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奥经纬
|
|
□ 本报记者 侯建斌
2月4日,北京冬奥会拉开大幕。奥运健儿们在赛场上驰骋,精彩不断,屡创佳绩。2月5日下午,在“冰丝带”举行的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项目上,荷兰选手夺得冠军,并且打破尘封20年的冬奥会纪录。 中国队同样表现不俗。2月5日晚,在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团体接力比赛中,由武大靖领衔的中国队夺得冠军,这也是本届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夺得的首枚金牌。 2月7日,在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17岁的中国新星苏翊鸣最终以88.70分摘得银牌,为中国队创造了该项目历史最好成绩。同一天,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任子威为中国短道速滑队再夺一金,李文龙获得一枚银牌。 2月8日上午,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谷爱凌以两轮成绩188.25分获得金牌,收获了个人在冬奥会上的首枚金牌。 另一个好消息是,北京冬奥会赛事运行整体平稳良好。目前,闭环内没有引起聚集性疫情,也没有影响赛事正常举行。据预测,随着入境涉奥人员的减少,海关检测新增阳性病例数量会逐渐降低。 这些成果的取得足以证明,我们有能力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而这背后,离不开高质量的赛事服务保障工作。 5万余人参与冬奥城市运行和环境保障 “预计冬奥会期间,全市城市运行各领域保障人员18万人,参与冬奥城市运行和环境保障5万余人,全面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北京冬奥会城市运行及环境保障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张岩表示,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冬奥会的城市运行保障高效顺畅,为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提供强有力支撑。 事实上,为确保城市运行保障高效顺畅,北京做好了万全准备。 在涉奥区域层面,完成“一馆两案三团队”建设。电力、燃气、热力、供排水、环卫、通信、有线电视、特种设备等专业保障单位和相关属地政府围绕冬奥会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训练场馆等涉奥场所,分别制定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已组建保障团队223支,共有保障人员2582人、保障车辆和相关设备1700余台(套)。进一步落实场馆内与场馆外的“手拉手”工作机制,做到场馆内外无缝对接,突发事件快速处置。全面开展能源保供。进一步加强需求侧管理,精细测算电力、天然气需求,对接好场馆用能需求“最后一厘米”,切实保障冬奥会用能。进一步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印发防范施工破坏地下管线方案,全面排查165处涉奥场馆周边及重要联络线,安全隐患全部清零。 同时,针对赛区森林火灾风险,制发《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及周边森林火灾应急处置预案》,在有林区开展两轮次的全覆盖联合检查——“森林防火护航北京冬奥专项行动”。 作为冬奥森林防火的主阵地,延庆区全区部署各级各类综合消防救援队伍30支875人,其中在核心区预置的有70人。据了解,为加强赛区及重点区域的森林防灭火保障,市森林消防救援总队抽调35名消防队员,靠前支援延庆区延庆镇。 在冬奥赛时气象服务保障上,北京市气象局提前开展需求分析,制定工作方案、应急预案和风险隐患防范清单,全面梳理4类风险事件、5个风险场景和13种应对措施,组建专班团队开展开闭幕式天气复盘研究,气象数据实时传输至指挥部,为开幕式提供多频次精细化现场预报服务。冬奥赛时阶段,气象部门将实施北京气象冬奥赛时安全防范行动,确保网络安全、生产安全、防疫安全;开展极端天气应对演练,以有序有效的服务确保冬奥赛事安全。 冬奥村综合诊所24小时满足急救需求 冰雪运动是高风险运动,运动员发生损伤概率较高,及时、科学、有效的医疗救治是冬奥会成功举办的有力保障。 为全力保障冬奥赛场安全,北京赛区和延庆赛区共设置88个医疗站,提供现场医疗救治以及伤病员分流转运工作。从17家定点医院和2家院前急救机构选拔1300名医疗骨干,作为场馆的医疗保障人员,并配备457名院级后备力量。从12家三级医院抽选120名医护人员组建市级后备队,配备场馆救护车74辆,其中负压救护车54辆。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建辉说,针对每个场馆比赛运动损伤特点,各医疗机构还专门配置了包括骨科、口腔科等专业学科的医务人员,在冰球场馆增配了CT、牙椅等设备,真正实现医疗保障“一场一策”。 北京市建成1500平方米北京冬奥村综合诊所和1658平方米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配备了分别覆盖急诊、理疗康复、影像、中医、牙科等18个学科,可保障赛时门诊、急诊、康复转院等医疗救治工作。 目前,来自宣武医院、北京安贞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进驻北京冬奥村和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随时满足每天16个小时基本门诊和24小时紧急救治需求。 王建辉介绍,按照冬奥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协同北京市冬奥组委,将涉冬奥伤病员分为新冠肺炎确诊与疑似患者、闭环内发热症状患者、闭环内其他伤病员、闭环外发热症状患者、闭环外其他伤病员等5类。调整优化定点医院收治任务,18家定点医院实施精准分类收治,避免不同风险伤病员流线交叉。 最高每日可安排开行冬奥列车40对 这几天,在冬奥赛场外也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就是京张高铁线路上飞驰的复兴号动车组。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为北京冬奥会量身定制的一列新型奥运版智能复兴号动车组,实现智能化与人性化完美结合,它的名字叫“瑞雪迎春”。 在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车辆部高级工程师贾潞眼中,新型奥运版智能复兴号动车组既有颜值,也有内涵。在“瑞雪迎春”号动车组列车上,开创性地设置了5G移动超高清演播室。这是全球首个设置在时速350公里高铁列车上的5G超高清演播室。正式上线以来,演播室内播出的节目已传向四面八方,为宣传报道冬奥盛会提供了全新平台和视角。 为保障连通北京、张家口两地三个赛区的铁路运输任务,铁路北京局集团也做了精心准备。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勇介绍说,“根据冬奥会运输需求,我们科学制定开行方案,确定1月21日至3月16日为冬奥服务保障期,最高每日可安排开行冬奥列车40对。” 此外,还预备23对预备线,根据客流变化和冬奥运输的临时任务,实施“一日一图”,随时调整列车开行方案。清河站至延庆站、太子城站、崇礼站的运行时间分别为26分钟、50分钟、65分钟。“预计在整个运输服务保障期间,运送各国运动员、技术官员和持票旅客将达20万人次。”王勇说。 对京张高铁的清河、延庆、太子城站,实行为期55天的闭环、非闭环管理。闭环人员实施“固定车厢、固定站台、固定通道、固定交通接驳区域、固定站车工作人员”的点对点、一站式全流程闭环管理,设立专用候车区,与普通旅客互不交叉。 研发冬奥专用售票程序,冬奥会注册卡人员和持票观众可以通过12306网站或手机App专用入口预约车票。 据介绍,按照北京冬奥组委的统一安排和疫情防控要求,使用冬奥运输服务专用列车并指定专用车厢,每日运输任务完成后,动车组列车进行全面消毒。在清河站、太子城站、延庆站的闭环区域每小时消毒一次,冬奥列车车厢每趟次出库、终到各消毒一次,为运动员提供安全卫生的乘车环境。 本报北京2月8日讯
|
|
为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提供有力支撑
|
揭秘北京冬奥会赛事服务保障工作
|
|
|
( 2022-02-0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冬奥经纬 |
|
□ 本报记者 侯建斌
2月4日,北京冬奥会拉开大幕。奥运健儿们在赛场上驰骋,精彩不断,屡创佳绩。2月5日下午,在“冰丝带”举行的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项目上,荷兰选手夺得冠军,并且打破尘封20年的冬奥会纪录。 中国队同样表现不俗。2月5日晚,在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团体接力比赛中,由武大靖领衔的中国队夺得冠军,这也是本届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夺得的首枚金牌。 2月7日,在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17岁的中国新星苏翊鸣最终以88.70分摘得银牌,为中国队创造了该项目历史最好成绩。同一天,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任子威为中国短道速滑队再夺一金,李文龙获得一枚银牌。 2月8日上午,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谷爱凌以两轮成绩188.25分获得金牌,收获了个人在冬奥会上的首枚金牌。 另一个好消息是,北京冬奥会赛事运行整体平稳良好。目前,闭环内没有引起聚集性疫情,也没有影响赛事正常举行。据预测,随着入境涉奥人员的减少,海关检测新增阳性病例数量会逐渐降低。 这些成果的取得足以证明,我们有能力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而这背后,离不开高质量的赛事服务保障工作。 5万余人参与冬奥城市运行和环境保障 “预计冬奥会期间,全市城市运行各领域保障人员18万人,参与冬奥城市运行和环境保障5万余人,全面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北京冬奥会城市运行及环境保障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张岩表示,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冬奥会的城市运行保障高效顺畅,为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提供强有力支撑。 事实上,为确保城市运行保障高效顺畅,北京做好了万全准备。 在涉奥区域层面,完成“一馆两案三团队”建设。电力、燃气、热力、供排水、环卫、通信、有线电视、特种设备等专业保障单位和相关属地政府围绕冬奥会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训练场馆等涉奥场所,分别制定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已组建保障团队223支,共有保障人员2582人、保障车辆和相关设备1700余台(套)。进一步落实场馆内与场馆外的“手拉手”工作机制,做到场馆内外无缝对接,突发事件快速处置。全面开展能源保供。进一步加强需求侧管理,精细测算电力、天然气需求,对接好场馆用能需求“最后一厘米”,切实保障冬奥会用能。进一步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印发防范施工破坏地下管线方案,全面排查165处涉奥场馆周边及重要联络线,安全隐患全部清零。 同时,针对赛区森林火灾风险,制发《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及周边森林火灾应急处置预案》,在有林区开展两轮次的全覆盖联合检查——“森林防火护航北京冬奥专项行动”。 作为冬奥森林防火的主阵地,延庆区全区部署各级各类综合消防救援队伍30支875人,其中在核心区预置的有70人。据了解,为加强赛区及重点区域的森林防灭火保障,市森林消防救援总队抽调35名消防队员,靠前支援延庆区延庆镇。 在冬奥赛时气象服务保障上,北京市气象局提前开展需求分析,制定工作方案、应急预案和风险隐患防范清单,全面梳理4类风险事件、5个风险场景和13种应对措施,组建专班团队开展开闭幕式天气复盘研究,气象数据实时传输至指挥部,为开幕式提供多频次精细化现场预报服务。冬奥赛时阶段,气象部门将实施北京气象冬奥赛时安全防范行动,确保网络安全、生产安全、防疫安全;开展极端天气应对演练,以有序有效的服务确保冬奥赛事安全。 冬奥村综合诊所24小时满足急救需求 冰雪运动是高风险运动,运动员发生损伤概率较高,及时、科学、有效的医疗救治是冬奥会成功举办的有力保障。 为全力保障冬奥赛场安全,北京赛区和延庆赛区共设置88个医疗站,提供现场医疗救治以及伤病员分流转运工作。从17家定点医院和2家院前急救机构选拔1300名医疗骨干,作为场馆的医疗保障人员,并配备457名院级后备力量。从12家三级医院抽选120名医护人员组建市级后备队,配备场馆救护车74辆,其中负压救护车54辆。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建辉说,针对每个场馆比赛运动损伤特点,各医疗机构还专门配置了包括骨科、口腔科等专业学科的医务人员,在冰球场馆增配了CT、牙椅等设备,真正实现医疗保障“一场一策”。 北京市建成1500平方米北京冬奥村综合诊所和1658平方米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配备了分别覆盖急诊、理疗康复、影像、中医、牙科等18个学科,可保障赛时门诊、急诊、康复转院等医疗救治工作。 目前,来自宣武医院、北京安贞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进驻北京冬奥村和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随时满足每天16个小时基本门诊和24小时紧急救治需求。 王建辉介绍,按照冬奥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协同北京市冬奥组委,将涉冬奥伤病员分为新冠肺炎确诊与疑似患者、闭环内发热症状患者、闭环内其他伤病员、闭环外发热症状患者、闭环外其他伤病员等5类。调整优化定点医院收治任务,18家定点医院实施精准分类收治,避免不同风险伤病员流线交叉。 最高每日可安排开行冬奥列车40对 这几天,在冬奥赛场外也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就是京张高铁线路上飞驰的复兴号动车组。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为北京冬奥会量身定制的一列新型奥运版智能复兴号动车组,实现智能化与人性化完美结合,它的名字叫“瑞雪迎春”。 在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车辆部高级工程师贾潞眼中,新型奥运版智能复兴号动车组既有颜值,也有内涵。在“瑞雪迎春”号动车组列车上,开创性地设置了5G移动超高清演播室。这是全球首个设置在时速350公里高铁列车上的5G超高清演播室。正式上线以来,演播室内播出的节目已传向四面八方,为宣传报道冬奥盛会提供了全新平台和视角。 为保障连通北京、张家口两地三个赛区的铁路运输任务,铁路北京局集团也做了精心准备。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勇介绍说,“根据冬奥会运输需求,我们科学制定开行方案,确定1月21日至3月16日为冬奥服务保障期,最高每日可安排开行冬奥列车40对。” 此外,还预备23对预备线,根据客流变化和冬奥运输的临时任务,实施“一日一图”,随时调整列车开行方案。清河站至延庆站、太子城站、崇礼站的运行时间分别为26分钟、50分钟、65分钟。“预计在整个运输服务保障期间,运送各国运动员、技术官员和持票旅客将达20万人次。”王勇说。 对京张高铁的清河、延庆、太子城站,实行为期55天的闭环、非闭环管理。闭环人员实施“固定车厢、固定站台、固定通道、固定交通接驳区域、固定站车工作人员”的点对点、一站式全流程闭环管理,设立专用候车区,与普通旅客互不交叉。 研发冬奥专用售票程序,冬奥会注册卡人员和持票观众可以通过12306网站或手机App专用入口预约车票。 据介绍,按照北京冬奥组委的统一安排和疫情防控要求,使用冬奥运输服务专用列车并指定专用车厢,每日运输任务完成后,动车组列车进行全面消毒。在清河站、太子城站、延庆站的闭环区域每小时消毒一次,冬奥列车车厢每趟次出库、终到各消毒一次,为运动员提供安全卫生的乘车环境。 本报北京2月8日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