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法
|
|
□ 本报记者 董凡超 张冲
1955年5月,崔道植从部队转业到黑龙江省公安厅工作,成为中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犯罪现场痕迹检验,包括足迹、指纹、枪弹等,从警生涯累计鉴定痕迹物证7000余件,无一差错,鉴定结果大多成为侦破疑难案件的重要依据。 退休以后,崔道植仍始终坚持奋战在公安刑侦一线。公安部曾多次抽调他参加疑难重特大案件侦破工作,曾在甘肃白银案、张某特大系列抢劫杀人案、白某袭军袭警案件中作出重要贡献。如今,87岁的崔道植已经是中国著名痕迹检验专家,被誉为中国公安刑侦战线的“瑰宝”、中国“刑警之魂”。 看痕识枪——退休后接连攻克疑难课题 近日,某地基层公安机关给崔道植送来一枚案件现场提取的指纹,请求崔道植认定证据特征。87岁高龄的崔道植认真研究比对有关信息,奋战九天九夜,最终成功比对出8个可以定罪的证据特征,成为定案铁证。 多年来,但凡找崔道植鉴定的样本和检材,都是难点中的难点,都是众多专家难以定论的疑难鉴定任务。 白某于1996年3月至1997年8月在国内两地持枪先后杀害军人、警察和无辜群众15人,抢钱140余万元……此系列案件当时被公安部列为1996年1号案件、1997年中国十大案件之首,曾被国际刑警组织列为1997年第三要案。 案件侦破紧要关头,公安部急调崔道植赴办案地,以确定几起案件作案枪支是否为同一支。崔道植工作一整夜后得出结论:两地现场弹壳为同一支八一式步枪发射…… 公安部据此得出准确判断,犯罪嫌疑人很可能是在第一案发地犯罪后被送往另一案发地的服刑人员,按照这个侦查方向,白某进入侦查视野并最终被抓捕归案。 数十年来,崔道植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处置疑难案件和学术理论研究并行的状态,在侦查实践方面与侦查理论方面实现了双丰收。1975年,在全国刑事技术工作会议上,崔道植与其他4个省的同行承担了《人手各部位长宽度与身高、年龄、体态的关系》的科研课题。经过4年不懈努力,共搜集了12500人的125000份指纹卡。崔道植运用数理统计学对国人手掌各部位长宽度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首次测得了国人手掌各部位的正常值和它与人体身高、年龄、体态的关系,为利用现场手印分析犯罪分子某些生理特点提供了新的依据。 自1981年以来,崔道植围绕枪弹痕迹检验先后撰写了《根据7.62mm手枪射击弹壳痕迹判断射击枪种的探讨》《64式手枪指示杆痕与59式手枪抛壳挺痕位移的研究》等论文。 技术精湛——痕迹检验大师真实写照 一个人,如若没有那么宏大的格局,没有那么宽广的心胸,没有那么超凡的能力,就达不到崔道植的技术水准,更达不到那种境界。所有接触过崔道植的年轻刑警都感慨:向崔老学习,技术上要学具体的东西,精神上尤其要学那种境界。 2013年的一个夜晚,福建省厦门集美区某立交桥下发生枪杀案,现场仅有一枚弹头、一具尸体,遗留物证非常少。 在公安机关不懈努力下,持枪杀人的凶手落网,作案用枪也被收缴。然而,认定现场弹头和缴获枪支的关系时,却因为枪管老化严重无法认定。同时,犯罪嫌疑人始终在口供上拒不交代。此时,只有证明这个弹头是这支枪发射的,才能证明这起案件直接跟犯罪嫌疑人有关联。这一难点,无论如何也没能突破。 全国枪弹检验遇到难题的时候,总会有人建议“上黑龙江找崔老”。 带着这种心情,厦门公安民警来到黑龙江找到崔道植。崔道植当即把涉案枪支、弹壳、现场弹头拿到实验室,利用自己发明的膛线展平器解决了问题,以充足的证据作出同一认定结论:现场弹头就是涉案枪支发射的。 铝箔胶片与弹痕展平器,系崔道植凭借恒心发明的“特殊神器”。 1995年,全国涉枪案件发案量呈现上升趋势。此时,崔道植已经62岁,虽然从正式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是心里还总挂念着国家弹头痕迹档案现代化管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经过5年多苦心研究,他发明了一种用特制铝箔胶片提取弹头膛线痕迹的技术,并获得发明专利证书。同时,他还设计制造了一种弹痕展平装置,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他和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专家王志强以这两项专利技术为基础研究出来的“弹头膛线痕迹自动识别系统”,于2001年10月16日通过了部级专家鉴定,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初心不改——66年坚守兑现从警誓言 特殊的人生经历,让崔道植养成了异常严谨的工作习惯。 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要实事求是,做什么,一定要实事求是”。真正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凡崔道植拿出的东西,一定是做到了最好,而且只要启用,就没有一丁点儿瑕疵错误。目前,崔道植每天都在整理枪弹检验教材课件,把自己以往经历的案例编辑成册,留给后人作参考。 崔道植童年遭遇日本侵华战乱,自幼跟随父母逃亡、忍饥挨饿,地主家锅底一块焦糊锅巴也要和姐姐推来推去谁也舍不得吃。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崔道植才不再挨饿又有书读,他深深记得共产党的好,尤其是在17岁入伍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那一天,嘹亮的军歌军号响彻云霄,他记得老班长送了他一本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 “进入组织大门‘第一天’,获取了支撑一生的力量。”提起初心的起点,崔道植记忆犹新。 后来进入警营,崔道植怀着一份真挚的信仰,如饥似渴地学习刑事科学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医学、数学和逻辑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夯实业务基础,丰富知识积累。 “进入公安机关后,我先后到中央民警干校(现中国刑警学院)、哈尔滨业余职工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学习,组织上为我花费了很多精力与经费,我觉得自己必须回报组织。”崔道植说。 崔道植用66年的岗位坚守,兑现了从警誓言。 退休后,除了参与各种大要案侦破,崔道植还被返聘到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继续参与日常工作。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依然时刻感染着所有人。刑侦总队1999年引入了一套指纹识别系统。那年,崔道植65岁。当时,虽然许多刑警都是学计算机毕业的,但是对指纹识别一窍不通,他们都成了崔道植的学生。 情怀不老,使命弥坚。崔道植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公安事业,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四个铁一般”的公安队伍之魂,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初心。
|
|
把毕生奉献给党和人民的公安事业
|
记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处原正处级侦查员崔道植
|
|
|
( 2021-12-0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本报记者 董凡超 张冲
1955年5月,崔道植从部队转业到黑龙江省公安厅工作,成为中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犯罪现场痕迹检验,包括足迹、指纹、枪弹等,从警生涯累计鉴定痕迹物证7000余件,无一差错,鉴定结果大多成为侦破疑难案件的重要依据。 退休以后,崔道植仍始终坚持奋战在公安刑侦一线。公安部曾多次抽调他参加疑难重特大案件侦破工作,曾在甘肃白银案、张某特大系列抢劫杀人案、白某袭军袭警案件中作出重要贡献。如今,87岁的崔道植已经是中国著名痕迹检验专家,被誉为中国公安刑侦战线的“瑰宝”、中国“刑警之魂”。 看痕识枪——退休后接连攻克疑难课题 近日,某地基层公安机关给崔道植送来一枚案件现场提取的指纹,请求崔道植认定证据特征。87岁高龄的崔道植认真研究比对有关信息,奋战九天九夜,最终成功比对出8个可以定罪的证据特征,成为定案铁证。 多年来,但凡找崔道植鉴定的样本和检材,都是难点中的难点,都是众多专家难以定论的疑难鉴定任务。 白某于1996年3月至1997年8月在国内两地持枪先后杀害军人、警察和无辜群众15人,抢钱140余万元……此系列案件当时被公安部列为1996年1号案件、1997年中国十大案件之首,曾被国际刑警组织列为1997年第三要案。 案件侦破紧要关头,公安部急调崔道植赴办案地,以确定几起案件作案枪支是否为同一支。崔道植工作一整夜后得出结论:两地现场弹壳为同一支八一式步枪发射…… 公安部据此得出准确判断,犯罪嫌疑人很可能是在第一案发地犯罪后被送往另一案发地的服刑人员,按照这个侦查方向,白某进入侦查视野并最终被抓捕归案。 数十年来,崔道植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处置疑难案件和学术理论研究并行的状态,在侦查实践方面与侦查理论方面实现了双丰收。1975年,在全国刑事技术工作会议上,崔道植与其他4个省的同行承担了《人手各部位长宽度与身高、年龄、体态的关系》的科研课题。经过4年不懈努力,共搜集了12500人的125000份指纹卡。崔道植运用数理统计学对国人手掌各部位长宽度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首次测得了国人手掌各部位的正常值和它与人体身高、年龄、体态的关系,为利用现场手印分析犯罪分子某些生理特点提供了新的依据。 自1981年以来,崔道植围绕枪弹痕迹检验先后撰写了《根据7.62mm手枪射击弹壳痕迹判断射击枪种的探讨》《64式手枪指示杆痕与59式手枪抛壳挺痕位移的研究》等论文。 技术精湛——痕迹检验大师真实写照 一个人,如若没有那么宏大的格局,没有那么宽广的心胸,没有那么超凡的能力,就达不到崔道植的技术水准,更达不到那种境界。所有接触过崔道植的年轻刑警都感慨:向崔老学习,技术上要学具体的东西,精神上尤其要学那种境界。 2013年的一个夜晚,福建省厦门集美区某立交桥下发生枪杀案,现场仅有一枚弹头、一具尸体,遗留物证非常少。 在公安机关不懈努力下,持枪杀人的凶手落网,作案用枪也被收缴。然而,认定现场弹头和缴获枪支的关系时,却因为枪管老化严重无法认定。同时,犯罪嫌疑人始终在口供上拒不交代。此时,只有证明这个弹头是这支枪发射的,才能证明这起案件直接跟犯罪嫌疑人有关联。这一难点,无论如何也没能突破。 全国枪弹检验遇到难题的时候,总会有人建议“上黑龙江找崔老”。 带着这种心情,厦门公安民警来到黑龙江找到崔道植。崔道植当即把涉案枪支、弹壳、现场弹头拿到实验室,利用自己发明的膛线展平器解决了问题,以充足的证据作出同一认定结论:现场弹头就是涉案枪支发射的。 铝箔胶片与弹痕展平器,系崔道植凭借恒心发明的“特殊神器”。 1995年,全国涉枪案件发案量呈现上升趋势。此时,崔道植已经62岁,虽然从正式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是心里还总挂念着国家弹头痕迹档案现代化管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经过5年多苦心研究,他发明了一种用特制铝箔胶片提取弹头膛线痕迹的技术,并获得发明专利证书。同时,他还设计制造了一种弹痕展平装置,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他和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专家王志强以这两项专利技术为基础研究出来的“弹头膛线痕迹自动识别系统”,于2001年10月16日通过了部级专家鉴定,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初心不改——66年坚守兑现从警誓言 特殊的人生经历,让崔道植养成了异常严谨的工作习惯。 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要实事求是,做什么,一定要实事求是”。真正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凡崔道植拿出的东西,一定是做到了最好,而且只要启用,就没有一丁点儿瑕疵错误。目前,崔道植每天都在整理枪弹检验教材课件,把自己以往经历的案例编辑成册,留给后人作参考。 崔道植童年遭遇日本侵华战乱,自幼跟随父母逃亡、忍饥挨饿,地主家锅底一块焦糊锅巴也要和姐姐推来推去谁也舍不得吃。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崔道植才不再挨饿又有书读,他深深记得共产党的好,尤其是在17岁入伍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那一天,嘹亮的军歌军号响彻云霄,他记得老班长送了他一本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 “进入组织大门‘第一天’,获取了支撑一生的力量。”提起初心的起点,崔道植记忆犹新。 后来进入警营,崔道植怀着一份真挚的信仰,如饥似渴地学习刑事科学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医学、数学和逻辑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夯实业务基础,丰富知识积累。 “进入公安机关后,我先后到中央民警干校(现中国刑警学院)、哈尔滨业余职工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学习,组织上为我花费了很多精力与经费,我觉得自己必须回报组织。”崔道植说。 崔道植用66年的岗位坚守,兑现了从警誓言。 退休后,除了参与各种大要案侦破,崔道植还被返聘到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继续参与日常工作。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依然时刻感染着所有人。刑侦总队1999年引入了一套指纹识别系统。那年,崔道植65岁。当时,虽然许多刑警都是学计算机毕业的,但是对指纹识别一窍不通,他们都成了崔道植的学生。 情怀不老,使命弥坚。崔道植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公安事业,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四个铁一般”的公安队伍之魂,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初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