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院
|
|
《小康》2021年第27期封面文章《青春出发 守望敦煌》中写道:敦煌研究院的院子里,有一尊名为“青春”的雕像,雕像里的短发少女背着挎包,右手拿着草帽,昂首向前。这尊雕像创作于1964年,作者是从西北美术学院分配到敦煌研究院(当时的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孙纪元,雕像的蓝本是刚来敦煌的樊锦诗。 樊锦诗1963年到莫高窟,半生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被誉为“敦煌的女儿”。孙纪元比樊锦诗来到莫高窟的时间早了10年,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另外三位学习美术的学生,他们四人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分配给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第一批大学生。 莫高窟是沉淀了1650多年时光的巨大宝藏,但对于人生轨迹与莫高窟相交的年轻人,初心也许并不是要成就一个“伟大的壮举”,而只是一次人生抉择。只不过,当闪光的青春融于宝藏的大漠,这样的抉择背后,总会有如许动人的故事。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付给敦煌的流沙和千佛洞方圆百里上匆匆消逝的光影,在一种貌似荒寒的人生景致中等待一个又一个莫高窟的春天。
(赵珊珊 供稿)
|
|
莫高窟是沉淀了1650多年时光的巨大宝藏
|
|
|
|
( 2021-12-0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
《小康》2021年第27期封面文章《青春出发 守望敦煌》中写道:敦煌研究院的院子里,有一尊名为“青春”的雕像,雕像里的短发少女背着挎包,右手拿着草帽,昂首向前。这尊雕像创作于1964年,作者是从西北美术学院分配到敦煌研究院(当时的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孙纪元,雕像的蓝本是刚来敦煌的樊锦诗。 樊锦诗1963年到莫高窟,半生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被誉为“敦煌的女儿”。孙纪元比樊锦诗来到莫高窟的时间早了10年,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另外三位学习美术的学生,他们四人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分配给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第一批大学生。 莫高窟是沉淀了1650多年时光的巨大宝藏,但对于人生轨迹与莫高窟相交的年轻人,初心也许并不是要成就一个“伟大的壮举”,而只是一次人生抉择。只不过,当闪光的青春融于宝藏的大漠,这样的抉择背后,总会有如许动人的故事。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付给敦煌的流沙和千佛洞方圆百里上匆匆消逝的光影,在一种貌似荒寒的人生景致中等待一个又一个莫高窟的春天。
(赵珊珊 供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