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文苑
9 8/9 7 8 9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唱大戏
· 父亲八十岁
· 夏日草原
· 辽河平原
· 难忘的紧急集合
· 我们的“八一”
· 使命
· 卡脖子“卡”在哪儿?

唱大戏

( 2021-08-0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文苑
  □ 陈德亮

  老家又要唱大戏了,这次是市豫剧团响应“艺术下乡送农民”的号召专程来我村演出的,村里有好友特意打电话邀我去看。放下电话,我甚是兴奋,不由地对“唱大戏”陷入深深的回忆。
  记得小时候,几乎稍微大些的村庄都有戏班子,那时还没通电,所以就谈不上什么音响、照明、舞美设计了,只要演出时能有个土戏台,演员能穿身戏衣、化个戏妆就不错了。那时的演员嗓子全是真功,不用借助音响就能传得很远很远;那时的照明也就是在舞台前上方挂着几盏用油的“大鳖灯”,正演时灯快灭了要赶快搬个高凳上去再添点油。就这,乡亲们却听得津津有味,看得如痴如醉。
  乡下的村子一般都相距不远,只要听说哪村有戏都会一群群赶着去看。记得一天晚上邻村借着明亮的月光在唱一出“武打戏”,只见两人各拿着一根麻杆,上头用玉米穗洒点红水当缨的“红缨枪”对打起来。双方正打激烈时,其中一位的“枪头”忽地掉了,惹得观众哄堂大笑。事后有人编了一段顺口溜笑侃道:“临庄的戏,月亮地,麻杆枪,当武器,刚一对打枪落地……”其实也没啥恶意,只是随便说说笑笑而已。
  后来,村里通电了,乡村剧团也就告别了“大鳖灯”时代,从演出条件到演出内容都有了很大改善。那天,实力比较雄厚的某村,演了场很赶形势的现代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待演到第六场《打进匪窟》,座山雕和杨子荣对过“黑话”,拿枪打威虎厅的吊灯比枪法高低时,按剧情要求匪首座山雕先“啪”地一声,打灭了威虎厅的一盏明灯。当然,这“啪”的一声是后台专门有人砸“摔炮”的,灯被打灭也是专门有人拉那盏灯的开关的。到杨子荣打枪时,按要求,为显示我侦察英雄枪法更准,更胜一筹,要“啪”的一枪连着打灭两盏灯,可不知是拉开关的那个人紧张了还是手迷了,但见“啪”的一声“枪”响,整个舞台的灯全“打”灭了,看来咱“老杨”的枪法真的够神了,观众又是一场开怀大笑。
  渐渐地,县里、市里的豫剧团、曲剧团也不时来乡下演出了,每来之前,村里都要组织青壮年劳力很是高兴地加班推土搭戏台,社员们更是匆匆吃点饭便赶忙搀老的拉小的,搬着木墩、小凳早早来占地方。
  后来,有些村庄陆续盖起了简易戏台,即现成的唱戏舞台,尽管观众们还是在露天处看,依然感觉方便多了,起码上边剧团来演时,不用社员们再去加班推土,再去费劲儿搭戏棚了。挂上戏幕,锣鼓一敲就能开演。
  有段时间,县、市或外地豫剧团不断在乡镇所在地的剧院里演出,且一般都要卖票,但人们看大戏的劲头并未减退,有时顾不得吃晚饭,步行十几里,顶着酷暑、冒着严寒也要执意去看。
  我村要算先进、新潮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便仿造新乡市胜利影院的模式盖起了一座上下两层,有着几百个座位,很是实用、上档次的大戏院,我村及十里八村的乡邻乡亲不出远门,便能坐在这舒适的戏院里观看戏剧或电影。
  如今的看大戏更是方便、省事多了,剧团本身就开着流动且功能齐全的大舞台车,到了那村指定的地方一停,舞台很快就能“搭建”好。
  从儿时的“大鳖灯”到后来的“大戏院”,再到现在的流动舞台大车,见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蓬勃发展,见证了农民朋友业余生活的丰富斑斓,见证了乡村精神文明文化大餐的深入人心。如今村里又要唱大戏了,怎能不使人激动、不令人兴奋呢?就让我用耳熟能详的儿歌结束此文吧:“拉大锯,扯大锯,俺村又要唱大戏。邀你去,你就去,全村老少欢迎你……”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人民法院)
漫画/高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