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 |
13 |
2/13 |
1
|
2
|
3
|
>
|
>| |
|
|
PDF版 |
|
|
|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侯凯6月7日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202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审计结果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得到切实保障,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 报告显示,审计整改力度进一步加大。至2021年4月,对2019年度审计发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已整改2545.4亿元,制定完善制度3485项,追责问责722人;尚有192个问题未整改到位,涉及金额98.7亿元,主要是正在履行必要的行政和司法程序,或属于协调难度大的历史遗留问题。 “审计机关将持续跟进,督促加快整改。”侯凯说。 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报告指出,审计部门审计了43个中央部门及所属439家单位,抽查财政拨款2314.33亿元(占31.44%)。从审计情况看,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财政拨款预算执行率89.08%,比上年提高0.24个百分点。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门预算不够完整准确,少(多)报预算、代编预算等问题依然存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 “多年来,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的不少问题屡次出现,反映出部门预算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制度执行还不到位。”侯凯具体分析了原因,一是预算编报和审核批复缺乏刚性约束,二是预算管理存在制度空白,三是部门财务管理能力滞后,四是追责问责制度执行不到位。 资金分配使用严格规范 2020年7月以来,审计部门每季度都会选择若干项具有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经济政策措施,集中开展落实情况跟踪审计。 审计结果表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的重大决策部署,有力支持保障了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到位,促进了上亿市场主体的生存发展,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特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从而赢得各项工作主动权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创新实施的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使资金下达更快捷、投向更精准、监管更有效,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总体严格规范。 报告同时指出,部分地区资金分配不精准、下达支付不及时、扩大支出范围或虚报冒领、虚列支出或违规拨付等问题金额391.53亿元。至2020年底,有关地方已通过重新分配、收回资金、加快拨付等整改220.89亿元,促进新开工和调整项目1086个。 未发现规模性返贫风险 报告介绍了对28省137县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情况,共抽查资金903.28亿元、项目9251个,入户走访1.65万户家庭。结果表明,抽审地区99%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实现了至少1人就业,77%的搬迁家庭获得产业扶持,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未发现规模性返贫风险。 报告同时也指出了审计中发现的一些主要问题,包括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仍需加强,乡村产业项目引领效应不够,涉农资金下拨错配农时。此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需加大力度。 移送重大问题线索192起 2020年5月以来,审计共发现并移送重大问题线索192起,涉及1430多亿元、1160多人。其中,公共资金资产损(流)失问题较突出,共发现此类问题线索80多起,涉及70多亿元,多与掌握资金分配、项目审批、资产管理、招标采购等权力的公职人员设租寻租有关。此外,基层微腐败侵蚀群众获得感,共发现此类问题线索50多起,涉及1亿多元,主要发生在安居扶贫等民生领域和县乡镇等基层单位。 报告中提及金融乱象有所变异,发现非法集资、传销等问题线索20多起,涉及1330多亿元。一些不法团伙不断升级诈骗手法以增强迷惑性,有的利用合法牌照开展灰色活动,有的披上高科技新业态外衣,有的假借评级机构或政府背景为其增信。如北京、深圳等地的10家公司,以养老、理财等名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700多亿元,其中200多亿元存在兑付风险。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结合审计反映的情况与问题,报告给出了多项审计建议:一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二是深化财税改革,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和统筹协调,增强重点领域改革规范性系统性。四是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突出风险隐患。
|
审计整改力度进一步加大
|
对2019年度审计发现问题已整改2545.4亿元
|
|
|
|
( 2021-06-0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侯凯6月7日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202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审计结果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得到切实保障,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 报告显示,审计整改力度进一步加大。至2021年4月,对2019年度审计发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已整改2545.4亿元,制定完善制度3485项,追责问责722人;尚有192个问题未整改到位,涉及金额98.7亿元,主要是正在履行必要的行政和司法程序,或属于协调难度大的历史遗留问题。 “审计机关将持续跟进,督促加快整改。”侯凯说。 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报告指出,审计部门审计了43个中央部门及所属439家单位,抽查财政拨款2314.33亿元(占31.44%)。从审计情况看,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财政拨款预算执行率89.08%,比上年提高0.24个百分点。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门预算不够完整准确,少(多)报预算、代编预算等问题依然存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 “多年来,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的不少问题屡次出现,反映出部门预算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制度执行还不到位。”侯凯具体分析了原因,一是预算编报和审核批复缺乏刚性约束,二是预算管理存在制度空白,三是部门财务管理能力滞后,四是追责问责制度执行不到位。 资金分配使用严格规范 2020年7月以来,审计部门每季度都会选择若干项具有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经济政策措施,集中开展落实情况跟踪审计。 审计结果表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的重大决策部署,有力支持保障了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到位,促进了上亿市场主体的生存发展,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特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从而赢得各项工作主动权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创新实施的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使资金下达更快捷、投向更精准、监管更有效,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总体严格规范。 报告同时指出,部分地区资金分配不精准、下达支付不及时、扩大支出范围或虚报冒领、虚列支出或违规拨付等问题金额391.53亿元。至2020年底,有关地方已通过重新分配、收回资金、加快拨付等整改220.89亿元,促进新开工和调整项目1086个。 未发现规模性返贫风险 报告介绍了对28省137县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情况,共抽查资金903.28亿元、项目9251个,入户走访1.65万户家庭。结果表明,抽审地区99%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实现了至少1人就业,77%的搬迁家庭获得产业扶持,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未发现规模性返贫风险。 报告同时也指出了审计中发现的一些主要问题,包括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仍需加强,乡村产业项目引领效应不够,涉农资金下拨错配农时。此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需加大力度。 移送重大问题线索192起 2020年5月以来,审计共发现并移送重大问题线索192起,涉及1430多亿元、1160多人。其中,公共资金资产损(流)失问题较突出,共发现此类问题线索80多起,涉及70多亿元,多与掌握资金分配、项目审批、资产管理、招标采购等权力的公职人员设租寻租有关。此外,基层微腐败侵蚀群众获得感,共发现此类问题线索50多起,涉及1亿多元,主要发生在安居扶贫等民生领域和县乡镇等基层单位。 报告中提及金融乱象有所变异,发现非法集资、传销等问题线索20多起,涉及1330多亿元。一些不法团伙不断升级诈骗手法以增强迷惑性,有的利用合法牌照开展灰色活动,有的披上高科技新业态外衣,有的假借评级机构或政府背景为其增信。如北京、深圳等地的10家公司,以养老、理财等名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700多亿元,其中200多亿元存在兑付风险。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结合审计反映的情况与问题,报告给出了多项审计建议:一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二是深化财税改革,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和统筹协调,增强重点领域改革规范性系统性。四是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突出风险隐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