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文化 |
13 |
9/13 |
8
|
9
|
10
|
>
|
>| |
|
|
PDF版 |
 |
|
|
□ 楚建锋
在本书随后的章节中,作者递进地叙述了艾思奇与蒋介石“御用理论家”、以进步和革命为幌子,扰乱马克思主义真理界限、是非标准,贩卖唯心主义而抹黑共产党、反共近半个世纪的所谓“思想大腕”“哲学导师”叶青的论战;艾思奇旗帜鲜明地与西方文化的代表人物、以实用主义为政治主张的胡适近30年的真理论战;艾思奇知遇毛泽东,1938年,艾思奇在延安组建新哲学会,与毛泽东成为同志、战友、伙伴——毛泽东开犁点种,艾思奇浇水施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庄稼种得根深枝繁叶茂。 文贵在虎头豹尾,本书的点睛之笔在最后两个章节,作者总结了艾思奇五大哲学贡献:在千疮百孔的旧中国,推出了催生进步的革命的新哲学;在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坚决批判和抵制竭力干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反动哲学;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助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现实化;创造一种新与旧交替的哲学精神和范式。与此同时,作者也梳理出艾思奇哲学的三点缺憾:特定时代的烙印过深,影响了哲学的广度和厚度;对中国传统哲学精华汲取有限,对西方现代哲学体悟较浅;到生命后期,原创的思想观点匮乏等。在最后一章,作者呼吁像艾思奇那一代哲人一样,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途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 掩卷沉思,任仲然在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艾思奇、全方位的艾思奇、让人景仰和学之不尽的艾思奇。而且,还以鲜明的政治主张,透视出学习艾思奇精神遗产的紧迫性、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一是学习艾思奇的胆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政治思想多元化,更为可怕的是,台前幕后都有利益集团操控,社会历史观杂七杂八、各有所图,而且布满白色恐怖。但是,艾思奇敢冒生命危险站出来,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功底,与伪哲学、坏哲学展开旗帜鲜明的较量,全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更需要用艾思奇一样的政治勇气和舍我其谁的斗争精神、献身精神,旗帜鲜明地反对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诋毁党的形象、丑化革命烈士、英雄模范,传播八卦轶文等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思潮。风雨无阻,坚毅前行,守牢意识形态阵地。二是学习艾思奇坚定的政治品格。多年前,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邢贲思在纪念艾思奇逝世30周年时指出,艾思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三种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精神、为传播真理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在笔者看来,一言以蔽之,就是艾思奇同志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始终以百姓心为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政治信仰和政治品格所在。因此,艾思奇哲学不容置疑的党性原则、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责任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如作者在书中列举的几个小故事,阐述了艾思奇的政治品格。故事之一,介绍了艾思奇夫人王丹一的一段回忆:“1966年2月,病情稍好的艾思奇出院不久,我看到他落泪,这是他从未有过的,我以为他是被疾病折磨而流泪,问他哪里不舒服,他摇摇头,方知是被2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事迹所感动,禁不住热泪盈眶。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应该怎样努力才不辜负身为这样的时代、这样国家的一名共产党员呢?!如果有机会到河南,一定要到兰考县焦裕禄同志墓前凭吊……可万万没想到,一个半月后,他就与世长辞了。”这就是艾思奇同志对人民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重病时,他考虑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想着怎样才不辜负时代、不辜负共产党员这个称号。这种一生如一的政治品格,值得我们学习。三是学习艾思奇的哲学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学习艾思奇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中国化、现实化,就是要善于从社会的关注点出发,表达新时代的哲学思想,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节点,去概括时代特征、理论特征,阐释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阐述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澄清歪曲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抹杀中国共产党伟大成就、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涣散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信念等模糊认识,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引导大家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凝聚起信仰的磅礴伟力(中)》详见《法治日报》2021年5月18日9版)

|
|
凝聚起信仰的磅礴伟力(下)
|
读任仲然著《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
|
|
( 2021-05-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文化 |
|
□ 楚建锋
在本书随后的章节中,作者递进地叙述了艾思奇与蒋介石“御用理论家”、以进步和革命为幌子,扰乱马克思主义真理界限、是非标准,贩卖唯心主义而抹黑共产党、反共近半个世纪的所谓“思想大腕”“哲学导师”叶青的论战;艾思奇旗帜鲜明地与西方文化的代表人物、以实用主义为政治主张的胡适近30年的真理论战;艾思奇知遇毛泽东,1938年,艾思奇在延安组建新哲学会,与毛泽东成为同志、战友、伙伴——毛泽东开犁点种,艾思奇浇水施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庄稼种得根深枝繁叶茂。 文贵在虎头豹尾,本书的点睛之笔在最后两个章节,作者总结了艾思奇五大哲学贡献:在千疮百孔的旧中国,推出了催生进步的革命的新哲学;在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坚决批判和抵制竭力干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反动哲学;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助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现实化;创造一种新与旧交替的哲学精神和范式。与此同时,作者也梳理出艾思奇哲学的三点缺憾:特定时代的烙印过深,影响了哲学的广度和厚度;对中国传统哲学精华汲取有限,对西方现代哲学体悟较浅;到生命后期,原创的思想观点匮乏等。在最后一章,作者呼吁像艾思奇那一代哲人一样,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途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 掩卷沉思,任仲然在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艾思奇、全方位的艾思奇、让人景仰和学之不尽的艾思奇。而且,还以鲜明的政治主张,透视出学习艾思奇精神遗产的紧迫性、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一是学习艾思奇的胆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政治思想多元化,更为可怕的是,台前幕后都有利益集团操控,社会历史观杂七杂八、各有所图,而且布满白色恐怖。但是,艾思奇敢冒生命危险站出来,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功底,与伪哲学、坏哲学展开旗帜鲜明的较量,全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更需要用艾思奇一样的政治勇气和舍我其谁的斗争精神、献身精神,旗帜鲜明地反对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诋毁党的形象、丑化革命烈士、英雄模范,传播八卦轶文等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思潮。风雨无阻,坚毅前行,守牢意识形态阵地。二是学习艾思奇坚定的政治品格。多年前,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邢贲思在纪念艾思奇逝世30周年时指出,艾思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三种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精神、为传播真理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在笔者看来,一言以蔽之,就是艾思奇同志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始终以百姓心为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政治信仰和政治品格所在。因此,艾思奇哲学不容置疑的党性原则、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责任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如作者在书中列举的几个小故事,阐述了艾思奇的政治品格。故事之一,介绍了艾思奇夫人王丹一的一段回忆:“1966年2月,病情稍好的艾思奇出院不久,我看到他落泪,这是他从未有过的,我以为他是被疾病折磨而流泪,问他哪里不舒服,他摇摇头,方知是被2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事迹所感动,禁不住热泪盈眶。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应该怎样努力才不辜负身为这样的时代、这样国家的一名共产党员呢?!如果有机会到河南,一定要到兰考县焦裕禄同志墓前凭吊……可万万没想到,一个半月后,他就与世长辞了。”这就是艾思奇同志对人民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重病时,他考虑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想着怎样才不辜负时代、不辜负共产党员这个称号。这种一生如一的政治品格,值得我们学习。三是学习艾思奇的哲学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学习艾思奇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中国化、现实化,就是要善于从社会的关注点出发,表达新时代的哲学思想,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节点,去概括时代特征、理论特征,阐释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阐述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澄清歪曲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抹杀中国共产党伟大成就、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涣散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信念等模糊认识,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引导大家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凝聚起信仰的磅礴伟力(中)》详见《法治日报》2021年5月18日9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