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地方新闻
13 11/13 10 11 1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听民声察民意解民难惠民生
· 图片新闻
· “修心”教育重塑罪犯健康人格
· 法律服务送上门 “急难愁盼”放心上
· 切实打好“四战” 助力“十年禁渔”
· 促矛盾纠纷及时高效化解
· 天津西青推出为民办实事十项举措

法律服务送上门“急难愁盼”放心上
呼伦贝尔中院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

( 2021-05-1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地方新闻
□ 本报记者  颜爱勇
□ 本报通讯员 贾 丹 王 雪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生动实践。
普法宣传在身边
  法官驻校园,织密青春“防护网”。近日在胜利小学,呼伦贝尔市中院法官结合真实生动案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学生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教育学生增强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不法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此前,法官们还设立了驻校蒙汉双语法官工作室,走进呼伦小学、第五中学、蒙古族中学等学校,为师生们带去精心准备的普法课。
  送法进社区,“典”亮法律之光。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物业与业主因权利义务而产生的矛盾突出,该院法官走进社区,将民法典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面对群众们接连不断的提问,法官们作出耐心解答并从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入手,就物业服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向社区业主们作了详细的讲解。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呼伦贝尔中院组织法官开展“零距离”普法近20次,针对性答疑解惑150余人,发放相关宣传手册书籍等200余册,使得法律宣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法律服务送上门
  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呼伦贝尔中院紧紧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有机融合,全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地司法保障和服务。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院将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加强常态化交流联系,及时回应企业各项司法需求……”在走访内蒙古大雁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能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时市中院党组书记、院长范巧兰表示。与此同时,市中院其他班子成员也分别包片下沉走访相关企业,征求企业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全面听取企业司法需求。
  今年以来,该院班子成员共送法进企10余次,收集到意见建议30余条,并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汇总梳理,将其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进行逐一落实反馈,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还从司法角度为企业发展提出经营意见。
真情服务解民忧
  “知心”工作室,彰显司法温情。党史学习教育中,呼伦贝尔中院“刘佳知心助导室”“春晓知心工作室”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将老百姓“急难愁盼”的事放在心上,主动作为,真情服务。  
  年近九十高龄的方某就是刘佳知心助导室的受益者,他因多年前的企业破产引发的纠纷,欲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他拄着双拐来到市中院寻求帮助时,知心助导室刘佳法官接待了他,并协调新巴尔虎左旗人民法院指导老人准备起诉材料,了解到老人在电话中要独自一人去100多公里以外的新左旗法院办理立案手续,刘佳法官决定到老人家中为其办理上门跨域立案,一起民事案件在当事人足不出户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跨域立案,省去当事人异地奔波的辛苦。
  知心助导室承担着诉前指引、情绪疏导、诉讼关怀等职能,通过对案件进行诉前分析研判、对当事人的负面情绪进行安抚和疏导、对特殊人群给予司法关怀等方式,可以拉近法官与群众的距离,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党员先锋带头干,诉讼服务更便捷。市中院立案大厅、信访大厅服务窗口设置“党员先锋岗”,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在工作中佩戴党徽,主动亮明身份,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市中院诉讼服务中心负责人高福良说:“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我们结合上级法院关于移动微法院、网上保全、网上鉴定、送达平台、道交一体化平台上线运行的工作要求,积极推进相关平台落地运行,大力使用“远程诉讼服务柜台”产品,为当事人提供自助立案、自助调解、异地收取诉讼文书等服务,法官们还亲自指导当事人进行自助立案、网上立案、跨域立案、文书异地收取等,让百姓真正感受到法院便民利民为民的举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