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视窗 |
13 |
5/13 |
4
|
5
|
6
|
>
|
>| |
|
|
PDF版 |
|
|
|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2020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 为了帮助人大代表更好地理解中华法系,4月20日至23日在京举行的第18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专门安排了“中华法系的形成、特点与意义”这一专题报告。 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中华法系形成于秦朝,到隋唐时期逐步成熟,《唐律疏议》是代表性的法典,清末以后中华法系影响日渐衰微。 “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应对各种演化、变局甚至危机,始终保持其强大、坚韧的生命力,在人类文明中独树一帜,延绵发展。其中,中华法系以其鲜明的特色与合理的内涵,在古代中国维护国家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维系民族团结、助力文化繁荣方面,展示其独到的功能。而中华法系在思想理论层面所展示的中华法律精神,则在中国古代、近代、当代社会秩序构建、社会关系调整方面,始终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中国法制史专业委员会会长朱勇在作专题报告时说。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金融法院审判第一庭副庭长厉莉至今仍然记得,自己在大学时学习的《唐律疏议》有个“外化人制度”,规定了外国人在中国犯罪应当如何处理,“从中不难想象出唐朝长安城的盛况,当时一定是外国人特别多,才有立法的必要性来加以规范”。 “我们的立法工作应当更加体现时代特色,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和新期待。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被历史所记忆。同时,立法工作要更多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法治思想传承发扬。我们应当把立法工作和法治建设,作为一个和世界沟通和对话交流的平台,让整个世界透过中国的立法和法治建设,来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认同中国、支持中国。”厉莉说。 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馆首席研究馆员齐玫同样认为,中华法系里的德法共治、民本理念等优秀思想和理念,体现了法律的温情和人文关怀,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非常重要,至今仍有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必要性,应当在法治建设中得到充分利用。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郭军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进一步树立中华法治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营养,更好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周海波说,中华法系所固有的价值与理论,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过程中始终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这一体系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应当从国情、民情、社情的现实需要出发,继承、创新中华法系,使其更加适应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需要。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李宗胜说,中国的法治体系对世界也是有影响的,其中所包含的理念与精神,值得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并且以一种更加引人关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国的法治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
|
|
传承中华法系中的优秀思想
|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
|
( 2021-04-2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
|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2020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 为了帮助人大代表更好地理解中华法系,4月20日至23日在京举行的第18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专门安排了“中华法系的形成、特点与意义”这一专题报告。 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积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中华法系形成于秦朝,到隋唐时期逐步成熟,《唐律疏议》是代表性的法典,清末以后中华法系影响日渐衰微。 “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应对各种演化、变局甚至危机,始终保持其强大、坚韧的生命力,在人类文明中独树一帜,延绵发展。其中,中华法系以其鲜明的特色与合理的内涵,在古代中国维护国家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维系民族团结、助力文化繁荣方面,展示其独到的功能。而中华法系在思想理论层面所展示的中华法律精神,则在中国古代、近代、当代社会秩序构建、社会关系调整方面,始终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中国法制史专业委员会会长朱勇在作专题报告时说。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金融法院审判第一庭副庭长厉莉至今仍然记得,自己在大学时学习的《唐律疏议》有个“外化人制度”,规定了外国人在中国犯罪应当如何处理,“从中不难想象出唐朝长安城的盛况,当时一定是外国人特别多,才有立法的必要性来加以规范”。 “我们的立法工作应当更加体现时代特色,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和新期待。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被历史所记忆。同时,立法工作要更多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法治思想传承发扬。我们应当把立法工作和法治建设,作为一个和世界沟通和对话交流的平台,让整个世界透过中国的立法和法治建设,来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认同中国、支持中国。”厉莉说。 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馆首席研究馆员齐玫同样认为,中华法系里的德法共治、民本理念等优秀思想和理念,体现了法律的温情和人文关怀,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非常重要,至今仍有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必要性,应当在法治建设中得到充分利用。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郭军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进一步树立中华法治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营养,更好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周海波说,中华法系所固有的价值与理论,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过程中始终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这一体系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应当从国情、民情、社情的现实需要出发,继承、创新中华法系,使其更加适应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需要。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李宗胜说,中国的法治体系对世界也是有影响的,其中所包含的理念与精神,值得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并且以一种更加引人关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国的法治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