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身影
|
|
□ 本报记者 罗莎莎 □ 本报通讯员 王锋 唐琰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法治日报》记者刚走进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司法所“杨大姐工作室”,就听到一阵爽朗的笑声,正是工作室的负责人杨立娟。 2012年5月,杨立娟从海门市麒麟镇人大主席职位上退休,因此前一直从事纠纷调解工作,退休后被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司法所聘为人民调解员。因为一直在基层一线处理村民矛盾纠纷,很有自己的一套办法,获悉司法所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后,她便自愿加入其中发挥余热。 “要做就要做好,要让老百姓放心。”杨立娟向记者谈起曾经参与调解的一起案件。文明村有一对老夫妻十多年来一直反映邻居戴某蓄意破坏其田里农作物,但因没有证据一直无法得到妥善处置。2020年年底,这对老夫妻又发现田里的油菜、蚕豆等作物被损毁,报警后依然未找到戴某作案的证据,遂找到杨立娟,要她主持公道。 “由于没有监控,很难找到确切证据,我就找了派出所处警民警,请他们前往事发地调查,一方面是对当事人诉求的回应,另一方面也是对作案人的震慑。”杨立娟告诉记者,通过这样方式,不仅让老夫妻深受感动,也让戴某主动站出来承认错误,双方握手言和。 成立于2017年的“杨大姐工作室”,原本只有杨立娟一人,现已发展成为拥有退休党员、在职村干部等近50人。 作为“法律明白人”,杨立娟依托“杨大姐工作室”,通过跟老百姓“说句心里话”和“调解+志愿服务”“调解+心理咨询”“调解+法律顾问”等模式,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参与调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630多起,重大矛盾纠纷、复杂疑难矛盾120余起,调处率100%,调处成功率达99%以上。 “杨大姐还充分利用自己‘法律明白人’的身份,不断推广扩大队伍成员数量。”常乐司法所所长陆文婷告诉记者,“杨大姐工作室”如今已在全镇25个村居同步建立分站点,将村里有一定法律知识的退休党员、退休教师吸纳到“法律明白人”队伍中来,发挥党员干部、退休教师、退伍军人、新乡贤等群体的积极带头作用,以结对子的方式手把手对每名村居“法律明白人”进行传帮带。 据介绍,依托援法议事工作室、各村调解室等场所,由杨立娟不定期开设法律讲堂进行经验推广,或者跟随杨立娟现场学习,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具有一定法律素养的骨干“法律明白人”队伍,通过骨干“法律明白人”带动每家每户学法用法守法,让法治精神融入千家万户。截至目前,常乐镇“法律明白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镇共培养“法律明白人”123人,其中骨干“法律明白人”23人。 杨立娟带领着工作室成员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还兼顾宣传法律。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常乐镇作为张謇故里,在初建特色小镇之时,群众对于土地权属、户口迁进迁出等多种政策性问题不甚了解,杨立娟带着志愿者,印发宣传小册子走上街头一本本发放,利用“薪火大讲堂”进各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贴近百姓生活的法律知识,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由于调解矛盾常常需要下基层,结束时间也不定,加班成了家常便饭,有时候中午赶不回食堂吃饭,或者赶回来了,饭菜也都凉了。已年过六旬的杨立娟却从未抱怨。 在杨立娟的办公桌上有数本厚厚的调解记录本,里面密密麻麻记载了她调解的各类纠纷的经过与结果。“我时常还要翻一翻,案件调解进展到哪里、哪个当事人需要回访、哪些案件比较典型,都要再进行梳理,做事就要做实做好。”杨立娟笑着说。 “有这样敬业的‘法律明白人’,是海门法治工作的幸事,她在用心做事、用情做事、用法做事,希望带动更多的法律明白人,投身海门法治事业,为法治海门建设添砖加瓦。”海门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志雄说。 图为杨立娟(左三)正在接待来访群众。 南通市海门区司法局供图
|
|
杨立娟:退休不退岗的“法律明白人”
|
|
|
|
( 2022-01-2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身影 |
|
□ 本报记者 罗莎莎 □ 本报通讯员 王锋 唐琰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法治日报》记者刚走进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司法所“杨大姐工作室”,就听到一阵爽朗的笑声,正是工作室的负责人杨立娟。 2012年5月,杨立娟从海门市麒麟镇人大主席职位上退休,因此前一直从事纠纷调解工作,退休后被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司法所聘为人民调解员。因为一直在基层一线处理村民矛盾纠纷,很有自己的一套办法,获悉司法所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后,她便自愿加入其中发挥余热。 “要做就要做好,要让老百姓放心。”杨立娟向记者谈起曾经参与调解的一起案件。文明村有一对老夫妻十多年来一直反映邻居戴某蓄意破坏其田里农作物,但因没有证据一直无法得到妥善处置。2020年年底,这对老夫妻又发现田里的油菜、蚕豆等作物被损毁,报警后依然未找到戴某作案的证据,遂找到杨立娟,要她主持公道。 “由于没有监控,很难找到确切证据,我就找了派出所处警民警,请他们前往事发地调查,一方面是对当事人诉求的回应,另一方面也是对作案人的震慑。”杨立娟告诉记者,通过这样方式,不仅让老夫妻深受感动,也让戴某主动站出来承认错误,双方握手言和。 成立于2017年的“杨大姐工作室”,原本只有杨立娟一人,现已发展成为拥有退休党员、在职村干部等近50人。 作为“法律明白人”,杨立娟依托“杨大姐工作室”,通过跟老百姓“说句心里话”和“调解+志愿服务”“调解+心理咨询”“调解+法律顾问”等模式,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参与调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630多起,重大矛盾纠纷、复杂疑难矛盾120余起,调处率100%,调处成功率达99%以上。 “杨大姐还充分利用自己‘法律明白人’的身份,不断推广扩大队伍成员数量。”常乐司法所所长陆文婷告诉记者,“杨大姐工作室”如今已在全镇25个村居同步建立分站点,将村里有一定法律知识的退休党员、退休教师吸纳到“法律明白人”队伍中来,发挥党员干部、退休教师、退伍军人、新乡贤等群体的积极带头作用,以结对子的方式手把手对每名村居“法律明白人”进行传帮带。 据介绍,依托援法议事工作室、各村调解室等场所,由杨立娟不定期开设法律讲堂进行经验推广,或者跟随杨立娟现场学习,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具有一定法律素养的骨干“法律明白人”队伍,通过骨干“法律明白人”带动每家每户学法用法守法,让法治精神融入千家万户。截至目前,常乐镇“法律明白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镇共培养“法律明白人”123人,其中骨干“法律明白人”23人。 杨立娟带领着工作室成员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还兼顾宣传法律。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常乐镇作为张謇故里,在初建特色小镇之时,群众对于土地权属、户口迁进迁出等多种政策性问题不甚了解,杨立娟带着志愿者,印发宣传小册子走上街头一本本发放,利用“薪火大讲堂”进各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贴近百姓生活的法律知识,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由于调解矛盾常常需要下基层,结束时间也不定,加班成了家常便饭,有时候中午赶不回食堂吃饭,或者赶回来了,饭菜也都凉了。已年过六旬的杨立娟却从未抱怨。 在杨立娟的办公桌上有数本厚厚的调解记录本,里面密密麻麻记载了她调解的各类纠纷的经过与结果。“我时常还要翻一翻,案件调解进展到哪里、哪个当事人需要回访、哪些案件比较典型,都要再进行梳理,做事就要做实做好。”杨立娟笑着说。 “有这样敬业的‘法律明白人’,是海门法治工作的幸事,她在用心做事、用情做事、用法做事,希望带动更多的法律明白人,投身海门法治事业,为法治海门建设添砖加瓦。”海门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志雄说。 图为杨立娟(左三)正在接待来访群众。 南通市海门区司法局供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