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政府
|
|
□ 本报记者 侯建斌
推进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企业集团层面战略性重组进入新的加速赛道,先后完成了一批资产规模大、影响深远的重组项目,涉及6组12家中央企业。其中,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重组,整合了行业优势资源,舰船研发制造进展大大加快,企业经营效益大幅提升。 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召开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工作媒体通气会,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说,一批符合国企改革方向的重大重组项目成功实施,有力推动了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行业转型升级,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质量。 翁杰明指出,国资委按照“一条主线、五个着力”思路,以“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并购、“两非”(非主业、非优势)剥离和“两资”(低效资产、无效资产)清退、“压减”等五个重点,不折不扣做好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有效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压缩管理层级 针对部分中央企业底数不清、机构臃肿、管理链条偏长等问题,国资委通过持续开展“压减”工作,推动中央企业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中央企业管理层级控制在5级以内,法人户数累计减少超过1.8万户,减少比例超过34%。 翁杰明介绍说,改革前中央企业一度最长管理层级达到8级,管理层级超过5级的企业共34家,占全部中央企业的35%。通过“压减”,中央企业管理层级明显缩短,最长管理层级压缩至5级,61家企业管理层级低于5级,约占全部中央企业的63%。 在翁杰明看来,通过压缩管理层级,各企业管理架构更加清晰,集团总部的战略引领、资本运作、资源配置和风险防控能力有效提升,总部指令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传导至基层单位“神经末梢”,对链条底端国有资产的监督监管能力不断增强,有效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李汝革介绍说,国投通过开展“压减”工作,累计减少法人145户,较“压减”开始时减少比例超过40%,回收资金超过109亿元,减少人工成本49.4亿元、管理费用17.1亿元。 翁杰明表示,“压减”工作开展以来,中央企业累计减少人工成本402亿元,减少管理费用337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由44.6万元增加到59.3万元,提升比例超过30%。 打出改革“组合拳” 2020年,国家管网集团通过市场化方式收购三大石油公司相关管道资产,打破我国油气干线管道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实行上中下游业务一体化经营的传统格局。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李辉介绍说,国家管网集团的专业化重组整合,实现了中央企业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改革的突破,创造了重组规模新纪录并实现重组模式创新。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资委以相关领域行业体制改革为契机,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等方式,稳步推动中央企业之间的专业化整合,并围绕主责主业、重点关键领域,积极稳妥开展并购工作。 鞍钢与辽宁省最大国有企业本钢强强联合,粗钢产能达到6300万吨,营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 翁杰明指出,在这一重组过程中,国资委会同各方打出一套改革“组合拳”,包括“推动中国诚通和中国国新增资参与鞍钢股权多元化改革、辽宁省无偿划转51%股权给鞍钢、有序推进本钢债务重组、积极引入优秀民营企业参与本钢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钢铁板块和铁矿石板块整合运作、同步建立市场化机制工作方案”等,打造央地国企综合性改革示范。 “两非”剥离、“两资”清退取得积极进展。一方面,建立动态监测、检查跟踪、质量复核和考核约束等“组合拳”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有关工作。在“两非”剥离中,建立“每月一汇总、季度一报告”的跟踪督导机制;在“两资”清退中,开展全工作过程跟踪,组织专门力量分批对“僵困”企业开展专项核查,有效实现闭环监管。 另一方面,通过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成立专业化平台公司、发起设立相关基金等方式,因企施策、因企制宜,积极帮助各中央企业完成好“两非”剥离、“两资”清退工作。 翁杰明透露,自去年9月启动“两非”剥离以来,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51家中央企业通过吸收合并、破产重整、对外转让等方式,剥离非主营业务252项,涉及资产共计495.7亿元。 释放重组红利 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 翁杰明强调,下一步,国资委将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关要求,努力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工作取得更大进展、实现更好效果。 一方面,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部署,稳步推进中央企业集团重组。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作为中央企业集团重组的出发点、着力点,稳步推进物流、输配电装备制造等领域的资源整合,通过战略性重组着力解决企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关键技术“卡脖子”、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另一方面,聚焦国有资本布局和产业发展需要,做好新央企组建和接收。根据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需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计民生、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的行业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与此同时,规范投资并购行为,有效提升中央企业并购工作质量。督促中央企业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有效规范并购行为,克服盲目并购冲动,严格落实决策程序,加强并购前研究与审核,大力做好合规管理、应急预案制定等各项工作,提高决策质量、防止无效并购、防范滋生腐败,确保并购不产生系统性风险。同时,加大对参股投资的监督力度,推动中央企业严把主业方向,严格甄选合作对象,合理确定股权关系,完善审核决策机制,确保参股投资并购规范有序。 此外,推动中央企业高效有序退出非主业,促进资源从非主业向主业集中,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针对中央企业在剥离“两非”“两资”业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企施策”予以指导支持,逐步建立“有进有退”的资源灵活配置机制。 翁杰明强调,国资委还将指导中央企业在结构调整与重组中,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制定细致、合适的整合方案,加快同类业务横向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纵向整合,并同步做好管理、技术、市场资源等整合协同。对重组企业开展专项调研督导,督促进一步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切实发挥协同效益,释放重组红利,实现“1+1>2”的重组目标。 制图/李晓军

|
央企集团层面战略性重组进入新加速赛道
|
央企压缩管理层级61家企业低于5级
|
|
|
|
( 2021-09-0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政府 |
|
□ 本报记者 侯建斌
推进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企业集团层面战略性重组进入新的加速赛道,先后完成了一批资产规模大、影响深远的重组项目,涉及6组12家中央企业。其中,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重组,整合了行业优势资源,舰船研发制造进展大大加快,企业经营效益大幅提升。 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召开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工作媒体通气会,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说,一批符合国企改革方向的重大重组项目成功实施,有力推动了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行业转型升级,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质量。 翁杰明指出,国资委按照“一条主线、五个着力”思路,以“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并购、“两非”(非主业、非优势)剥离和“两资”(低效资产、无效资产)清退、“压减”等五个重点,不折不扣做好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有效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压缩管理层级 针对部分中央企业底数不清、机构臃肿、管理链条偏长等问题,国资委通过持续开展“压减”工作,推动中央企业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中央企业管理层级控制在5级以内,法人户数累计减少超过1.8万户,减少比例超过34%。 翁杰明介绍说,改革前中央企业一度最长管理层级达到8级,管理层级超过5级的企业共34家,占全部中央企业的35%。通过“压减”,中央企业管理层级明显缩短,最长管理层级压缩至5级,61家企业管理层级低于5级,约占全部中央企业的63%。 在翁杰明看来,通过压缩管理层级,各企业管理架构更加清晰,集团总部的战略引领、资本运作、资源配置和风险防控能力有效提升,总部指令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传导至基层单位“神经末梢”,对链条底端国有资产的监督监管能力不断增强,有效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李汝革介绍说,国投通过开展“压减”工作,累计减少法人145户,较“压减”开始时减少比例超过40%,回收资金超过109亿元,减少人工成本49.4亿元、管理费用17.1亿元。 翁杰明表示,“压减”工作开展以来,中央企业累计减少人工成本402亿元,减少管理费用337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由44.6万元增加到59.3万元,提升比例超过30%。 打出改革“组合拳” 2020年,国家管网集团通过市场化方式收购三大石油公司相关管道资产,打破我国油气干线管道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实行上中下游业务一体化经营的传统格局。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李辉介绍说,国家管网集团的专业化重组整合,实现了中央企业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改革的突破,创造了重组规模新纪录并实现重组模式创新。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资委以相关领域行业体制改革为契机,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等方式,稳步推动中央企业之间的专业化整合,并围绕主责主业、重点关键领域,积极稳妥开展并购工作。 鞍钢与辽宁省最大国有企业本钢强强联合,粗钢产能达到6300万吨,营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 翁杰明指出,在这一重组过程中,国资委会同各方打出一套改革“组合拳”,包括“推动中国诚通和中国国新增资参与鞍钢股权多元化改革、辽宁省无偿划转51%股权给鞍钢、有序推进本钢债务重组、积极引入优秀民营企业参与本钢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钢铁板块和铁矿石板块整合运作、同步建立市场化机制工作方案”等,打造央地国企综合性改革示范。 “两非”剥离、“两资”清退取得积极进展。一方面,建立动态监测、检查跟踪、质量复核和考核约束等“组合拳”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有关工作。在“两非”剥离中,建立“每月一汇总、季度一报告”的跟踪督导机制;在“两资”清退中,开展全工作过程跟踪,组织专门力量分批对“僵困”企业开展专项核查,有效实现闭环监管。 另一方面,通过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成立专业化平台公司、发起设立相关基金等方式,因企施策、因企制宜,积极帮助各中央企业完成好“两非”剥离、“两资”清退工作。 翁杰明透露,自去年9月启动“两非”剥离以来,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51家中央企业通过吸收合并、破产重整、对外转让等方式,剥离非主营业务252项,涉及资产共计495.7亿元。 释放重组红利 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 翁杰明强调,下一步,国资委将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关要求,努力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工作取得更大进展、实现更好效果。 一方面,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部署,稳步推进中央企业集团重组。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作为中央企业集团重组的出发点、着力点,稳步推进物流、输配电装备制造等领域的资源整合,通过战略性重组着力解决企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关键技术“卡脖子”、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另一方面,聚焦国有资本布局和产业发展需要,做好新央企组建和接收。根据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需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计民生、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的行业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与此同时,规范投资并购行为,有效提升中央企业并购工作质量。督促中央企业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有效规范并购行为,克服盲目并购冲动,严格落实决策程序,加强并购前研究与审核,大力做好合规管理、应急预案制定等各项工作,提高决策质量、防止无效并购、防范滋生腐败,确保并购不产生系统性风险。同时,加大对参股投资的监督力度,推动中央企业严把主业方向,严格甄选合作对象,合理确定股权关系,完善审核决策机制,确保参股投资并购规范有序。 此外,推动中央企业高效有序退出非主业,促进资源从非主业向主业集中,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针对中央企业在剥离“两非”“两资”业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企施策”予以指导支持,逐步建立“有进有退”的资源灵活配置机制。 翁杰明强调,国资委还将指导中央企业在结构调整与重组中,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制定细致、合适的整合方案,加快同类业务横向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纵向整合,并同步做好管理、技术、市场资源等整合协同。对重组企业开展专项调研督导,督促进一步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切实发挥协同效益,释放重组红利,实现“1+1>2”的重组目标。 制图/李晓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