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治理 |
13 |
7/13 |
6
|
7
|
8
|
>
|
>| |
|
|
PDF版 |
|
|
|
□ 本报记者 黄洁 文/图
不久前,一份《民宿产业法律风险防控指南》送入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地区每个发展民宿产业的村落,这是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斋堂法庭深入调研辖区民宿产业发展现状后给出的产业发展“护航书”。 从每月的涉诉情况参考到每年的审判白皮书,再到重点领域专业法律意见,斋堂法庭主动出击、精准服务,护航山区发展、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赢得辖区干部群众首肯。而这些工作的推动者,便是斋堂法庭负责人——34岁的谢耀宗。 到斋堂工作两年多,从听不懂方言到常被村民叫住唠上几句;从办案连村长都见不着到镇村涉法问题主动上门听听谢法官的意见,谢耀宗用党建引领搭建起与基层党委、政府的沟通桥梁,用对群众司法需求的有效回应走进群众心中,探索出人民法庭参与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跨过语言关
来自山西农村的谢耀宗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进入门头沟区法院工作。无论在综合部门还是执行一线,他都是“让领导放心”的好同志。2018年,领导找到时任执行局副庭长的谢耀宗,问他是否愿意到斋堂法庭任职。斋堂法庭地处北京西部深山区,距门头沟法院还有两小时车程,不会开车的谢耀宗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是农民的儿子,一直希望有机会为农村发展做点事。”谢耀宗说。 走进大山的谢耀宗没想到,一上任他就被“斋语”难住了。斋堂地区历史悠久,有独特的方言,初来乍到的谢耀宗很不适应。头几次开庭,他不得不反复让当事人“用普通话再陈述一遍”。 “连老百姓的话都听不懂,人家凭什么信任我?”谢耀宗说,学方言成为他走出法庭、走到群众身边的“催化剂”。 3月初的一个清晨,谢耀宗带着庭内几名同事直奔火村,一场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助力绿色发展”的法治宣传活动要在那里举办。到达村委会后,谢耀宗为村民送上一堂通俗有趣的“担保风险知多少”法治课,又与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深入沟通村情村貌问题。 这样一套工作,斋堂法庭每个人都驾轻就熟。谢耀宗告诉记者,深山区群众有很多朴素的法律需求,只是不好意思开口。“我们总说要满足群众需求,可是真的了解群众需求到底是什么吗?” 为了准确地回应基层群众的每项司法需求,谢耀宗在重点沟域建起10个巡回法官办公室,带着年轻干警下村巡回审判、就地调处矛盾、现场接待咨询。近两年巡回办案近百次,将“京法巡回讲堂”开进每个村,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位有求必应的谢法官。
心怀地区事
到斋堂法庭不久,谢耀宗承办了一起邻里纠纷。被告是名年近8旬的孤寡老人,身患残疾,长期生活在养老院。他的老宅年久失修,院墙即将倒塌,威胁到坡下邻居的房屋安全。谢耀宗现场勘验后发现,原告方诉求合理,可被告既不能独立修缮房屋,也无力承担维修费用,一判了之,判决将无法执行。 “一份不能执行的胜诉判决对原告毫无意义,法院还会因此丧失群众的信任。”执行法官出身的谢耀宗思来想去,要解决这个难题只能求助属地政府。 第一次登门,谢耀宗请求院领导帮忙牵线搭桥。之后,他又与镇、村两级党委班子协调了数次,终于争取到一笔专项资金,解决了院墙修复的难题。 谢耀宗说:“法院的工作就是定分止争,如果百姓的合理诉求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不了,法官就应该向前多走一步。” 在谢耀宗的主导下,针对辖区三镇的每月涉诉情况参考出炉,定期向镇党委、政府通报,剖析法律问题,给出专业意见。 谢耀宗用涉诉情况参考将法庭的专业分析、建议讲给基层领导,敲开每个镇的门。连递3个月后,斋堂法庭的法官就成了镇党委、政府的座上宾,此后,基层党委、政府常常就涉法问题主动寻求法院帮助。
群众都说好
斋堂法庭共有干警7人,只有谢耀宗和马钢锤两名法官,每年收案量都在300件左右。谢耀宗认为,帮助基层解决难题、下村讲法答疑等都是派出法庭分内的事。无论多忙,他都会列席镇政法工作例会,村镇两委班子作出的重要决议他都会第一时间给出专业法律意见。对在案件审理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他也会主动下沉,组织对两委班子成员开展依法自治、规范管理的培训。 去年年初,雁翅镇向斋堂法庭咨询一个可能引发劳动纠纷的问题。原来,镇里多年前收购了一个项目,暂时没有开发,便雇了几名村民看管现场。镇里认为,这不属于劳动用工,也就没有给村民上保险。可多年之后,几名村民向镇里主张劳动权益。 “农村这样的事不少,很多基层干部和老百姓分不清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谢耀宗立即带领法庭干警赶到雁翅镇,先向镇政府领导解释清楚法律规定,又帮镇里与村民进行协商,促成双方达成调解。为了避免后续法律风险,谢耀宗给双方设计了一份填空式调解协议模板。事后,又将这个案例设计成一堂生动的以案释法课,在镇两委培训课上讲给大家听,并把劳务合同模板提供给每个镇村,避免类似纠纷。 谢耀宗经常对法庭的年轻干警说:“派出法庭的工作干得如何,不能只看办了多少案子,更要看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为满足山区群众的法律需求做了多少事,基层干部和山区群众都说好才是真的好。” 记者了解到,两年多来,谢耀宗带领团队走遍辖区89个村居,形成《门头沟法院关于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意见》和4个配套办法,为依法推进基层治理提供指引。斋堂法庭依托党群司法服务站,与乡镇、村居党组织建立“未诉先办”常态化沟通机制。2019年以来,已发布涉基层组织案件通报70多份,提出针对性建议24项,推动3镇党委、政府出台规范基层组织应诉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在辖区设立7个无讼示范村居,推动了基层和谐无讼局面的形成。
|
北京门头沟斋堂法庭主动出击精准服务护航山区发展
|
深山里走出服务基层治理新路径
|
|
|
|
( 2021-03-2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社会治理 |
|
|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斋堂法庭负责人谢耀宗(中)与同事入户发放《民宿产业法律风险防控指南》。 |
|
□ 本报记者 黄洁 文/图
不久前,一份《民宿产业法律风险防控指南》送入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地区每个发展民宿产业的村落,这是门头沟区人民法院斋堂法庭深入调研辖区民宿产业发展现状后给出的产业发展“护航书”。 从每月的涉诉情况参考到每年的审判白皮书,再到重点领域专业法律意见,斋堂法庭主动出击、精准服务,护航山区发展、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赢得辖区干部群众首肯。而这些工作的推动者,便是斋堂法庭负责人——34岁的谢耀宗。 到斋堂工作两年多,从听不懂方言到常被村民叫住唠上几句;从办案连村长都见不着到镇村涉法问题主动上门听听谢法官的意见,谢耀宗用党建引领搭建起与基层党委、政府的沟通桥梁,用对群众司法需求的有效回应走进群众心中,探索出人民法庭参与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跨过语言关
来自山西农村的谢耀宗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进入门头沟区法院工作。无论在综合部门还是执行一线,他都是“让领导放心”的好同志。2018年,领导找到时任执行局副庭长的谢耀宗,问他是否愿意到斋堂法庭任职。斋堂法庭地处北京西部深山区,距门头沟法院还有两小时车程,不会开车的谢耀宗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是农民的儿子,一直希望有机会为农村发展做点事。”谢耀宗说。 走进大山的谢耀宗没想到,一上任他就被“斋语”难住了。斋堂地区历史悠久,有独特的方言,初来乍到的谢耀宗很不适应。头几次开庭,他不得不反复让当事人“用普通话再陈述一遍”。 “连老百姓的话都听不懂,人家凭什么信任我?”谢耀宗说,学方言成为他走出法庭、走到群众身边的“催化剂”。 3月初的一个清晨,谢耀宗带着庭内几名同事直奔火村,一场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助力绿色发展”的法治宣传活动要在那里举办。到达村委会后,谢耀宗为村民送上一堂通俗有趣的“担保风险知多少”法治课,又与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深入沟通村情村貌问题。 这样一套工作,斋堂法庭每个人都驾轻就熟。谢耀宗告诉记者,深山区群众有很多朴素的法律需求,只是不好意思开口。“我们总说要满足群众需求,可是真的了解群众需求到底是什么吗?” 为了准确地回应基层群众的每项司法需求,谢耀宗在重点沟域建起10个巡回法官办公室,带着年轻干警下村巡回审判、就地调处矛盾、现场接待咨询。近两年巡回办案近百次,将“京法巡回讲堂”开进每个村,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位有求必应的谢法官。
心怀地区事
到斋堂法庭不久,谢耀宗承办了一起邻里纠纷。被告是名年近8旬的孤寡老人,身患残疾,长期生活在养老院。他的老宅年久失修,院墙即将倒塌,威胁到坡下邻居的房屋安全。谢耀宗现场勘验后发现,原告方诉求合理,可被告既不能独立修缮房屋,也无力承担维修费用,一判了之,判决将无法执行。 “一份不能执行的胜诉判决对原告毫无意义,法院还会因此丧失群众的信任。”执行法官出身的谢耀宗思来想去,要解决这个难题只能求助属地政府。 第一次登门,谢耀宗请求院领导帮忙牵线搭桥。之后,他又与镇、村两级党委班子协调了数次,终于争取到一笔专项资金,解决了院墙修复的难题。 谢耀宗说:“法院的工作就是定分止争,如果百姓的合理诉求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不了,法官就应该向前多走一步。” 在谢耀宗的主导下,针对辖区三镇的每月涉诉情况参考出炉,定期向镇党委、政府通报,剖析法律问题,给出专业意见。 谢耀宗用涉诉情况参考将法庭的专业分析、建议讲给基层领导,敲开每个镇的门。连递3个月后,斋堂法庭的法官就成了镇党委、政府的座上宾,此后,基层党委、政府常常就涉法问题主动寻求法院帮助。
群众都说好
斋堂法庭共有干警7人,只有谢耀宗和马钢锤两名法官,每年收案量都在300件左右。谢耀宗认为,帮助基层解决难题、下村讲法答疑等都是派出法庭分内的事。无论多忙,他都会列席镇政法工作例会,村镇两委班子作出的重要决议他都会第一时间给出专业法律意见。对在案件审理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他也会主动下沉,组织对两委班子成员开展依法自治、规范管理的培训。 去年年初,雁翅镇向斋堂法庭咨询一个可能引发劳动纠纷的问题。原来,镇里多年前收购了一个项目,暂时没有开发,便雇了几名村民看管现场。镇里认为,这不属于劳动用工,也就没有给村民上保险。可多年之后,几名村民向镇里主张劳动权益。 “农村这样的事不少,很多基层干部和老百姓分不清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谢耀宗立即带领法庭干警赶到雁翅镇,先向镇政府领导解释清楚法律规定,又帮镇里与村民进行协商,促成双方达成调解。为了避免后续法律风险,谢耀宗给双方设计了一份填空式调解协议模板。事后,又将这个案例设计成一堂生动的以案释法课,在镇两委培训课上讲给大家听,并把劳务合同模板提供给每个镇村,避免类似纠纷。 谢耀宗经常对法庭的年轻干警说:“派出法庭的工作干得如何,不能只看办了多少案子,更要看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为满足山区群众的法律需求做了多少事,基层干部和山区群众都说好才是真的好。” 记者了解到,两年多来,谢耀宗带领团队走遍辖区89个村居,形成《门头沟法院关于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意见》和4个配套办法,为依法推进基层治理提供指引。斋堂法庭依托党群司法服务站,与乡镇、村居党组织建立“未诉先办”常态化沟通机制。2019年以来,已发布涉基层组织案件通报70多份,提出针对性建议24项,推动3镇党委、政府出台规范基层组织应诉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在辖区设立7个无讼示范村居,推动了基层和谐无讼局面的形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