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政法
13 3/13 2 3 4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网上讲学考评”贯穿培训全程
· 全科大网格“一网打尽”群众烦心事
· 辽宁政法委举行英模教育专题党课
· 图片新闻
· 陕西政法委举办讲优良传统报告会
· 海南司法厅推动教育整顿开好局
· 板桥法庭“售后服务”让群众感受司法温度
· 线上见证委托化解跨国授权委托难题
· 延边中院搭建法企“连心桥”

板桥法庭“售后服务”让群众感受司法温度

( 2021-09-0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本报记者   杨傲多
□ 本报通讯员 谢方伟 安妮亚

  “娃儿装上了假肢,门口养了两窝鸡。坝子硬化了,房子也修了,日子慢慢变好。”皮肤黝黑的老大爷倚着门框,扇着蒲扇,跟来客细数这些年的改变。
  老大爷叫老袁,周安村村民,之前脱去了贫困户帽子。由于海拔偏高、山多地少,周安村交通设施、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曾是富顺县深度贫困村,也是四川自贡两级人民法院的结对帮扶村,板桥法庭法官助理黄维家等两名法院干警来到这里担任驻村干部。
  2016年,老袁的儿子袁平与前妻罗某在板桥法庭调解离婚,约定两个子女一并交由袁平抚养,罗某每年承担抚养费4800元。
  板桥法庭在案后回访中发现,袁平离婚后不久发生交通事故遭受重伤,大脑遭受严重损伤,虽救治及时保住了性命,但却永远失去了一条腿,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不仅如此,老袁一家还面临着房屋年久失修,危房随时倾塌的危险。而原本贫困的家庭,随着老袁这个唯一的收入来源因病偏瘫,整个家庭岌岌可危,罗某支付的抚养费便成了一家人生活学习的重要收入来源。
  因为这一特殊状况,板桥法庭把老袁一家的情况记在了工作日程上。
  “我们平时的工作,都是与乡里乡亲打交道。这样特殊的情况,既然知道了,肯定是能帮一点是一点。说句不太恰当的比喻,这叫售后服务。”因袁平行动不便,而双方又只信任法官,板桥法庭庭长王致谢主动担任起了抚养费代收工作。每当收到罗某的赡养费时,总是第一时间给老袁送去,生怕送晚了影响两个孩子的生活学习,而这一送就是4年。
  4年里,老袁一家和板桥法庭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黄维家先后为其找政策、跑部门、筹资金,帮助袁平申请办理了低保,向县残联申请了安装假肢专项资金。假肢装上那天,袁平激动地不停向人们展示这个“新装备”。
  再后来,板桥法庭又通过市法院驻村干部陈耀森,向市中院汇报了具体贫困情况,启用两级法院扶贫资金为老袁一家新修了住房、修通了公路、打了坝子,帮助他渡过了最难的时刻。
  农忙时节,王致谢还会给老袁打电话预定“工作”:“你腿脚不方便,娃娃们正是读书的关键时期,菜籽熟了记得给我打电话,到时我们来帮你收。”
  偶尔老袁忘记通知王致谢,王致谢还会有几分“埋怨”:“又搞忘了,老袁你硬是没把我当自己人哦!”虽然老袁时常婉拒王致谢的好心,但来自他人的关心让人格外温暖,老袁的脸上是瞒不住的笑容。
  如今,袁平的儿女即将毕业,老袁一家的春天就要来了,而板桥法庭的工作还将继续。在周安村,像老袁一家把日子从绝境奔到小康的还有不少,以黄维家为代表的法院驻村干警帮助村民新修了公路,开挖了山坪塘,山间种满了茶叶,就地建起了茶叶加工厂。
  板桥法庭还在周安村成立了自贡市首个乡村“法律工作室”,依靠越来越多的脱贫产业和越来越优的营商环境,双耳失聪的袁朝义靠着藤编和家畜养殖有了稳定收入,丁念泽一家从破旧的平房搬进了通公路的三层小洋房……
  “我们一直认为从脱贫攻坚,到诉源治理,再到现在的乡村振兴是相互衔接的,人民法庭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桥头堡’,应该起到兴村强镇的法治引领作用,提高群众法治素养能使各方都受益,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工作目标。”王致谢说道。
  在乡村,每个案件各有各的不同,案件背后的故事和问题与当地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人民法庭扎根基层,面对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乡村故事,不仅是审理案件,更是服务群众、传播法治。他们懂乡村,才能振兴乡村。
  而板桥法庭也在这种理念下不断传递司法温情、普及法治思想、创新便民实践,将人民法庭的各项工作推向新高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