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文化
13 9/13 8 9 10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奠定数字时代法学理论的基础
· 华政的故事(九十一)
· 《公证债权文书执行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
· 读镜感怀
· 《大浪淘沙》

华政的故事(九十一)
——共和国法治建设的一个侧影

( 2021-06-1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文化
  图为华政校领导和“松江办”部分老师在工地上的合影。
  □ 何勤华
松江新校区的建设者:“松江办”
  说到华政松江新校区的建设者,不能不提到“松江办”。其实,“松江办”是一个通俗的说法,给人感觉应该是“松江校区建设办公室”。实际上,当时正式的名称是“华东政法学院松江校区建设委员会”之下的“松江校区建设工作小组”。
  2002年11月4日,“华政办[2002]216号”文件下发,决定成立“华东政法学院松江校区建设委员会”,由祝林森、何勤华任主任委员,莫负春、王立民、童西荣、顾功耘任副主任委员,委员有丁以升、章松法、黄淑华、郑列、徐士英、焦雅君、王爱成、翁关发、穆国舫、肖建国、金荣贵、林燕萍、杨正鸣、陈重业、王嘉禔、杨展伦。委员会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华政的校领导和各个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负责人。
  与此同时,在建设委员会之下成立“松江校区建设工作小组”,由校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莫负春任组长,基建处处长翁关发、党校办主任丁以升任副组长。成员有陆震麒(基建处)、焦雅君(审计处)、华青(纪检委)、储桂节(党校办)、张华清(基建处)、陆一凤(基建处)、乔恩栋(财务处)。秘书为党校办的邢旭东。从2002年11月到2005年9月松江校区各幢大楼基本建成,在近3年的时间里,建设工作小组的领导和老师基本上是全年无休,为华政松江新校区的建成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对于松江新校区建筑蓝图的设计理念,当时的基建处处长翁关发回忆说:“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风格的新校区,大家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和建议。有的老师提出建设像国外许多高校一样没有围墙的校舍校区,有的老师主张在建设风格上模仿英、美著名几所大学的风格,而更多的老师则偏向于借鉴圣约翰大学原有的中西结合的建筑模式,把长宁校区的建筑风格带过去。最后,我们达成共识,按照中西结合的风格模式来建设松江新校区。”
  而在具体建设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一点点将校区建设向前推进。第一个困难就是时间紧、任务重。翁关发回忆说:“当时建设困难很多,比如,学校选址在松江区偏西北部的位置,这里地势比较低洼,水泽面比较多。所以要填大量的土,这就需要花费许多时间。2003年搞建设的时候,春节之前开工打桩,到3月才正式动工,当年9月就要招生,时间非常紧迫。上海市有关部门的领导也比较担心,问学校能不能正常招生。因为,不仅要考虑建楼的事情还要考虑学生安全等问题,任务很重,大家都很辛苦。首先要集中力量把土地平整好,然后一边规划设计、一边施工建设;这种情况现在是不允许的,在当时是实属无奈的举措。好在大家都很认真,从上到下全心全意配合、努力工作。”
  第二个困难就是经费紧张。当时负责审计的焦雅君处长回忆说:“我那时候是需要每天跟着他们到建设现场去的。2003年1月2日,我第一次去松江工作,正好赶上松江的高速公路通车,正式开工是2003年2月。我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工程的审计工作,学校建设所花费的每一笔经费都需要核算签字,施工队伍的建设也需要监管,怕有些中间商不按照合同约定偷工减料。总目标就是为了学校的建设能够既保证质量又最大程度地节约经费。当时华政的建设经费严重不足,松江大学城其他学校的建设经费都是十几亿元,华政只有4亿元。所以要精打细算,甚至每一个采购项目,我们都要亲力亲为,为的就是不让中间商赚取不合理的差价。”
  松江新校区建设遇到的第三个困难,也是当时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刚好遇到“非典”。当时的基建处副处长陆震麒说:“2003年上半年,恰好是‘非典’暴发期,当时整个上海地区被封锁,工地上的建筑工人也都被封闭起来,不能随意出入离开,我们既不敢随便招人(实际上也招不到人),也不能让工地上的工人回家。一切外来人员都要经过严格检查。所以,人手比较紧缺,大家只能轮番加班加点工作。再者是非典时期,我们要加大对施工工人的检查,生病的及时就医。而且那一年的天气特别热,大家冒着高温天气还在工作。且当时人心惶惶,又要赶工期,又不能出现工伤,非常不容易。所幸没有发生意外,工程得以顺利进行。新校区的建设令大家上下一心,团结一致。”
  (《华政的故事(九十)》详见于《法治日报》2021年6月1日9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