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文苑
8 8/8 7 8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村口的水麻柳
· 黄洋界随想
· 海天晴雨到象山
· 图片
· 丹江河畔是故乡
·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 接访
· 又见杜鹃红
· 立夏(外一首)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 2021-06-0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文苑
  □ 王乾荣

  重读《孔乙己》,又一次感受到鲁迅笔墨的辛辣、锐利和深邃。
  孔乙己到咸亨酒店,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长衫,标明他是一个读书人。站着喝酒,是说他是一个穷人。这两个细节描写,概括为一个形象:穷酸。
  孔乙己沦落到这般地步,对于酒客们的奚落、嘲笑、蔑视、糟蹋,他均以“君子固穷”这类酸话应对,还“之乎者也”的,引得众人哄笑。
  但是有一句关乎功名的话,直刺孔乙己的心扉,令他万分沮丧,连辩白的勇气和理由都没有了,就是人们问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听了这话,孔乙己简直如雷炸耳,“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鲁迅研究专家黄坚联系鲁迅身世,说这个情节,“一定隐含着连鲁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灵魂刻痕,而且是最深切的那道刻痕”。(见《桃花树下的鲁迅》)我同意这个观点,但觉得鲁迅还是隐约意识到这道“刻痕”的,所以他在写孔乙己之时,便自然而然地展现了。
  鲁迅也是“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那类人。鲁迅的少年时代,科举制苟延残喘,但科考仍然是士子们成就功名的出路。鲁迅没有受过现代意义上的中小学教育,他的这个阶段是在私塾里度过的。但鲁迅不甘于天天背什么“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之类“学问”。他在《琐记》一文里说自己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去南京求学。他先入江南水师学堂,这是培养水兵的学校,学了3个月,因受不了学校里的“乌烟瘴气”,毅然退学。复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这是培养矿业工程师的,学了3年,拿到相当于如今中专或技校的一张文凭。这也是鲁迅一生的最高文凭。
  好玩的是,在南京学习的假期,鲁迅回家乡会稽(绍兴),赶上县考,被动员参考,在500考生中得第137名,因又返回南京,未参加翌年的复考,所以大清国的高端读书人周树人(鲁迅),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此后鲁迅被官派留日,先上弘文学院学语言,后进仙台高等医学专门学校,没毕业就退学搞文艺运动去了。鲁迅这学历,撑死了算大专肄业。
  其时的文坛风云人物,大多不是留洋博士,至少也毕业于西洋或东洋的著名大学,比起来,鲁迅可怜的学历,真是“拿不出手”的。他也因此被某些大佬所轻蔑。在这点上,鲁迅是不是有点像孔乙己?鲁迅为什么在《孔乙己》里借别人的口,提出了“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样令人扎心的问题呢?就是我前面说的,虽然鲁迅并不在乎什么文凭不文凭,但是这个问题在他的灵魂深处,在他的潜意识中,还是留下了深深的刻痕。这句话,是写孔乙己的,也无意间流露了鲁迅的悲怆。
  但鲁迅并没有被污浊的社会浸染成“孔乙己”。
  孔乙己“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还酸酸地端着读书人的架子。
  其实“进学”并非文人的唯一出路。作为一个社会人,一个自尊的人,不管在什么大环境里,都必须具有自己的“营生”——走自己的路,哪怕它是一条羊肠小道,正如鲁迅在《生命的路》一文中所说,“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