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院
|
|
《新民周刊》第1154期文章《当下,我们为什么要“双减”?》中写道:从6月推进课后托管服务,到7月发布“双减”政策,再到各地出台细则、落实举措,今年以来,围绕“中小学生减负”问题,教育改革“重拳出击”,充分彰显了国家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决心。 “双减”政策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而义务教育的重点即中考。众所周知,中考背后“50%普职比”,是不少家长产生巨大压力的起点。这种升学选拔机制产生的压力,往往令学生与家长无法回避,相反只能试图投身于更多的课外培训、完成更多的课业任务来提高升学可能性。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资本驱使家长追逐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长此以往便进一步扩大教育不公平现象。所以,从维护教育公平的角度而言,“双减”也像是一场“及时雨”。无论是给资本降温,还是令学生减负,考虑到教育天然的民生属性,“双减”确实走到了最迫切的关头。 (赵珊珊 供稿)
|
|
“双减”走到了 最迫切的关头
|
|
|
|
( 2021-10-1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
《新民周刊》第1154期文章《当下,我们为什么要“双减”?》中写道:从6月推进课后托管服务,到7月发布“双减”政策,再到各地出台细则、落实举措,今年以来,围绕“中小学生减负”问题,教育改革“重拳出击”,充分彰显了国家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决心。 “双减”政策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而义务教育的重点即中考。众所周知,中考背后“50%普职比”,是不少家长产生巨大压力的起点。这种升学选拔机制产生的压力,往往令学生与家长无法回避,相反只能试图投身于更多的课外培训、完成更多的课业任务来提高升学可能性。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资本驱使家长追逐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长此以往便进一步扩大教育不公平现象。所以,从维护教育公平的角度而言,“双减”也像是一场“及时雨”。无论是给资本降温,还是令学生减负,考虑到教育天然的民生属性,“双减”确实走到了最迫切的关头。 (赵珊珊 供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