头开展“三无船舶”专项治理行动。各部门单位立足本职,发挥优势,齐抓共管,彻底铲除水泥船和铁皮船这块久治未除的“水上牛皮癣”。 数字赋能智慧执法监管 今年年初,杭州市民发现,部分桥梁入口多了一个竖长方形的设备,它就是市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和市政部门给桥梁装上的“千里眼”——“车辆动态称重检测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在全天24小时、不限车速的情况下,实现对各种正常行驶车辆的动态称重和图片、视频抓拍功能,同时,将相关违法信息传输至综合执法后台。 嘉兴市嘉善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在2021年6月上线了一个“智慧鼻子”——“灵嗅”在线智管系统,它通过安装设备监测餐饮商家的油烟、隔油池满溢、水质等情况,依托大综合一体化多跨协同平台的数据整合、智慧分析功能,对餐饮商户油污废气排放情况予以赋分动态监管。 湖州市吴兴区运用“AI鹰眼+无人机巡查”模式推进“非现场执法”,破解占道经营、违规运输、车辆违停等全天候监管难点,城区道路密闭运输比例从原先40%上升到99%,群众满意度从83.15%升至97.8%,执法辅助人员减少20%。 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感知等现代技术,浙江省各地都在不断提升执法监管智能化水平。 浙江省司法厅党委委员、省综合行政执法指导办公室主任储厚冰告诉记者,近年来,我们统筹建设全省统一执法监管系统、统一处罚办案系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和“两法衔接”系统,集成为执法监管一体化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执法全程留痕可追溯。全省掌上执法率达91.3%,日均归集监管数据10.7万条,投诉举报转执法问题处置率达85.6%,较传统检查问题发现率提高4.3倍。
|
|
浙江打造“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新格局
|
全省“一盘棋”统筹推进行稳致远
|
|
|
( 2022-02-1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政府 |
|
□ 本报记者 陈东升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吴 攸 近日,一场行政处罚听证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举行,南浔区综合执法局就辖区内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违反国家规定擅自举办民办学校一案召开听证。听证会上,当事人和案件调查人双方就存在争议的焦点问题进行了充分举证、辩论。案件调查人陈述案件来源、查明的事实、拟给予何种处罚及理由,由申请人进行辩解,对事实、理由进行说明。 这样依法依规举办听证会是“大综合一体化”改革赋能“双减”执法工作的一个缩影。 从2004年浙江在衢州和义乌试点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到2015年全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再到2018年成立全国唯一的省级综合执法指导部门,浙江始终把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放在突出位置。 浙江省司法厅党组书记、厅长陈伟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从局部试点到全域推进,如今浙江正以“大综合”方向为统领,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加强政府对行政执法的统一领导和协调,统筹配置行政执法资源,更大范围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更大力度整合执法职责和队伍,着力构建完善全覆盖的整体政府监管体系和全闭环的行政执法体系。到2022年,将形成权责统一、权威高效“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新格局。 统筹推进权责逐渐明晰 自2019年起,《关于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江省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统一目录》《关于推进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搭建起浙江省“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四梁八柱”。 2021年11月25日,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浙江省综合行政执法条例》,巩固既往探索的优秀成果,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房屋框架既定,综合行政执法系统的能工巧匠们便开始添置内容:梳理形成覆盖省市县乡四级执法监管事项清单,全部纳入省权力事项库(监管库)运行管理并动态调整;全面推进各地各部门认领监管事项,编制完善检查表单,提升日常监管行为覆盖率;聚焦“三不管、多头管”问题,集成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餐饮、农家乐、河道采砂、农村建房等“一件事”,按照V字模型进行任务拆解、业务梳理、流程再造。 贺村镇是衢州江山市的重要工业基地、全省首批中心镇。过去,应对日渐庞杂的社会事务,镇里“不堪重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推进后,贺村就着手编制“属地管理”清单,涉及19个部门68个事项,厘清县级部门和乡镇之间的权责边界。 权责明晰后,衢州还建立起“一件事”协同办理机制,明确由一个部门牵头领办,通过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协同,实现乡镇点单、部门报到、限时办结。贺村镇镇长毛建森算了一笔账:“拿群众最关心、最有代表性的‘农民建房服务监管一件事’来说,过去要跑多个部门、跑很多次,现在农业农村局牵头协调各部门,建立农民建房需求数据库和房地信息系统,原来7个步骤缩减为3个步骤,办理时长从3到6个月,缩短到7至17天。” 集成作战形成执法合力 2021年5月,温州龙港市两队综合执法人员前往一家印刷厂为它“体检”,一队对企业承印出版物是否合规、卫生是否达标进行检查;另一队则检查废水废气排放、一般固废贮存处置等情况。 “检查出的问题涉及环保、卫生、新闻出版等部门。如果放在以前,至少得三个部门来查三次;如今实现了‘综合查一次’。戴‘一顶帽子’,一次体检毛病全解决。”龙港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综合执法一大队队长李宏说。 从“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转变,从“多头执法”向“综合查一次”转变的背后是全省在市、县两级建立行政执法统一协调指挥平台,统筹各部门年度执法监管计划、区域内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活动。 2021年1月,杭州市桐庐县挂牌成立县政府行政执法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的设立,在监管和执法领域构建起整体政府格局,所有监管和执法力量可以通过指挥中心统筹起来,消弭部门和乡镇(街道)“条”与“块”、“条”与“条”之间不协同,形成监管和执法上合力,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富春江与分水江作为桐庐水路的交通动脉,自古以来承载着行人、商货内外流动的重要功能。随着陆路交通的便捷,行船走贾式微,而江面上遗存的水泥船与铁皮船却成了桐庐两江流域安全生产的一大隐患。 2021年7月以来,为彻底清理桐庐两江流域的“三无船舶”,由县行政执法指挥中心牵头开展“三无船舶”专项治理行动。各部门单位立足本职,发挥优势,齐抓共管,彻底铲除水泥船和铁皮船这块久治未除的“水上牛皮癣”。 数字赋能智慧执法监管 今年年初,杭州市民发现,部分桥梁入口多了一个竖长方形的设备,它就是市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和市政部门给桥梁装上的“千里眼”——“车辆动态称重检测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在全天24小时、不限车速的情况下,实现对各种正常行驶车辆的动态称重和图片、视频抓拍功能,同时,将相关违法信息传输至综合执法后台。 嘉兴市嘉善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在2021年6月上线了一个“智慧鼻子”——“灵嗅”在线智管系统,它通过安装设备监测餐饮商家的油烟、隔油池满溢、水质等情况,依托大综合一体化多跨协同平台的数据整合、智慧分析功能,对餐饮商户油污废气排放情况予以赋分动态监管。 湖州市吴兴区运用“AI鹰眼+无人机巡查”模式推进“非现场执法”,破解占道经营、违规运输、车辆违停等全天候监管难点,城区道路密闭运输比例从原先40%上升到99%,群众满意度从83.15%升至97.8%,执法辅助人员减少20%。 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感知等现代技术,浙江省各地都在不断提升执法监管智能化水平。 浙江省司法厅党委委员、省综合行政执法指导办公室主任储厚冰告诉记者,近年来,我们统筹建设全省统一执法监管系统、统一处罚办案系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和“两法衔接”系统,集成为执法监管一体化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执法全程留痕可追溯。全省掌上执法率达91.3%,日均归集监管数据10.7万条,投诉举报转执法问题处置率达85.6%,较传统检查问题发现率提高4.3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