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文化
|
|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本报见习记者 张海燕 □ 本报实习生 谢 雨
“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在接到监狱领导要求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电话后,今年已经91岁的离休老党员鲁同春的回答铿锵有力。 老人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上海后,又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前往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的四岔河农场,成为一名监狱民警,直至离休。这句话正是他由军从警的毕生承诺。 《法治日报》记者如约来到鲁同春老人家,五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几乎没有客厅,也没多余家具,如此朴实的家境似乎与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有些格格不入,但老人表示生活上决不给党和国家增加负担。 穿上军装 “我是1945年1月参加革命的,那时爹早死,娘改嫁,我成了地主家的放牛娃,冬天没有棉衣,夏天没有裤衩,吃睡都在牛棚,村子里的地下党看我实在可怜,就把我送到八路军扛枪闹革命。”老人回忆说。 鲁同春1930年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他说:“我参加八路军时,人小拿不动枪,连长就发了我4枚手榴弹,手把手教我投弹要领。那时日本鬼子经常来大扫荡,从飞机上扔炸弹,老百姓被炸得尸横遍野,鬼子所到之处‘抢光、烧光、杀光’。” “一次战争中,我团兵分三路,埋伏在甲子山两侧,张开口袋专等敌人上门,中午时分,敌人大队人马果然进入我军埋伏阵地,团长一声令下:打!战斗立马打响了,我的4枚手榴弹炸死了3个敌人……”回忆中老人眼中放出光芒。 抗日战争后,17岁的鲁同春成为一名通讯员。1947年5月13日,我军部队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在孟良崮两天两夜。 “通讯员李富贵上山传达撤退命令,在隘口被敌人的机枪打死,通讯员王忠林继续执行命令,也阵亡在上山通道上。这时团长大喊:‘小鲁,你上!’我坚定地回答:‘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两名通讯员相继牺牲,让我感觉硬冲不是办法,我抓下军帽,用枪挑起,迷惑敌人,果然敌人对军帽一阵猛扫,帽子瞬间被打飞,趁着敌人射击停顿的间隙,我冲进了隘口,顺利到达我军阵地,把仅剩的70名战士带下了山,顺利完成任务。”老人说完长长吁了口气。 两天后,解放军十八个团在粟裕、谭震林两位将军的指挥下发起全线总攻,终将国民党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1个团余部全歼,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鲁中决战”计划。 换上警服 1950年,江苏大丰一片茫茫无边的盐碱荒滩被划归上海市垦区劳动生产管理局(上海市四岔河监狱前身),用于安置、教育改造上海无业游民。两年后,鲁同春作为上海市公安总队五团二连排长被派驻扎此地。 “原来我是申请去抗美援朝的,可一直没轮到,最后上级领导把我调到了垦区农场,说这里是‘最艰苦的地方’需要我去支援。我立刻回答,‘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鲁老说。 之前老人所在部队历经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后被改编为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兼淞沪警备部队,担负上海、南京等地的边防海防和城市警备任务。 在调任农场前,鲁同春返乡探亲,认识了现在的老伴孙承爱。“那时他说带我来上海,我就跟他来了,可刚到上海没多久,我们就去了江苏的盐碱地,到处都是芦苇荡,我们和垦民一起用大锹、扁担和泥筐以及数百头耕牛开渠挖河、垫基造屋、垦荒植棉。”老伴孙承爱至今还开玩笑说,自己是被鲁同春“骗”到上海来的。 “夏天来了老鲁要去修堤坝防海潮,很长时间不回家,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见到刚刚出生的女儿,就给孩子取名‘鲁海防’。”老伴边说边爽朗地笑了起来。 1963年,鲁同春脱下军装换上警服,成为一名真正的农场民警,他白天带领劳教人员劳动,晚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早些年的劳教人员不少是国民党特务和无业游民,对他们的改造要区别对待,国民党特务是敌我矛盾,要单独教育;无业游民则是人民内部矛盾,要像医生对待病人、父母对待孩子、老师对待学生一样,悉心调教、感化挽救。”鲁老说。 老人的文化水平仅限于扫盲班,当上民警后便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一边学习一边教育。文化大革命后公检法重建,四岔河农场恢复劳动教养工作,他在劳教岗位上一直工作至退休。 戴起袖章 去年疫情防控期间,老人戴起红袖章,当上了志愿者。 “我现在老了,能出一份力是一份,尽量不给国家添麻烦。”老人所在的华漕小区是四岔河农场离退休老干部回到上海的集体安置地,当时分给他们的住房不足60平方米,至今还是二十多年前的摆设,最耀眼的是墙上老人从青葱少年到满身荣誉勋章的照片。 离休后,鲁同春老人当了20年的社区居委会“常驻理事”,还担任楼组长、上海市第一劳教所华漕一支部党支部书记……忙得不亦乐乎,只要社区领导派任务,他就回应“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鲁同春同志是我们离退休党支部的一面旗帜……”在一份2010年上海市劳教局优秀共产党员推荐审批表上,《法治日报》记者看到这句话。 即使现在,老人每天仍雷打不动看报纸,空闲时写写回忆文章,有时还应邀到机关学校讲党史教育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让我和老伴非常激动,每一句话都讲到我们心坎里去了。我们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鲁老激动地说。
|
|
九旬老党员由军从警的毕生承诺
|
|
|
|
( 2021-07-2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文化 |
|
|
图为今年清明节鲁同春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留影。 |
|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本报见习记者 张海燕 □ 本报实习生 谢 雨
“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在接到监狱领导要求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电话后,今年已经91岁的离休老党员鲁同春的回答铿锵有力。 老人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上海后,又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前往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的四岔河农场,成为一名监狱民警,直至离休。这句话正是他由军从警的毕生承诺。 《法治日报》记者如约来到鲁同春老人家,五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几乎没有客厅,也没多余家具,如此朴实的家境似乎与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有些格格不入,但老人表示生活上决不给党和国家增加负担。 穿上军装 “我是1945年1月参加革命的,那时爹早死,娘改嫁,我成了地主家的放牛娃,冬天没有棉衣,夏天没有裤衩,吃睡都在牛棚,村子里的地下党看我实在可怜,就把我送到八路军扛枪闹革命。”老人回忆说。 鲁同春1930年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他说:“我参加八路军时,人小拿不动枪,连长就发了我4枚手榴弹,手把手教我投弹要领。那时日本鬼子经常来大扫荡,从飞机上扔炸弹,老百姓被炸得尸横遍野,鬼子所到之处‘抢光、烧光、杀光’。” “一次战争中,我团兵分三路,埋伏在甲子山两侧,张开口袋专等敌人上门,中午时分,敌人大队人马果然进入我军埋伏阵地,团长一声令下:打!战斗立马打响了,我的4枚手榴弹炸死了3个敌人……”回忆中老人眼中放出光芒。 抗日战争后,17岁的鲁同春成为一名通讯员。1947年5月13日,我军部队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在孟良崮两天两夜。 “通讯员李富贵上山传达撤退命令,在隘口被敌人的机枪打死,通讯员王忠林继续执行命令,也阵亡在上山通道上。这时团长大喊:‘小鲁,你上!’我坚定地回答:‘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两名通讯员相继牺牲,让我感觉硬冲不是办法,我抓下军帽,用枪挑起,迷惑敌人,果然敌人对军帽一阵猛扫,帽子瞬间被打飞,趁着敌人射击停顿的间隙,我冲进了隘口,顺利到达我军阵地,把仅剩的70名战士带下了山,顺利完成任务。”老人说完长长吁了口气。 两天后,解放军十八个团在粟裕、谭震林两位将军的指挥下发起全线总攻,终将国民党整编第74师及整编第83师1个团余部全歼,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鲁中决战”计划。 换上警服 1950年,江苏大丰一片茫茫无边的盐碱荒滩被划归上海市垦区劳动生产管理局(上海市四岔河监狱前身),用于安置、教育改造上海无业游民。两年后,鲁同春作为上海市公安总队五团二连排长被派驻扎此地。 “原来我是申请去抗美援朝的,可一直没轮到,最后上级领导把我调到了垦区农场,说这里是‘最艰苦的地方’需要我去支援。我立刻回答,‘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鲁老说。 之前老人所在部队历经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后被改编为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兼淞沪警备部队,担负上海、南京等地的边防海防和城市警备任务。 在调任农场前,鲁同春返乡探亲,认识了现在的老伴孙承爱。“那时他说带我来上海,我就跟他来了,可刚到上海没多久,我们就去了江苏的盐碱地,到处都是芦苇荡,我们和垦民一起用大锹、扁担和泥筐以及数百头耕牛开渠挖河、垫基造屋、垦荒植棉。”老伴孙承爱至今还开玩笑说,自己是被鲁同春“骗”到上海来的。 “夏天来了老鲁要去修堤坝防海潮,很长时间不回家,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见到刚刚出生的女儿,就给孩子取名‘鲁海防’。”老伴边说边爽朗地笑了起来。 1963年,鲁同春脱下军装换上警服,成为一名真正的农场民警,他白天带领劳教人员劳动,晚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早些年的劳教人员不少是国民党特务和无业游民,对他们的改造要区别对待,国民党特务是敌我矛盾,要单独教育;无业游民则是人民内部矛盾,要像医生对待病人、父母对待孩子、老师对待学生一样,悉心调教、感化挽救。”鲁老说。 老人的文化水平仅限于扫盲班,当上民警后便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一边学习一边教育。文化大革命后公检法重建,四岔河农场恢复劳动教养工作,他在劳教岗位上一直工作至退休。 戴起袖章 去年疫情防控期间,老人戴起红袖章,当上了志愿者。 “我现在老了,能出一份力是一份,尽量不给国家添麻烦。”老人所在的华漕小区是四岔河农场离退休老干部回到上海的集体安置地,当时分给他们的住房不足60平方米,至今还是二十多年前的摆设,最耀眼的是墙上老人从青葱少年到满身荣誉勋章的照片。 离休后,鲁同春老人当了20年的社区居委会“常驻理事”,还担任楼组长、上海市第一劳教所华漕一支部党支部书记……忙得不亦乐乎,只要社区领导派任务,他就回应“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鲁同春同志是我们离退休党支部的一面旗帜……”在一份2010年上海市劳教局优秀共产党员推荐审批表上,《法治日报》记者看到这句话。 即使现在,老人每天仍雷打不动看报纸,空闲时写写回忆文章,有时还应邀到机关学校讲党史教育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让我和老伴非常激动,每一句话都讲到我们心坎里去了。我们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鲁老激动地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