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文化 |
13 |
9/13 |
8
|
9
|
10
|
>
|
>| |
|
|
PDF版 |
|
|
|
□ 谢鸿飞 蔡睿
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其在我国立法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由于民法典关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提供从生到死的保障,因此其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同时,民法之所以成“典”,还在于其高度的体系化与科学性,但由此也使其规范不乏抽象和晦涩之处。民法典生效后,让这部包含1260个条文的“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及时被老百姓认识和了解,的确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央视综合频道《今日说法》栏目别出心裁地推出《民之法典》纪录片,首次通过影像的形式宣传介绍一部法律,将民法典的精神内涵和规范要点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称得上是民法典普法宣传的一次重大创新。 《民之法典》可谓制作精良,在诸多细节之处体现出主创团队的匠心。例如,该片以“民之法典”命名,既切合纪录片的主题,使人能够一目了然地知晓该片讲述的对象,同时又点出了民法典的精神内核,反映出这部法典自始至终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又如,纪录片开头通过45秒的动画,以时间为线索,生动地展示了新中国的民事立法历程,呈现出民法典深刻的历史意涵,令人感知到民法典的来之不易。此外,整部纪录片在素材选择、画面剪辑以及镜头转换等方面都呈现了央视的一流水准。 在内容上,《民之法典》展现了主创团队的精巧构思,该片共分为5集,分别以《应时而生》《以民为本》《无信不立》《家顺人和》《生命尊严》为题,从时代、国家、社会、家庭、个人五个维度,全面阐释了民法典在国家治理和人民生活方面的深远影响,很好地诠释了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重要意义。应该说,这部纪录片蕴含的信息量非常大,每一集都通过四五个小案例来讲述诸多的社会现实问题,以第三集《无信不立》为例,其中谈到的制售假冒伪劣调味品、小区物业服务纠纷、高铁霸座、爱奇艺付费超前点播案、北京朝阳医院伤医案,从吃饭、住房、出行、娱乐、医疗五个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着手,所选案例无不是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该片通过讲述相关案例以及民法典对这些问题的回应,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民法典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 《民之法典》还实现了专业性与通俗性的高度融合。一方面,这部纪录片没有空洞的言辞和抽象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为人们讲述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间使人们领悟到民法典规范的真谛。例如,在第一集《应时而生》中,通过种粮大户周地帅的故事,告诉了人们实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又如在第二集《以民为本》中,通过“瞭望者号”的测试过程,生动展现了民法典对高空抛物问题的关切及其为此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在顾及到大众传播的基础上,该片还保持了极强的专业性,片中邀请了多位处于立法和司法第一线的法律工作者以及国内知名的法学专家现身说法,在每一个案例中,穿插对他们的采访,通过他们对案例背后法理的深入剖析,使人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法治思想的作用。 《民之法典》受众广泛,可以说,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乃至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从这部纪录片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作为一名民法研究者,观看此片也使我获得许多启发。例如,第四集《家顺人和》中讲述了一起发生在浙江省宁波市慈城镇山东村的遗产继承案件,经过村委会与办案法官的共同努力,去世老人的遗产得到了合理分配,实现了法理、事理与人情的有机统一。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民法典作为市民社会的基本法,决不仅仅是由形式逻辑和冷峻文字组成的抽象教条,民法规范必须与国民情感、社会习惯以及风俗相调适,方能使纸面上的法律规范上升为人们心中的“道德律令”。 过去,由于法律术语的专业性以及法律规范的抽象性,老百姓面对法律总感觉有所隔阂,同时又由于传统文化方面的原因,老百姓对法律还存在一定的疏离感。应该说,《民之法典》纪录片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它通过讲述贴近人们生活的事例,并经过大众化的现代传媒途径,使人们在光影变幻之中体认到民法典原来并非是一位高冷的“女神”,而是如慈母般温暖贴心地保护着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从效果来看,《民之法典》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架起了一座法典通往民众的桥梁。相信以此片为契机,法律与传媒之间的互动会更加频繁,同时也期待今后诞生出更多优秀的法律专题纪录片,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法典编纂项目工作组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
架起一座法典通往民众的桥梁
|
——评《民之法典》纪录片
|
|
|
( 2021-02-2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文化 |
|
□ 谢鸿飞 蔡睿
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其在我国立法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由于民法典关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提供从生到死的保障,因此其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同时,民法之所以成“典”,还在于其高度的体系化与科学性,但由此也使其规范不乏抽象和晦涩之处。民法典生效后,让这部包含1260个条文的“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及时被老百姓认识和了解,的确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央视综合频道《今日说法》栏目别出心裁地推出《民之法典》纪录片,首次通过影像的形式宣传介绍一部法律,将民法典的精神内涵和规范要点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称得上是民法典普法宣传的一次重大创新。 《民之法典》可谓制作精良,在诸多细节之处体现出主创团队的匠心。例如,该片以“民之法典”命名,既切合纪录片的主题,使人能够一目了然地知晓该片讲述的对象,同时又点出了民法典的精神内核,反映出这部法典自始至终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又如,纪录片开头通过45秒的动画,以时间为线索,生动地展示了新中国的民事立法历程,呈现出民法典深刻的历史意涵,令人感知到民法典的来之不易。此外,整部纪录片在素材选择、画面剪辑以及镜头转换等方面都呈现了央视的一流水准。 在内容上,《民之法典》展现了主创团队的精巧构思,该片共分为5集,分别以《应时而生》《以民为本》《无信不立》《家顺人和》《生命尊严》为题,从时代、国家、社会、家庭、个人五个维度,全面阐释了民法典在国家治理和人民生活方面的深远影响,很好地诠释了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重要意义。应该说,这部纪录片蕴含的信息量非常大,每一集都通过四五个小案例来讲述诸多的社会现实问题,以第三集《无信不立》为例,其中谈到的制售假冒伪劣调味品、小区物业服务纠纷、高铁霸座、爱奇艺付费超前点播案、北京朝阳医院伤医案,从吃饭、住房、出行、娱乐、医疗五个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着手,所选案例无不是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该片通过讲述相关案例以及民法典对这些问题的回应,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民法典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 《民之法典》还实现了专业性与通俗性的高度融合。一方面,这部纪录片没有空洞的言辞和抽象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为人们讲述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间使人们领悟到民法典规范的真谛。例如,在第一集《应时而生》中,通过种粮大户周地帅的故事,告诉了人们实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又如在第二集《以民为本》中,通过“瞭望者号”的测试过程,生动展现了民法典对高空抛物问题的关切及其为此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在顾及到大众传播的基础上,该片还保持了极强的专业性,片中邀请了多位处于立法和司法第一线的法律工作者以及国内知名的法学专家现身说法,在每一个案例中,穿插对他们的采访,通过他们对案例背后法理的深入剖析,使人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法治思想的作用。 《民之法典》受众广泛,可以说,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乃至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从这部纪录片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作为一名民法研究者,观看此片也使我获得许多启发。例如,第四集《家顺人和》中讲述了一起发生在浙江省宁波市慈城镇山东村的遗产继承案件,经过村委会与办案法官的共同努力,去世老人的遗产得到了合理分配,实现了法理、事理与人情的有机统一。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民法典作为市民社会的基本法,决不仅仅是由形式逻辑和冷峻文字组成的抽象教条,民法规范必须与国民情感、社会习惯以及风俗相调适,方能使纸面上的法律规范上升为人们心中的“道德律令”。 过去,由于法律术语的专业性以及法律规范的抽象性,老百姓面对法律总感觉有所隔阂,同时又由于传统文化方面的原因,老百姓对法律还存在一定的疏离感。应该说,《民之法典》纪录片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它通过讲述贴近人们生活的事例,并经过大众化的现代传媒途径,使人们在光影变幻之中体认到民法典原来并非是一位高冷的“女神”,而是如慈母般温暖贴心地保护着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从效果来看,《民之法典》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架起了一座法典通往民众的桥梁。相信以此片为契机,法律与传媒之间的互动会更加频繁,同时也期待今后诞生出更多优秀的法律专题纪录片,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法典编纂项目工作组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
|