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版
|
|
编者按 今年11月9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三周年。三年来,国家消防救援队伍牢记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灾害事故,承担起了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职责使命。为更好地展现消防救援队伍转制以来的新面貌和新气象,本报今日推出整版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 本报记者 侯建斌 □ 本报见习记者 刘 欣
18年,能让一名呱呱坠地的婴孩长大成人,18年,更能让一个男孩蜕变为值得敬佩的英雄。 “工作比较特殊,见谅!”10月29日上午,《法治日报》记者来到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星园3区甲1号——丰台区消防支队方庄特勤站(以下简称方庄特勤站)采访,36岁的马小卫见到记者时不好意思地说。马小卫是方庄特勤站政治指导员,因工作繁忙,采访时间好不容易才敲定。 谈及当年为何进入消防队,以及坚持这么多年的动力,马小卫告诉记者,“我从小就想当兵,2002年的时候就尝试申请入伍,那时才17岁,被拒绝了。第二年,听说北京消防在招人,十分开心,毫不犹豫报了名,一转眼就是18年。群众的安危就是我的动力,保护群众生命安全,让我觉得付出再多都值得”。 义无反顾冲锋在前 2003年,18岁的马小卫怀揣着儿时梦想,穿上“橄榄绿”,成为一名消防战士。 2004年4月20日,北京市怀柔区金都黄金冶炼厂发生氰化氢毒气泄漏事故。“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死羊,死猪随处可见,草木枯黄、气味刺鼻,到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更严重的是,剩余1300余吨的毒液,一旦污染不远处的雁栖河,后果不堪设想。”马小卫说,“我们站除了负责日常的灭火和抢险救援外,还担负着化学灾害事故的处置任务,必须立刻进去检测泄漏点,及时堵漏。” 那年,年仅19岁的马小卫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扎实的业务水平,24小时内先后18次进入重度污染区寻找泄漏点、通风降毒、关闭阀门、筑堤围堰、中和洗消,一次次冲锋在前,确保每一步处置程序准确无误,最终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当时感到害怕吗?面对记者的提问,马小卫笑着说,“那是第一次执行大型救援任务,现场情况紧急,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做好手头的事情。不过,完成任务回队后我按照要求进行了隔离观察,当时手上的皮都掉了一层,后怕的是,担心在现场吸入毒气”。 此后十几年间,马小卫多次参与大型救援任务以及消防安保工作。2008年参与汶川地震救援,2012年参与“7·21”特大暴雨等灾害事故救援,2018年参与“中非论坛”消防安保工作。 2018年,他脱下“橄榄绿”,换上“火焰蓝”,继续坚守在热爱的岗位上。2020年6月中旬,北京新发地疫情暴发,马小卫深入疫情一线进行战斗,着重型防化服连续6次深入地下一层进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为科学预判核心区疫情安全形势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方庄特勤站副站长张佳兴告诉记者,“当时专家判断空气中可能弥漫着新冠病毒,马指(队友对马小卫的称呼)进去的时候真的很危险,当时是大夏天,汗水顺着衣服滴到鞋里,他的脚都被泡得没了血色”。 18年的基层历练,7000余次处置灾情,数次都与死神擦肩,但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他每次都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如今,身为指导员的他,更是时时冲在前,事事干在前。 警情就是冲锋号 “能坚持下来,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采访中聊到家人时,马小卫并未过多提及,他自知陪伴他们的时间太少,只能在为数不多的团聚时尽量弥补。 去年年底,难得休假的他带着妻儿外出散心,不料经过芳星园小区时,一栋居民楼发生火灾,大量群众慌不择路地往外跑。询问后得知居民们已经报警,但消防员仍在赶来的途中。 马小卫没有丝毫犹豫,“危险正在发生,我就在现场,穿没穿战斗服我都是个消防员,不管有没有接警,火情就是对我下达的作战命令!” 就这样,马小卫义无反顾地冲进正起火冒烟的楼内,帮助疏散群众,及时找到起火点,并利用墙壁消火栓对火势进行压制。路过的群众冲他大喊:“小伙子,你快走!”马小卫回道:“别管我,你们快走,我是消防员。”听到这句话,附近的群众像吃了颗定心丸,但还是止不住地担心马小卫,叮嘱他注意安全。 这期间,马小卫还在火场最深处——被大火隔绝的楼道,找到了被困绝境的母女二人。他一边抱着被呛晕的孩子、一边扶着惊慌的母亲冲出了火场。后续抵达的消防员们都说万幸,如果没有他提前压制火势、及时救人,后果不堪设想。 马小卫说:“冲出火场后,我在楼下看到焦急等待的妻儿眼睛都哭红了,我知道又让他们担心了。” “他给家里打电话是只报喜不报忧,自己受伤了都不和家人说。”张佳兴说,“马指其实很关心家人,但实在无法兼顾。之前他母亲生病住院,因为疫情和工作的原因他没办法回家陪护,白天他在我们面前像没事人一样,一个人时悄悄难过。” 有勇有谋指导有方 “一般的楼房火灾,黑色的烟,燃烧物一般是橡胶或者化学物质。燃气泄漏是带火的白色的烟,呈压力状喷出,而不是烟带火卷出来的。”“我会跟着大家一起训练,综合科目他们很多人都比不上我,比如力量训练、负重跑……”说起熟悉业务知识,马小卫打开了话匣子。 马小卫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平易近人、以身作则,这样的感觉也得到了方庄特勤站队员们的印证。张佳兴说:“马指不板脸,以身作则,得到全队的敬佩和尊重。” 方庄特勤站站长周云龙笑着说:“因为马指经常去训练场,我们特勤站的指战员训练热情特别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得很快。同时他作为指导员,还很关心指战员们的成长,通过侧面观察、主动谈心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前我考虑的是如何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从我开始带队后,我还需要考虑的是对大家负责,该上的时候上,该撤的时候撤,把大家安全带出去、安全带回来。”马小卫告诉记者。 在方庄特勤站司机班队员王清宾的眼里,马小卫有勇有谋。他回忆道,“2017年刘家窑一家餐馆发生火灾并发生爆燃,大家赶到现场后立刻投入战斗。马指安排大家从餐馆门口的两侧堵截火势,不久餐馆发生二次爆燃,大家都被震倒在地打滚,索性均无大碍”。 提起刘家窑火灾的事,周云龙也印象深刻,“当时我在房顶上,二次爆燃的时候房顶都快被掀翻了,如果当时选择在餐厅正门灭火,肯定会造成人员伤亡。” “平常我会督促队员们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抱着必胜的决心训练,这既是对他们负责,也是对辖区的群众负责。”马小卫说,“带好队伍,让队员们有更强的技能,保卫辖区的一方平安。” 如今,当年那个18岁的稚嫩少年,经历了水火淬炼、生死考验,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突出贡献,成为一名优秀的消防指战员。他用时间换生命,时刻准备作战、随时奉命出征,用最珍贵的每一秒去营救每一个更宝贵的生命! 图① 7月20日,河南郑州遭遇强降雨,当地消防救援队伍紧急出动力量,营救被困群众。 图② 5月22日,青海省果洛州发生7.4级地震,果洛州消防救援支队紧急调派精干力量赶赴灾区,开展地震救援。 图③ 9月17日,青海省举行消防业务技能大比武,参赛消防员正在参加攻坚技巧项目比赛。 图④ 7月21日下午,增援河南的湖北省襄阳市消防指战员在河南长葛市大周镇王皮庙村营救受困人员。 图⑤ 5月31日,河北沧州发生油罐爆燃火灾,当地消防救援队伍紧急救援。
|
|
十八载水火淬炼铸成忠诚卫士
|
记北京市丰台区消防支队方庄特勤站政治指导员马小卫
|
|
|
( 2021-11-0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专版 |
|
编者按 今年11月9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三周年。三年来,国家消防救援队伍牢记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灾害事故,承担起了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职责使命。为更好地展现消防救援队伍转制以来的新面貌和新气象,本报今日推出整版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 本报记者 侯建斌 □ 本报见习记者 刘 欣
18年,能让一名呱呱坠地的婴孩长大成人,18年,更能让一个男孩蜕变为值得敬佩的英雄。 “工作比较特殊,见谅!”10月29日上午,《法治日报》记者来到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星园3区甲1号——丰台区消防支队方庄特勤站(以下简称方庄特勤站)采访,36岁的马小卫见到记者时不好意思地说。马小卫是方庄特勤站政治指导员,因工作繁忙,采访时间好不容易才敲定。 谈及当年为何进入消防队,以及坚持这么多年的动力,马小卫告诉记者,“我从小就想当兵,2002年的时候就尝试申请入伍,那时才17岁,被拒绝了。第二年,听说北京消防在招人,十分开心,毫不犹豫报了名,一转眼就是18年。群众的安危就是我的动力,保护群众生命安全,让我觉得付出再多都值得”。 义无反顾冲锋在前 2003年,18岁的马小卫怀揣着儿时梦想,穿上“橄榄绿”,成为一名消防战士。 2004年4月20日,北京市怀柔区金都黄金冶炼厂发生氰化氢毒气泄漏事故。“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死羊,死猪随处可见,草木枯黄、气味刺鼻,到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更严重的是,剩余1300余吨的毒液,一旦污染不远处的雁栖河,后果不堪设想。”马小卫说,“我们站除了负责日常的灭火和抢险救援外,还担负着化学灾害事故的处置任务,必须立刻进去检测泄漏点,及时堵漏。” 那年,年仅19岁的马小卫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扎实的业务水平,24小时内先后18次进入重度污染区寻找泄漏点、通风降毒、关闭阀门、筑堤围堰、中和洗消,一次次冲锋在前,确保每一步处置程序准确无误,最终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当时感到害怕吗?面对记者的提问,马小卫笑着说,“那是第一次执行大型救援任务,现场情况紧急,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做好手头的事情。不过,完成任务回队后我按照要求进行了隔离观察,当时手上的皮都掉了一层,后怕的是,担心在现场吸入毒气”。 此后十几年间,马小卫多次参与大型救援任务以及消防安保工作。2008年参与汶川地震救援,2012年参与“7·21”特大暴雨等灾害事故救援,2018年参与“中非论坛”消防安保工作。 2018年,他脱下“橄榄绿”,换上“火焰蓝”,继续坚守在热爱的岗位上。2020年6月中旬,北京新发地疫情暴发,马小卫深入疫情一线进行战斗,着重型防化服连续6次深入地下一层进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为科学预判核心区疫情安全形势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方庄特勤站副站长张佳兴告诉记者,“当时专家判断空气中可能弥漫着新冠病毒,马指(队友对马小卫的称呼)进去的时候真的很危险,当时是大夏天,汗水顺着衣服滴到鞋里,他的脚都被泡得没了血色”。 18年的基层历练,7000余次处置灾情,数次都与死神擦肩,但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他每次都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如今,身为指导员的他,更是时时冲在前,事事干在前。 警情就是冲锋号 “能坚持下来,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采访中聊到家人时,马小卫并未过多提及,他自知陪伴他们的时间太少,只能在为数不多的团聚时尽量弥补。 去年年底,难得休假的他带着妻儿外出散心,不料经过芳星园小区时,一栋居民楼发生火灾,大量群众慌不择路地往外跑。询问后得知居民们已经报警,但消防员仍在赶来的途中。 马小卫没有丝毫犹豫,“危险正在发生,我就在现场,穿没穿战斗服我都是个消防员,不管有没有接警,火情就是对我下达的作战命令!” 就这样,马小卫义无反顾地冲进正起火冒烟的楼内,帮助疏散群众,及时找到起火点,并利用墙壁消火栓对火势进行压制。路过的群众冲他大喊:“小伙子,你快走!”马小卫回道:“别管我,你们快走,我是消防员。”听到这句话,附近的群众像吃了颗定心丸,但还是止不住地担心马小卫,叮嘱他注意安全。 这期间,马小卫还在火场最深处——被大火隔绝的楼道,找到了被困绝境的母女二人。他一边抱着被呛晕的孩子、一边扶着惊慌的母亲冲出了火场。后续抵达的消防员们都说万幸,如果没有他提前压制火势、及时救人,后果不堪设想。 马小卫说:“冲出火场后,我在楼下看到焦急等待的妻儿眼睛都哭红了,我知道又让他们担心了。” “他给家里打电话是只报喜不报忧,自己受伤了都不和家人说。”张佳兴说,“马指其实很关心家人,但实在无法兼顾。之前他母亲生病住院,因为疫情和工作的原因他没办法回家陪护,白天他在我们面前像没事人一样,一个人时悄悄难过。” 有勇有谋指导有方 “一般的楼房火灾,黑色的烟,燃烧物一般是橡胶或者化学物质。燃气泄漏是带火的白色的烟,呈压力状喷出,而不是烟带火卷出来的。”“我会跟着大家一起训练,综合科目他们很多人都比不上我,比如力量训练、负重跑……”说起熟悉业务知识,马小卫打开了话匣子。 马小卫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平易近人、以身作则,这样的感觉也得到了方庄特勤站队员们的印证。张佳兴说:“马指不板脸,以身作则,得到全队的敬佩和尊重。” 方庄特勤站站长周云龙笑着说:“因为马指经常去训练场,我们特勤站的指战员训练热情特别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得很快。同时他作为指导员,还很关心指战员们的成长,通过侧面观察、主动谈心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前我考虑的是如何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从我开始带队后,我还需要考虑的是对大家负责,该上的时候上,该撤的时候撤,把大家安全带出去、安全带回来。”马小卫告诉记者。 在方庄特勤站司机班队员王清宾的眼里,马小卫有勇有谋。他回忆道,“2017年刘家窑一家餐馆发生火灾并发生爆燃,大家赶到现场后立刻投入战斗。马指安排大家从餐馆门口的两侧堵截火势,不久餐馆发生二次爆燃,大家都被震倒在地打滚,索性均无大碍”。 提起刘家窑火灾的事,周云龙也印象深刻,“当时我在房顶上,二次爆燃的时候房顶都快被掀翻了,如果当时选择在餐厅正门灭火,肯定会造成人员伤亡。” “平常我会督促队员们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抱着必胜的决心训练,这既是对他们负责,也是对辖区的群众负责。”马小卫说,“带好队伍,让队员们有更强的技能,保卫辖区的一方平安。” 如今,当年那个18岁的稚嫩少年,经历了水火淬炼、生死考验,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突出贡献,成为一名优秀的消防指战员。他用时间换生命,时刻准备作战、随时奉命出征,用最珍贵的每一秒去营救每一个更宝贵的生命! 图① 7月20日,河南郑州遭遇强降雨,当地消防救援队伍紧急出动力量,营救被困群众。 图② 5月22日,青海省果洛州发生7.4级地震,果洛州消防救援支队紧急调派精干力量赶赴灾区,开展地震救援。 图③ 9月17日,青海省举行消防业务技能大比武,参赛消防员正在参加攻坚技巧项目比赛。 图④ 7月21日下午,增援河南的湖北省襄阳市消防指战员在河南长葛市大周镇王皮庙村营救受困人员。 图⑤ 5月31日,河北沧州发生油罐爆燃火灾,当地消防救援队伍紧急救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