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法律服务
|
|
□ 本报记者 刘志月 □ 本报见习记者 刘 欢 □ 本报通讯员 王继明
讨要工伤赔偿之路走得如此艰辛,王某一度想放弃。 王某早年在工作中摔伤致左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企业改制后下岗,因旧伤复发被截肢。多次找上级公司解决医疗费未果,王某向湖北省武汉市法律援助中心求助。历时近5年,经7次审理,法援律师周妹克服重重困难,维护了王某的合法权益。 湖北省第五届法律援助百优案例评选结果近日公布,武汉市报送的19件法援案件入选,其中包括这起工伤保险待遇纠纷案。 “我们从群众需求出发,精心打造公共法律服务产品,让法律援助服务更有针对性,更便捷、规范,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获得感。”武汉市司法局局长关太兵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重点更突出 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多,拿到手的却是一纸欠条。无奈之下,老黄和工友们来到武汉市汉阳区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 线上核实农民工身份、开启讨薪“绿色通道”、现场审批并指派法援律师……在汉阳区法援中心帮助下,老黄等人终于拿到了薪水。这是武汉市司法局今年8月发布的十大法律援助工作指导案例之一。 “法律援助不能搞‘大水漫灌’,我们坚持需求导向,进一步调动、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向农民工等困难人群集聚。”武汉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三级调研员贺玲说。 为引导农民工依法维权,武汉市、区法律援助机构在法院和劳动争议仲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设置公告栏,在用工集中的企业设立法律援助服务窗口或流动工作站,联合人社部门在903个项目工地设立维权告知牌,公布联系电话、受案范围、申请程序等信息。 快递物流人员,是武汉法律援助的另一重点对象。武汉今年部署开展快递物流行业专项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全市各区司法局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组建法律公益咨询团队,深入物流企业、街道社区、集聚区为货车司机、快递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武汉市司法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共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24624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141件,追索欠薪2974万余元。 服务更便捷 对一审判决不服,江女士决定上诉。 “您不用跑一腿路,手机保持畅通就行。”了解到江女士独居且身有残疾,武汉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周斌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联系,在线流转江女士的卷宗。 经审核,武汉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出具法律援助受理书,指派两位法援律师为江女士服务,江女士对此感激不已。 自今年6月实施法律援助全市通办以来,武汉越来越多的群众与江女士有同样的感受。 “全市通办打破了法律援助受理环节的层级和行政区划限制,申请人可就近申请,省时省力。”武汉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副处长杨博介绍说,对符合条件但不在管辖范围内的申请,通过相关平台和系统线上转交材料,由管辖法律援助机构审查并指派律师线下对接,使群众申请法律援助由“最多跑一次”向“就近跑一次”转变。 武汉还全面推行法律援助经济困难状况承诺制,并将其写进2021年市政府民生实事。 “以往群众申请法律援助需要提供经济困难证明,现在只需要签订承诺书。”武汉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处长田建春说。 截至11月底,武汉市法律援助机构共受理申请类法律援助案件3829件,全部适用经济困难状况承诺制,为困难群众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5700万余元。 管理更规范 优质的法律援助背后是严格的案件质量把控。记者了解到,武汉探索建立律师事务所规模化承接市级法援案件“一案一评”和法援工作站服务的管理模式,促进提升法律援助质量管理专业化水平;建立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律师准入退出机制,调整组建律师资源库,确保案件服务质量。 除自评外,武汉还认真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同行评估。今年全市组织专家抽查评审已办结案件卷宗1500余卷,合格率达99.99%,其中优良率27.83%。 2019年以来,武汉市、区法律援助中心编写的优秀案例被司法部案例库录选35篇。 强化日常管理同时,武汉狠抓实体平台建设,为高质量法律援助提供坚实基础。今年1月14日,武汉市司法局联合市标准化研究院编制的武汉市地方标准《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管理和服务规范》正式实施。 武汉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三级主任科员夏葆介绍说,该市从公共法律服务的服务场所、岗位设置、人员要求、服务内容及方式等技术内容进行科学规范,着力构建便捷高效、功能完备的实体平台。 据悉,经第三方检查评估,武汉已评定首批标准化实体平台35个。 “我们将以法律援助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强化质量监管,完善配套制度,努力为困难群众提供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普惠均等的法援服务。”武汉市司法局副局长刘新涛说。
|
|
“法治阳光”温暖江城百姓心
|
武汉坚持需求导向提供高质量法律援助服务
|
|
|
( 2021-12-1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公共法律服务 |
|
□ 本报记者 刘志月 □ 本报见习记者 刘 欢 □ 本报通讯员 王继明
讨要工伤赔偿之路走得如此艰辛,王某一度想放弃。 王某早年在工作中摔伤致左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企业改制后下岗,因旧伤复发被截肢。多次找上级公司解决医疗费未果,王某向湖北省武汉市法律援助中心求助。历时近5年,经7次审理,法援律师周妹克服重重困难,维护了王某的合法权益。 湖北省第五届法律援助百优案例评选结果近日公布,武汉市报送的19件法援案件入选,其中包括这起工伤保险待遇纠纷案。 “我们从群众需求出发,精心打造公共法律服务产品,让法律援助服务更有针对性,更便捷、规范,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获得感。”武汉市司法局局长关太兵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重点更突出 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多,拿到手的却是一纸欠条。无奈之下,老黄和工友们来到武汉市汉阳区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 线上核实农民工身份、开启讨薪“绿色通道”、现场审批并指派法援律师……在汉阳区法援中心帮助下,老黄等人终于拿到了薪水。这是武汉市司法局今年8月发布的十大法律援助工作指导案例之一。 “法律援助不能搞‘大水漫灌’,我们坚持需求导向,进一步调动、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向农民工等困难人群集聚。”武汉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三级调研员贺玲说。 为引导农民工依法维权,武汉市、区法律援助机构在法院和劳动争议仲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设置公告栏,在用工集中的企业设立法律援助服务窗口或流动工作站,联合人社部门在903个项目工地设立维权告知牌,公布联系电话、受案范围、申请程序等信息。 快递物流人员,是武汉法律援助的另一重点对象。武汉今年部署开展快递物流行业专项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全市各区司法局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组建法律公益咨询团队,深入物流企业、街道社区、集聚区为货车司机、快递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武汉市司法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共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24624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141件,追索欠薪2974万余元。 服务更便捷 对一审判决不服,江女士决定上诉。 “您不用跑一腿路,手机保持畅通就行。”了解到江女士独居且身有残疾,武汉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周斌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联系,在线流转江女士的卷宗。 经审核,武汉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出具法律援助受理书,指派两位法援律师为江女士服务,江女士对此感激不已。 自今年6月实施法律援助全市通办以来,武汉越来越多的群众与江女士有同样的感受。 “全市通办打破了法律援助受理环节的层级和行政区划限制,申请人可就近申请,省时省力。”武汉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副处长杨博介绍说,对符合条件但不在管辖范围内的申请,通过相关平台和系统线上转交材料,由管辖法律援助机构审查并指派律师线下对接,使群众申请法律援助由“最多跑一次”向“就近跑一次”转变。 武汉还全面推行法律援助经济困难状况承诺制,并将其写进2021年市政府民生实事。 “以往群众申请法律援助需要提供经济困难证明,现在只需要签订承诺书。”武汉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处长田建春说。 截至11月底,武汉市法律援助机构共受理申请类法律援助案件3829件,全部适用经济困难状况承诺制,为困难群众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5700万余元。 管理更规范 优质的法律援助背后是严格的案件质量把控。记者了解到,武汉探索建立律师事务所规模化承接市级法援案件“一案一评”和法援工作站服务的管理模式,促进提升法律援助质量管理专业化水平;建立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律师准入退出机制,调整组建律师资源库,确保案件服务质量。 除自评外,武汉还认真开展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同行评估。今年全市组织专家抽查评审已办结案件卷宗1500余卷,合格率达99.99%,其中优良率27.83%。 2019年以来,武汉市、区法律援助中心编写的优秀案例被司法部案例库录选35篇。 强化日常管理同时,武汉狠抓实体平台建设,为高质量法律援助提供坚实基础。今年1月14日,武汉市司法局联合市标准化研究院编制的武汉市地方标准《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管理和服务规范》正式实施。 武汉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三级主任科员夏葆介绍说,该市从公共法律服务的服务场所、岗位设置、人员要求、服务内容及方式等技术内容进行科学规范,着力构建便捷高效、功能完备的实体平台。 据悉,经第三方检查评估,武汉已评定首批标准化实体平台35个。 “我们将以法律援助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强化质量监管,完善配套制度,努力为困难群众提供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普惠均等的法援服务。”武汉市司法局副局长刘新涛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